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不能忘却的纪念”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_北京时间

这场“不能忘却的纪念”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9月30日,我国迎来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敬献英雄的花篮静静矗立;抗战馆内,青少年驻足聆听历史回响;校园里,红色课堂座无虚席……

这场“不能忘却的纪念”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9月30日,我国迎来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敬献英雄的花篮静静矗立;抗战馆内,青少年驻足聆听历史回响;校园里,红色课堂座无虚席……在这个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80周年交叠的特殊节点,一股“铭记历史、崇尚英雄”的暖流,正涌动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从“站不住”到“擎旗不动”: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在蜕变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近千名学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醒狮广场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柳明校区学生王昊宇的身影格外醒目。一个多小时里,他挺直腰杆,擎旗的手臂纹丝不动,汗珠浸湿衣襟仍咬牙坚持:“一想到烈士们当年的环境更苦,意志力就撑着我没放弃。”

这份少年志气,与8年前记者同样在抗战馆记录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那时,有学生站一会儿就头晕出冷汗,心率飙升至120;有学生对明星如数家珍,却叫不出抗战英烈的名字,被问起时“脑袋唰的一下就空了”,老战士陆景荣的女儿曾痛惜:“连点铁军精神都没有,没有坚持,没有毅力,没有信念。”

如今,这样的反差已悄然消失。抗战馆志愿讲解员蒋巍服务10年,亲眼见证了转变:“过去我们自问自答,现在小朋友对历史细节了如指掌。”讲解员李洋更发现,青少年从“你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2018年问‘抗战多少年’答案五花八门,现在准确率达90%,还在稳步提升”。截至目前,抗战馆参观人数突破100万,日均1.4万人,散客占比70%-80%,成为社会学习热情的生动注脚。

从“选修课”到“抢名额”:校园里的爱国教育活了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的转变,也发生在校园课堂的方寸之间。北京大学《李大钊思想研究》课的变迁,便是最好的例子。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员杨琥介绍,这门2018年开设的选修课,起初仅70人报名,2023年学生评分持续走高,2025年上学期更是评到91分(90分以上课程极少),最终转为必选课,即便扩招到150人,仍需限制名额。

北京城市学院的“开学第一课”,则把这份热情推向了高潮。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活动报名仅开放一天,就因名额爆满关闭通道,全国近60所民办高校的20多万名青年学生同步在线观看直播。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孙李凯城讲述的3个抗战小故事,让在场学生眼含热泪。他的授课理念很明确:“先讲清‘什么是殖民地’‘为什么要牺牲’,让学生理解历史,才会真正认同、践行。”

就像人大附中分校玉泉分校学生李辰阳说的:“我要把对英雄的敬佩当学习动力,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将来报效祖国。”

从“殊死搏斗”到“守护和平”:铭记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以后作战可能不用牺牲那么多人,不用付出那么多青春、热血,不用失去肢体甚至生命。举行这样的阅兵就是要表达: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的武器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守护和平。敌人来了,我们有猎枪;你若向往和平,我们便有美酒。”边境还击作战参战老兵、一等功臣王曙光,在战场上因触雷失去双腿,如今看到国家腾飞、武器装备发展,既欣慰又警醒,“以后作战或许不用再拿光荣弹殊死搏斗,但我们不能忘,那些年轻战士的牺牲,都是为了今天的安稳。”

胜利纪念日阅兵仪式上,战旗猎猎、铁流滚滚,受阅将士的步伐,如同复兴路上不可阻挡的力量。黄公略烈士外孙张忠站在观礼席上,眼眶湿润:“看到现代化武器和钢铁战士,就知道外公等先烈的血没白流,山河无恙,祖国安好。”

市民曹月珍、毛彬每次看战乱国家的新闻,都会更珍惜当下:“祖国繁荣是最大的幸福,得把历史记到骨子里,让孩子从小就懂这份珍贵。”

正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所说:“和平从来不是别人给的,是中华儿女攥紧拳头、吞着血和泪打出来的!”这场“不能忘却的纪念”,早已超越对个体英雄的缅怀,成为全民参与的精神接力——让历史照亮未来,让精神激励当下,让和平的火种,在新时代永远传递。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王劲清

