“党建红”托起集中安置点“暖心家”_北京时间

“党建红”托起集中安置点“暖心家”

“党建红”托起集中安置点“暖心家”

“党建红”托起集中安置点“暖心家”

汛情突至,区内安置点成了受灾群众的“临时家园”。在这里,党员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日夜值守,临时党支部带领党员冲锋在前,志愿者奉献青春力量……全区近20家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基层党组织拧成一股绳,最高同时在岗人数达350人,以党组织为核心筑起“红色堤坝”,以日夜不息的坚守与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安置点成为受灾群众心中最踏实的“避风港”。

作为区级安置点之一,在北京学生军训基地,区人社局组建的“防汛保障志愿服务队”用58名党员干部的坚守,筑起了一道温情防线。为实现服务无缝衔接,团队创新实行“3组30人”轮班值守机制,24小时服务全覆盖。凌晨两点引导新转移群众找床位、白天逐间登记信息分发物资、深夜在楼道巡视保障突发需求,这样的场景在安置点持续了半个多月,累计服务群众1200余人,直到最后一批群众平安返乡。

在101中学怀柔分校安置点,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如同“定海神针”。98名党员组成19支党员突击队,构建起“一办十二组”协同联动体系,从区委编办、区国资委等单位抽调的机关干部按每班次60人24小时值守,形成“接收—安置—服务—返程”的全链条闭环。

“网格化”服务让精准保障落地生根。临时党支部公示各村“两委”负责人信息,将每名村民的姓名、年龄、病情等制成信息卡贴在房门,连党员住所都标注成“党员户平面图”挂在楼层显著位置,确保“群众有呼声、党员有回应”。针对42名80岁以上老人、17名失能失智人员,他们优先安排低层住宿、专人上门送餐,还采购了止痒挠、防滑垫等适老物资;为6-18岁青少年开设“红色成长营地”,用绘本阅读、手工绘画驱散灾害阴影。

志愿者们虽年轻,却融入得很快。他们登记信息、分发物资,主动承担起为老人端饭、陪孩子游戏的任务。19岁的志愿者小林每天最早到岗,帮女同志搬运沉重的物资箱,说“姐姐们照顾老人辛苦,重活我来干”;大学生志愿者小周擅长绘画,用速写本记录下安置点的暖心瞬间,贴在楼道墙上给群众解闷。这些青春身影,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安置点闪闪发光。

文体活动更让安置点充满活力。八段锦、老年瑜伽、广场舞每日开展,《战狼》《长津湖》等电影循环放映,累计1500余人次参与其中。当群众分批返村时,党员干部们贴好“车辆编号+序号”标签,安排120救护车护送行动不便者,镇村干部跟车保障,从安置点到家门口的“爱心接力”温暖了整个归途。

怀柔区职业学校安置点启用后,临时党支部也随即成立,下设6个党小组,将300余名安置群众按楼栋划分网格,实现“一人包片、全员联动”的精细化服务。“大家放心,热乎饭管饱。”“您有需要随时提。”安置点物资发放处,临时党支部生活物资组的工作人员正麻利地分发物资。为保障村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临时党支部提前谋划、精准储备,方便面、矿泉水、火腿肠等食品,毛巾、牙刷、牙膏、被褥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为确保村民安全回家,临时党支部提前摸清情况,详细统计自行回村、统一乘车的意愿。明确责任分工,有序做好分车、盯车、跟车等环节的工作,保障各流程衔接顺畅。

在我区各安置点内,一桩桩一件件感人故事,始终闪耀着“党建红”的底色。机关单位抽调的党员干部们换岗位不换真情,用24小时的坚守、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受灾群众在风雨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怀柔公众号】

记 者:蒋嘉琦

编 辑:杨 蕊

“党建红”托起集中安置点“暖心家”

“党建红”托起集中安置点“暖心家”

“党建红”托起集中安置点“暖心家”

汛情突至,区内安置点成了受灾群众的“临时家园”。在这里,党员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日夜值守,临时党支部带领党员冲锋在前,志愿者奉献青春力量……全区近20家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基层党组织拧成一股绳,最高同时在岗人数达350人,以党组织为核心筑起“红色堤坝”,以日夜不息的坚守与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安置点成为受灾群众心中最踏实的“避风港”。

作为区级安置点之一,在北京学生军训基地,区人社局组建的“防汛保障志愿服务队”用58名党员干部的坚守,筑起了一道温情防线。为实现服务无缝衔接,团队创新实行“3组30人”轮班值守机制,24小时服务全覆盖。凌晨两点引导新转移群众找床位、白天逐间登记信息分发物资、深夜在楼道巡视保障突发需求,这样的场景在安置点持续了半个多月,累计服务群众1200余人,直到最后一批群众平安返乡。

在101中学怀柔分校安置点,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如同“定海神针”。98名党员组成19支党员突击队,构建起“一办十二组”协同联动体系,从区委编办、区国资委等单位抽调的机关干部按每班次60人24小时值守,形成“接收—安置—服务—返程”的全链条闭环。

“网格化”服务让精准保障落地生根。临时党支部公示各村“两委”负责人信息,将每名村民的姓名、年龄、病情等制成信息卡贴在房门,连党员住所都标注成“党员户平面图”挂在楼层显著位置,确保“群众有呼声、党员有回应”。针对42名80岁以上老人、17名失能失智人员,他们优先安排低层住宿、专人上门送餐,还采购了止痒挠、防滑垫等适老物资;为6-18岁青少年开设“红色成长营地”,用绘本阅读、手工绘画驱散灾害阴影。

志愿者们虽年轻,却融入得很快。他们登记信息、分发物资,主动承担起为老人端饭、陪孩子游戏的任务。19岁的志愿者小林每天最早到岗,帮女同志搬运沉重的物资箱,说“姐姐们照顾老人辛苦,重活我来干”;大学生志愿者小周擅长绘画,用速写本记录下安置点的暖心瞬间,贴在楼道墙上给群众解闷。这些青春身影,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安置点闪闪发光。

文体活动更让安置点充满活力。八段锦、老年瑜伽、广场舞每日开展,《战狼》《长津湖》等电影循环放映,累计1500余人次参与其中。当群众分批返村时,党员干部们贴好“车辆编号+序号”标签,安排120救护车护送行动不便者,镇村干部跟车保障,从安置点到家门口的“爱心接力”温暖了整个归途。

怀柔区职业学校安置点启用后,临时党支部也随即成立,下设6个党小组,将300余名安置群众按楼栋划分网格,实现“一人包片、全员联动”的精细化服务。“大家放心,热乎饭管饱。”“您有需要随时提。”安置点物资发放处,临时党支部生活物资组的工作人员正麻利地分发物资。为保障村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临时党支部提前谋划、精准储备,方便面、矿泉水、火腿肠等食品,毛巾、牙刷、牙膏、被褥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为确保村民安全回家,临时党支部提前摸清情况,详细统计自行回村、统一乘车的意愿。明确责任分工,有序做好分车、盯车、跟车等环节的工作,保障各流程衔接顺畅。

在我区各安置点内,一桩桩一件件感人故事,始终闪耀着“党建红”的底色。机关单位抽调的党员干部们换岗位不换真情,用24小时的坚守、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受灾群众在风雨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怀柔公众号】

记 者:蒋嘉琦

编 辑:杨 蕊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