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扬州实践:高标准设施,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_北京时间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扬州实践:高标准设施,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扬州市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达110万亩,形成了宝应生态有机产业基地、高邮鸭业产业基地、仪征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江都区设施园艺产业基地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罗氏沼虾养殖规模全国领先...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扬州实践:高标准设施,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创新等重点工程,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今天(7月11日)起,《扬州新闻》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扬州实践。

位于江都区的贾兴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这里水泥道路、硬质沟渠等设施一应俱全。就在几年前这里的情况却大不同,这里曾被当地人戏称为“瓦罐汤”:瓦罐汤、瓦罐汤,十年旱九年荒,遇到下雨就泡汤,现在变成大粮仓。

汤在原是当地的种田“老把式”,他告诉记者,由于地势低洼,以前,贾兴村这里的农田是逢雨必淹,下了雨村里就全是水塘,几乎看不到平地。汤在原介绍,以前的产量一般只有三四百斤一亩,现在的产量高了,今年夏收因为天气好,一般都达到九百多斤一亩。

“瓦罐汤”变成“大粮仓”,这还得从高标准农田说起。为了改造贾兴村的这片农业“洼地”,2013年,根据扬州全市高标准农田整治计划,投资1300多万元,对当地1万亩农田进行系统改造,修建了15公里的道路、15公里的U型渠以及36座闸站。汤在原介绍,以前没有道路的时候,村民想用收割机割麦子都进不了田,现在水泥路都造好了,很方便,随时进行收割,以前每年人均最多挣两万块钱左右,现在可以赚到三十到四十万左右。江都区小纪镇副镇长徐和亮介绍,现在人均收入以每年平均3万元以上的速度在递增,同时随着项目的实施,小纪镇创建了粮食生产全面机械化示范镇。

据了解,扬州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投入40.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宝应县已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扬州市粮食亩均增产80公斤以上。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冯龙庆介绍,扬州已经明确未来三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运用规模连片、整体开发的理念,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整县整镇建设,同时对老项目区进行提质升级,补齐项目建设的短板,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

依托高标准的农业设施,扬州市高效农业正在加速发展。宝应大禹农业科技公司内有多个养殖池,每年大约有4万斤的成品鲈鱼从公司销往苏南和上海等地,相比普通养殖业,这里具有养殖面积小、养殖效率高等优势。这里一个养殖池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养殖了5000尾的鱼苗,相当于1000平方米普通池塘的养殖量,工厂化的养殖效益大大提高。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处长杨显祥介绍,扬州引进了十多家企业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都注重高产高效、注重环保,下一步扬州将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进行推广。

目前,扬州市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达110万亩,形成了宝应生态有机产业基地、高邮鸭业产业基地、仪征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江都区设施园艺产业基地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罗氏沼虾养殖规模全国领先,水禽饲养量、河蟹养殖面积分别位居江苏第一、第二。扬州市委党校讲师英震介绍,通过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的资金投入,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更好地改善农田环境、农民的居住面貌,包括农村的村容村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到农村去,服务扬州的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 |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 | 罗澄铠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扬州实践:高标准设施,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扬州市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达110万亩,形成了宝应生态有机产业基地、高邮鸭业产业基地、仪征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江都区设施园艺产业基地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罗氏沼虾养殖规模全国领先...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扬州实践:高标准设施,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创新等重点工程,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今天(7月11日)起,《扬州新闻》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的扬州实践。

位于江都区的贾兴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这里水泥道路、硬质沟渠等设施一应俱全。就在几年前这里的情况却大不同,这里曾被当地人戏称为“瓦罐汤”:瓦罐汤、瓦罐汤,十年旱九年荒,遇到下雨就泡汤,现在变成大粮仓。

汤在原是当地的种田“老把式”,他告诉记者,由于地势低洼,以前,贾兴村这里的农田是逢雨必淹,下了雨村里就全是水塘,几乎看不到平地。汤在原介绍,以前的产量一般只有三四百斤一亩,现在的产量高了,今年夏收因为天气好,一般都达到九百多斤一亩。

“瓦罐汤”变成“大粮仓”,这还得从高标准农田说起。为了改造贾兴村的这片农业“洼地”,2013年,根据扬州全市高标准农田整治计划,投资1300多万元,对当地1万亩农田进行系统改造,修建了15公里的道路、15公里的U型渠以及36座闸站。汤在原介绍,以前没有道路的时候,村民想用收割机割麦子都进不了田,现在水泥路都造好了,很方便,随时进行收割,以前每年人均最多挣两万块钱左右,现在可以赚到三十到四十万左右。江都区小纪镇副镇长徐和亮介绍,现在人均收入以每年平均3万元以上的速度在递增,同时随着项目的实施,小纪镇创建了粮食生产全面机械化示范镇。

据了解,扬州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投入40.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宝应县已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扬州市粮食亩均增产80公斤以上。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冯龙庆介绍,扬州已经明确未来三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运用规模连片、整体开发的理念,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整县整镇建设,同时对老项目区进行提质升级,补齐项目建设的短板,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

依托高标准的农业设施,扬州市高效农业正在加速发展。宝应大禹农业科技公司内有多个养殖池,每年大约有4万斤的成品鲈鱼从公司销往苏南和上海等地,相比普通养殖业,这里具有养殖面积小、养殖效率高等优势。这里一个养殖池只有20平方米左右,但养殖了5000尾的鱼苗,相当于1000平方米普通池塘的养殖量,工厂化的养殖效益大大提高。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处长杨显祥介绍,扬州引进了十多家企业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都注重高产高效、注重环保,下一步扬州将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进行推广。

目前,扬州市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达110万亩,形成了宝应生态有机产业基地、高邮鸭业产业基地、仪征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江都区设施园艺产业基地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罗氏沼虾养殖规模全国领先,水禽饲养量、河蟹养殖面积分别位居江苏第一、第二。扬州市委党校讲师英震介绍,通过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的资金投入,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更好地改善农田环境、农民的居住面貌,包括农村的村容村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到农村去,服务扬州的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 |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 | 罗澄铠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