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溺亡后,小龙河仍有人下水!反对和赞成吵起来了_北京时间

有人溺亡后,小龙河仍有人下水!反对和赞成吵起来了

7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西2门入口处,看到仍有市民下小龙河游泳、划皮划艇。

有人溺亡后,小龙河仍有人下水!反对和赞成吵起来了

“前几天溺水那个,就是我和我朋友‘捞’起来的。”一名在小龙河售卖游泳圈的商家告诉记者。7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西2门入口处,看到仍有市民下小龙河游泳、划皮划艇。

就在几天前的7月12日晚9时许,一名男子在小龙河游泳时不幸溺亡(此前报道:北京一男子小龙河游野泳不幸溺亡)

事故发生之后,该地市民“游野泳”的情况是否有所变化?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不同于热闹的亮马河(此前报道:北京亮马河,警示牌拦不住“下饺子”!),小龙河位于郊野公园内,来这“亲水”的市民相对较少。工作日上午的11点左右,记者仅发现了2名下水游泳者、1名划皮划艇的男子。

小龙河西北-东南向穿过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记者从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西2门入口处进入,沿着小龙河河岸,一路探寻。

据公园保安介绍,小龙河两岸都属于公园区域内,但河的南岸属于“暂未开发区”,一名流动商贩告诉记者:“今年9月份,南边这块地儿也将正式纳入到公园内了”。

记者注意到,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内,小龙河的北岸几乎没有下水群众,不少市民仅沿着河边的步道遛弯儿,也有市民在边坡的树下小憩,少部分人会走到河岸边,河道边坡上被踩出一些“人行道”。记者实地体验后发现河道边坡坡度较陡,下过雨后的泥巴路较滑,且土里掺杂着不少塑料袋等垃圾,稍有不慎可能滑倒。

小龙河南岸则比较“热闹”,暑假期间,好些家长带着孩子,儿童站在岸边用水枪玩水,或是套着游泳圈、拿着泳镜,准备下水;还有好几家售卖游泳圈、租赁皮划艇的商家,一名商家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亮马河那边过来的”。

小龙河的岸边的安全提醒和安全设施较为完善,沿途记者不断看到“水深危险,请勿下水戏水、游泳”的警示牌,且岸边配备了救生圈、救生绳等救生设备。

从西2门沿着河岸向东南方向行走约650米,是一座连接小龙河南北两岸的人行桥,桥北边坐着3名保安,桥上挂着的喇叭正在播放“请注意安全,禁止高台跳水,禁止不文明行为”的提示语。记者询问“有人溺亡后跳水现象是否有所减少”,保安表示“是少了一些,之前没办法,根本拦不住,现在有人盯着会好一些”。

记者一路遇到的保安都透露了同一个管理难题:“人太多,管不住,只能劝阻”。

中午12点左右,小龙河中的人多了起来,记者见到约10人在水中游泳,但几乎无安全措施。河边的商家一边给游泳圈打气、一边告诉记者,“每年都有人溺水,我年年都救人,一年得救2、3个人吧。”

该商家表示,“安全问题没人敢担保”,以他2年来在小龙河边卖游泳圈的经验来看,“白天人多相对安全,叫一嗓子肯定有人能捞你上来,就怕没人。”

商家表示前几日发生溺水之后,下小龙河游泳的人并未减少,“北京亲水的地方太少,也就颐和园、小龙河、亮马河这三个地方,再者就非常远了。而且游泳馆的水一股‘消毒水’味,大家更喜欢自然的地方。”

记者偶遇了在河边野餐的马阿姨一行人,马阿姨表示几个朋友专程从市区开车前来,“为啥这里出事了我们还来玩?因为北京市可以玩水的地方太少了,大家渴望接触天然水道,光是看大家玩水,就觉得舒服愉悦。”

马阿姨补充道,“现在北京很多公园把自然和市民隔开了,我家楼下的湖以前让坐在水边,但现在拦了铁丝网,没有亲水的感觉了。”有的市民干脆说:“别把人都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公共水域下去,自己的事儿!”

