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西来第一渡——新安庄渡_北京时间

运河西来第一渡——新安庄渡

新安庄渡口一直不收过渡者的过河钱,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0年。

运河西来第一渡——新安庄渡

新安庄渡口码头(图片来源:大运河文化研究)

京杭大运河进入山东济宁地界后,流经“南四湖”,顺着微山湖湖西航道一直向南进入江苏省徐州地界。在微山湖南部水域,大运河分流运行。一支在湖东微山县韩庄镇向东流至鲁南重镇台儿庄,此段亦称“韩庄运河”。从台儿庄向东环绕邳州车辐山镇域,在大王庙与大运河汇流,此段称作“中运河”。而京杭大运河则从微山湖南端蔺家坝出口并入徐新运河,称“京杭运河不牢河段”。此段流经铜山进入徐州开发区,过解台闸在贾汪汴塘镇的纪家渡后流入邳州境内。京杭大运河不牢河段在邳州境内的第一个渡口就是新安庄渡口。新安庄渡口亦称“茸山坝”,据民国《邳志补》载:“邳州津渡凡八十六,在运河者十六……在不牢河者十(冬春以草为桥,夏秋则以舟)纪家、茸山坝、上三叉河、宋庄、孙家、刘家、刘山家、潘桥、倪桥、赵家口”。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茸山坝(今新安庄)渡口是不牢河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新安庄村是邳州市宿羊山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宿羊山镇的西北部,西邻贾汪区塔山、汴溏两镇,全村3410人,分布在新安庄、茸坝子两个自然村。村的南面紧靠不牢河,一条长长的堤坝通向三合子、宋庄、郭庄等村。村北300米即是京杭大运河,运河对岸是邳州市车辐山镇的张家巷、王庄、贾汪区汴塘镇的海子、坝桥、茸山等村。因河南岸居民去汴塘、车辐山等集镇贸易,北岸居民去耿集、宿羊山等地赶集或者走亲访友都必经之路,所以新安庄渡口在河南岸北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显的尤为重要。自1959年开挖疏浚大运河不牢河段到1963年刘山闸建成通航后,原茸山坝渡口从村南不牢河上迁移至村北大运河上,设立新安庄渡口。原来的老渡工刘士树就作为新安庄渡渡工,重新开始了他的摆渡生涯。

刘士树生于1899年,新渡开渡时他己经64岁。所用船只是一只载重4吨的木船。为方便群众过河和老人生活方便,生产队在河边盖起了两间三米宽的草屋。刘士树吃住在渡口,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都坚守在岗位上,随叫随到。生产队给他记工分发口粮,附近几个村子的群众过河不收费,就这样年复一年坚持到了1981年。农村实行大包干后,老渡工已经年近八旬。由于年岁已高,不能为群众继续服务了!他便找来自己的侄子刘荣海交班摆渡。1981年刘荣海40岁,正当身强力壮,加之以前在运河上跑船,作为水手的他行船经验丰富,干渡工得心应手。因为土地承包,生产队不再负担渡工的工资,本村村民每人每年出五斤小麦,河对岸几个村庄,也是同样的标准,每年出一次粮食作为渡资。所以新安庄渡口一直不收过渡者的过河钱,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0年。

1999年刘荣海年近六旬,由于长期风吹雨打、起早贪黑,身体没有原先硬朗了,他便让自己的两个侄子随自己实习摆渡。两个侄子刘茂夫、刘茂信,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年轻人脑子灵活有闯劲、敢作为,接手后自筹资金打造了一艘载重48吨的钢驳挂桨船。船大了,有了动力驾驶更加快速安全。加之运河两岸的村庄都修了通往国道、省道的乡村公路,随着集镇贸易的扩大,过河的再也不仅仅是附近村子里的居民。因新安庄渡口西边离贾汪汴塘镇区八华里,东边离251省道刘山闸13华里。人们为节省路程不绕路,加之此渡船吨位大能载重,服务好收费又低,大都选择在此处渡河。这一时期过船的人很多,车水马龙,非常热闹。这个阶段的新安庄渡口不但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为这一地区的集市贸易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009年,政府海事部门加强对运河渡口的监管力度,对沿岸的渡口渡船统一更换了载重18吨的内装机船。渡口安装了实时监控设备,运营更加安全规范。刘茂夫、刘茂信弟兄每年都参加市海事部门的业务培训,做到驾驶熟炼,按规程操作渡船。不拒客,不超载,热情服务,文明经营。十多年来,从没有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新安庄渡口连续多年被上级海事部门评为规范渡口,刘茂夫多次被评为先进渡工。

(作者:衡敦壮,来源:大运河文化研究)