这场“不能忘却的纪念”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9月30日,我国迎来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敬献英雄的花篮静静矗立;抗战馆内,青少年驻足聆听历史回响;校园里,红色课堂座无虚席……

这场“不能忘却的纪念”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9月30日,我国迎来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上,敬献英雄的花篮静静矗立;抗战馆内,青少年驻足聆听历史回响;校园里,红色课堂座无虚席……在这个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80周年交叠的特殊节点,一股“铭记历史、崇尚英雄”的暖流,正涌动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从“站不住”到“擎旗不动”: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在蜕变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近千名学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醒狮广场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时,柳明校区学生王昊宇的身影格外醒目。一个多小时里,他挺直腰杆,擎旗的手臂纹丝不动,汗珠浸湿衣襟仍咬牙坚持:“一想到烈士们当年的环境更苦,意志力就撑着我没放弃。”

这份少年志气,与8年前记者同样在抗战馆记录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那时,有学生站一会儿就头晕出冷汗,心率飙升至120;有学生对明星如数家珍,却叫不出抗战英烈的名字,被问起时“脑袋唰的一下就空了”,老战士陆景荣的女儿曾痛惜:“连点铁军精神都没有,没有坚持,没有毅力,没有信念。”

如今,这样的反差已悄然消失。抗战馆志愿讲解员蒋巍服务10年,亲眼见证了转变:“过去我们自问自答,现在小朋友对历史细节了如指掌。”讲解员李洋更发现,青少年从“你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2018年问‘抗战多少年’答案五花八门,现在准确率达90%,还在稳步提升”。截至目前,抗战馆参观人数突破100万,日均1.4万人,散客占比70%-80%,成为社会学习热情的生动注脚。

从“选修课”到“抢名额”:校园里的爱国教育活了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的转变,也发生在校园课堂的方寸之间。北京大学《李大钊思想研究》课的变迁,便是最好的例子。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员杨琥介绍,这门2018年开设的选修课,起初仅70人报名,2023年学生评分持续走高,2025年上学期更是评到91分(90分以上课程极少),最终转为必选课,即便扩招到150人,仍需限制名额。

北京城市学院的“开学第一课”,则把这份热情推向了高潮。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活动报名仅开放一天,就因名额爆满关闭通道,全国近60所民办高校的20多万名青年学生同步在线观看直播。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孙李凯城讲述的3个抗战小故事,让在场学生眼含热泪。他的授课理念很明确:“先讲清‘什么是殖民地’‘为什么要牺牲’,让学生理解历史,才会真正认同、践行。”

就像人大附中分校玉泉分校学生李辰阳说的:“我要把对英雄的敬佩当学习动力,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将来报效祖国。”

从“殊死搏斗”到“守护和平”:铭记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以后作战可能不用牺牲那么多人,不用付出那么多青春、热血,不用失去肢体甚至生命。举行这样的阅兵就是要表达: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的武器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守护和平。敌人来了,我们有猎枪;你若向往和平,我们便有美酒。”边境还击作战参战老兵、一等功臣王曙光,在战场上因触雷失去双腿,如今看到国家腾飞、武器装备发展,既欣慰又警醒,“以后作战或许不用再拿光荣弹殊死搏斗,但我们不能忘,那些年轻战士的牺牲,都是为了今天的安稳。”

胜利纪念日阅兵仪式上,战旗猎猎、铁流滚滚,受阅将士的步伐,如同复兴路上不可阻挡的力量。黄公略烈士外孙张忠站在观礼席上,眼眶湿润:“看到现代化武器和钢铁战士,就知道外公等先烈的血没白流,山河无恙,祖国安好。”

市民曹月珍、毛彬每次看战乱国家的新闻,都会更珍惜当下:“祖国繁荣是最大的幸福,得把历史记到骨子里,让孩子从小就懂这份珍贵。”

正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所说:“和平从来不是别人给的,是中华儿女攥紧拳头、吞着血和泪打出来的!”这场“不能忘却的纪念”,早已超越对个体英雄的缅怀,成为全民参与的精神接力——让历史照亮未来,让精神激励当下,让和平的火种,在新时代永远传递。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王劲清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