但每次溺水事故都以生命为代价,代价过于沉重、无法承受,这更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有人极力反对在自然水域游泳:“出事故谁负责?说的好听,亲水,安全隐患呢,没人负责!”在我们早前报道里,这样的留言也不鲜见。北京市水务局明确表示,北京市除I类水水域不能从事游泳等活动外,其他流域“法无禁止皆可为”。而水质未达到III类标准的水域,不建议游泳。像小龙河这样的河,被媒体报道中含有中水,下水游泳也存在卫生隐患。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属地和管理方往往是要求市民“请勿游泳”,劝阻不休。

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很明确,谁也说服不了谁,两方对立的观点争执不休,也成为管理部门实际操作上的难点。但市民马阿姨认为,亲水热情“宜疏不宜堵”,“老百姓非常希望有亲水空间,应该多开辟一些可以供大家玩水的地方,可以把这些河修得更合适玩水,比如加个悬梯、多放些救生用品,再把水质弄得更干净些。”

近几年,北京很多曾经的“臭水沟”都成为了“网红河”,市民有了不少可以休闲漫步的滨水空间,小龙河、亮马河便是其中代表。

当滨水空间越来越多,相关部门又应如何平衡市民的亲水需求和河湖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亲水市民在安全的前提下离水更“近”一步?除了“安全提醒”,是否还有更多、更有利的措施?

市民对亲水的向往,本质上是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求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小龙河的野泳者,还是亮马河的 “下饺子”,都折射出同一个命题: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人们对“临水而乐”的渴望从未消减。

当然,这份热情也给城市治理出了一道复杂的考题。一方面,开放水域的安全风险客观存在 —— 水深、水流、水质、水下环境等暗藏隐患;另一方面,城市中真正适配亲水需求的公共空间仍显不足,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验渴望。

亲水需求与城市治理的博弈,本质是对城市 “温度” 与 “精度” 的考验。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既需要守护好水体生态和生命安全的底线,也需要尊重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每一片水域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承载起人们的欢笑,当治理手段能从 “对抗” 转向 “对话”,亲水热情才能真正转化为城市的生机与魅力,这或许正是现代城市在生态与人文之间寻求共生的终极目标。

有人溺亡后,小龙河仍有人下水!反对和赞成吵起来了

7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西2门入口处,看到仍有市民下小龙河游泳、划皮划艇。

有人溺亡后,小龙河仍有人下水!反对和赞成吵起来了

“前几天溺水那个,就是我和我朋友‘捞’起来的。”一名在小龙河售卖游泳圈的商家告诉记者。7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西2门入口处,看到仍有市民下小龙河游泳、划皮划艇。

就在几天前的7月12日晚9时许,一名男子在小龙河游泳时不幸溺亡(此前报道:北京一男子小龙河游野泳不幸溺亡)

事故发生之后,该地市民“游野泳”的情况是否有所变化?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不同于热闹的亮马河(此前报道:北京亮马河,警示牌拦不住“下饺子”!),小龙河位于郊野公园内,来这“亲水”的市民相对较少。工作日上午的11点左右,记者仅发现了2名下水游泳者、1名划皮划艇的男子。

小龙河西北-东南向穿过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记者从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西2门入口处进入,沿着小龙河河岸,一路探寻。

据公园保安介绍,小龙河两岸都属于公园区域内,但河的南岸属于“暂未开发区”,一名流动商贩告诉记者:“今年9月份,南边这块地儿也将正式纳入到公园内了”。

记者注意到,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内,小龙河的北岸几乎没有下水群众,不少市民仅沿着河边的步道遛弯儿,也有市民在边坡的树下小憩,少部分人会走到河岸边,河道边坡上被踩出一些“人行道”。记者实地体验后发现河道边坡坡度较陡,下过雨后的泥巴路较滑,且土里掺杂着不少塑料袋等垃圾,稍有不慎可能滑倒。

小龙河南岸则比较“热闹”,暑假期间,好些家长带着孩子,儿童站在岸边用水枪玩水,或是套着游泳圈、拿着泳镜,准备下水;还有好几家售卖游泳圈、租赁皮划艇的商家,一名商家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亮马河那边过来的”。