运河西来第一渡——新安庄渡

新安庄渡口一直不收过渡者的过河钱,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0年。

运河西来第一渡——新安庄渡

新安庄渡口码头(图片来源:大运河文化研究)

京杭大运河进入山东济宁地界后,流经“南四湖”,顺着微山湖湖西航道一直向南进入江苏省徐州地界。在微山湖南部水域,大运河分流运行。一支在湖东微山县韩庄镇向东流至鲁南重镇台儿庄,此段亦称“韩庄运河”。从台儿庄向东环绕邳州车辐山镇域,在大王庙与大运河汇流,此段称作“中运河”。而京杭大运河则从微山湖南端蔺家坝出口并入徐新运河,称“京杭运河不牢河段”。此段流经铜山进入徐州开发区,过解台闸在贾汪汴塘镇的纪家渡后流入邳州境内。京杭大运河不牢河段在邳州境内的第一个渡口就是新安庄渡口。新安庄渡口亦称“茸山坝”,据民国《邳志补》载:“邳州津渡凡八十六,在运河者十六……在不牢河者十(冬春以草为桥,夏秋则以舟)纪家、茸山坝、上三叉河、宋庄、孙家、刘家、刘山家、潘桥、倪桥、赵家口”。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茸山坝(今新安庄)渡口是不牢河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新安庄村是邳州市宿羊山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宿羊山镇的西北部,西邻贾汪区塔山、汴溏两镇,全村3410人,分布在新安庄、茸坝子两个自然村。村的南面紧靠不牢河,一条长长的堤坝通向三合子、宋庄、郭庄等村。村北300米即是京杭大运河,运河对岸是邳州市车辐山镇的张家巷、王庄、贾汪区汴塘镇的海子、坝桥、茸山等村。因河南岸居民去汴塘、车辐山等集镇贸易,北岸居民去耿集、宿羊山等地赶集或者走亲访友都必经之路,所以新安庄渡口在河南岸北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显的尤为重要。自1959年开挖疏浚大运河不牢河段到1963年刘山闸建成通航后,原茸山坝渡口从村南不牢河上迁移至村北大运河上,设立新安庄渡口。原来的老渡工刘士树就作为新安庄渡渡工,重新开始了他的摆渡生涯。

刘士树生于1899年,新渡开渡时他己经64岁。所用船只是一只载重4吨的木船。为方便群众过河和老人生活方便,生产队在河边盖起了两间三米宽的草屋。刘士树吃住在渡口,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都坚守在岗位上,随叫随到。生产队给他记工分发口粮,附近几个村子的群众过河不收费,就这样年复一年坚持到了1981年。农村实行大包干后,老渡工已经年近八旬。由于年岁已高,不能为群众继续服务了!他便找来自己的侄子刘荣海交班摆渡。1981年刘荣海40岁,正当身强力壮,加之以前在运河上跑船,作为水手的他行船经验丰富,干渡工得心应手。因为土地承包,生产队不再负担渡工的工资,本村村民每人每年出五斤小麦,河对岸几个村庄,也是同样的标准,每年出一次粮食作为渡资。所以新安庄渡口一直不收过渡者的过河钱,就这样一直坚持了20年。

1999年刘荣海年近六旬,由于长期风吹雨打、起早贪黑,身体没有原先硬朗了,他便让自己的两个侄子随自己实习摆渡。两个侄子刘茂夫、刘茂信,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年轻人脑子灵活有闯劲、敢作为,接手后自筹资金打造了一艘载重48吨的钢驳挂桨船。船大了,有了动力驾驶更加快速安全。加之运河两岸的村庄都修了通往国道、省道的乡村公路,随着集镇贸易的扩大,过河的再也不仅仅是附近村子里的居民。因新安庄渡口西边离贾汪汴塘镇区八华里,东边离251省道刘山闸13华里。人们为节省路程不绕路,加之此渡船吨位大能载重,服务好收费又低,大都选择在此处渡河。这一时期过船的人很多,车水马龙,非常热闹。这个阶段的新安庄渡口不但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为这一地区的集市贸易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009年,政府海事部门加强对运河渡口的监管力度,对沿岸的渡口渡船统一更换了载重18吨的内装机船。渡口安装了实时监控设备,运营更加安全规范。刘茂夫、刘茂信弟兄每年都参加市海事部门的业务培训,做到驾驶熟炼,按规程操作渡船。不拒客,不超载,热情服务,文明经营。十多年来,从没有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新安庄渡口连续多年被上级海事部门评为规范渡口,刘茂夫多次被评为先进渡工。

(作者:衡敦壮,来源:大运河文化研究)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