小龙河的岸边的安全提醒和安全设施较为完善,沿途记者不断看到“水深危险,请勿下水戏水、游泳”的警示牌,且岸边配备了救生圈、救生绳等救生设备。

从西2门沿着河岸向东南方向行走约650米,是一座连接小龙河南北两岸的人行桥,桥北边坐着3名保安,桥上挂着的喇叭正在播放“请注意安全,禁止高台跳水,禁止不文明行为”的提示语。记者询问“有人溺亡后跳水现象是否有所减少”,保安表示“是少了一些,之前没办法,根本拦不住,现在有人盯着会好一些”。

记者一路遇到的保安都透露了同一个管理难题:“人太多,管不住,只能劝阻”。

中午12点左右,小龙河中的人多了起来,记者见到约10人在水中游泳,但几乎无安全措施。河边的商家一边给游泳圈打气、一边告诉记者,“每年都有人溺水,我年年都救人,一年得救2、3个人吧。”

该商家表示,“安全问题没人敢担保”,以他2年来在小龙河边卖游泳圈的经验来看,“白天人多相对安全,叫一嗓子肯定有人能捞你上来,就怕没人。”

商家表示前几日发生溺水之后,下小龙河游泳的人并未减少,“北京亲水的地方太少,也就颐和园、小龙河、亮马河这三个地方,再者就非常远了。而且游泳馆的水一股‘消毒水’味,大家更喜欢自然的地方。”

记者偶遇了在河边野餐的马阿姨一行人,马阿姨表示几个朋友专程从市区开车前来,“为啥这里出事了我们还来玩?因为北京市可以玩水的地方太少了,大家渴望接触天然水道,光是看大家玩水,就觉得舒服愉悦。”

马阿姨补充道,“现在北京很多公园把自然和市民隔开了,我家楼下的湖以前让坐在水边,但现在拦了铁丝网,没有亲水的感觉了。”有的市民干脆说:“别把人都当成温室里的花朵,公共水域下去,自己的事儿!”

但每次溺水事故都以生命为代价,代价过于沉重、无法承受,这更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有人极力反对在自然水域游泳:“出事故谁负责?说的好听,亲水,安全隐患呢,没人负责!”在我们早前报道里,这样的留言也不鲜见。北京市水务局明确表示,北京市除I类水水域不能从事游泳等活动外,其他流域“法无禁止皆可为”。而水质未达到III类标准的水域,不建议游泳。像小龙河这样的河,被媒体报道中含有中水,下水游泳也存在卫生隐患。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属地和管理方往往是要求市民“请勿游泳”,劝阻不休。

赞成和反对的声音都很明确,谁也说服不了谁,两方对立的观点争执不休,也成为管理部门实际操作上的难点。但市民马阿姨认为,亲水热情“宜疏不宜堵”,“老百姓非常希望有亲水空间,应该多开辟一些可以供大家玩水的地方,可以把这些河修得更合适玩水,比如加个悬梯、多放些救生用品,再把水质弄得更干净些。”

近几年,北京很多曾经的“臭水沟”都成为了“网红河”,市民有了不少可以休闲漫步的滨水空间,小龙河、亮马河便是其中代表。

当滨水空间越来越多,相关部门又应如何平衡市民的亲水需求和河湖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亲水市民在安全的前提下离水更“近”一步?除了“安全提醒”,是否还有更多、更有利的措施?

市民对亲水的向往,本质上是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求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小龙河的野泳者,还是亮马河的 “下饺子”,都折射出同一个命题: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人们对“临水而乐”的渴望从未消减。

当然,这份热情也给城市治理出了一道复杂的考题。一方面,开放水域的安全风险客观存在 —— 水深、水流、水质、水下环境等暗藏隐患;另一方面,城市中真正适配亲水需求的公共空间仍显不足,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验渴望。

亲水需求与城市治理的博弈,本质是对城市 “温度” 与 “精度” 的考验。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既需要守护好水体生态和生命安全的底线,也需要尊重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每一片水域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承载起人们的欢笑,当治理手段能从 “对抗” 转向 “对话”,亲水热情才能真正转化为城市的生机与魅力,这或许正是现代城市在生态与人文之间寻求共生的终极目标。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