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_北京时间

他,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他与同事们先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合成15种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和有机硫等标记农药,用几种同位素示踪法对几类农药在土壤以及水稻棉花桑茶中药材等植物的吸附残留转移消失和分解规律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安全使用农药,减少对食品和农业环...

他,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你听说过核农业吗?全世界核诱变的作物品种有3000多个,其中中国占900多个;全国作物耕种面积中,核诱变育种的耕种面积达20%;全国核诱变育种的油料作物每年达10多亿千克,核诱变育种的粮食每年增产达30亿千克。

陈子元

陈子元是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的专家之一,他提出了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相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编制出了29种农药在19种农作物上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为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促进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减少环境污染作出了贡献。

家国情怀,乱世之中定初心,科学报国

陈子元的父亲陈贤本是一位爱国实业家,他十分关注子女的教育培养。陈子元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阅读中国科学社科普杂志《科学画报》,也就是在这里他熟悉了秉志、竺可桢、茅以升等一大批当时知名科学家的名字。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乱世之时,陈子元跟随家人辗转各地。频繁的迁居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1941年,他顺利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上海分校)化学系。

大学课余时间,他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革命活动,结识了一批地下党员,这些地下党员的信仰和行动,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子元(后排右一)与大夏大学老师张伟如(前排右二)及同学合影

1944年,陈子元提前一年毕业进入我国最早开展无土栽培商业化经营的单位——虹桥路四维化学农场工作。这个农场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只招聘外籍人士,因陈子元大学期间化学成绩一直很优秀而被李博达发现并推荐成为该厂的一名化学师。

陈子元师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该农场的唯一的中国籍化学师,也成为我国工厂化无土栽培科技第一人。

在工作期间,陈子元做的无土栽培的番茄很受市场欢迎,成了当时的抢手货,他凭借着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和工作水平,在业内也成为了“明星”。

新中国成立后,陈子元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任讲师,1953年院系调整,他被调入浙江农学院。为了普及农业知识促进生产,农学院将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陈子元不仅教授学生本专业的经验和方法,还在课余时间研究蚕具、蚕卵消毒液速测法,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临危受命,不负众望守初心,拓荒核农

1956年,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出台,其中,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要将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列入日程,如何培养原子能人才,大家首先想到了在田间地头开展教学工作的陈子元。

1959年10月,陈子元(左三)与来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访问的苏联专家合影

1958年,陈子元临危受命,率领8名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到上海参加“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培训结束后,他开始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标志着我国的核农业事业开始发展。

初创期,没有教材,陈子元就积极学习并带人编写40万字的配套教材;没有专业人才,就自己培养人才;没有器材,就自己想办法找;找不到,就自己动手制作。

在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测量放射性样品

其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没有放射源,他们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在北京找到了一批放射源。虽然在运送过程做好了防护,但是运送放射源的同志依然出现了白细胞急速降低的状况。

陈子元60年代教学与研究笔记

为了减少恐慌,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为了让大家正确面对放射源,消除对放射性辐射安全问题的顾虑,无论在培训班,还是实验室里,凡是遇到实验,他都亲自操作,引导示范。

陈子元经常说:“科学研究总要有牺牲的。”

遭遇瓶颈,不忘初心记使命,制定标准

正当陈子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和技术和支持。在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很多组员看不到希望,渐渐的退出项目。

研究工作暂停了,但陈子元的心却没有停下,他坚信原子能农业是实实在在用得上的技术,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中,如何让其成为技术而不是试验?他走出实验室,走进了田间地头,寻找实战场。

陈子元(最后位)与浙江农学院化学教研组同事西湖春游

上世纪60年代,化肥、农药因为见效快,效果好被大量使用。当时的农民为达到最大效益,盲目滥用农药,导致农药超标问题越发凸显,直到70年代,国内出现多起因使用过量,导致环境污染,甚至造成了人畜伤害、出口的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回等问题。为此,我国急需要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其实早在1963年,陈子元就注意到了农药的残留问题,并展开了研究工作。他与同事们先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合成15种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和有机硫等标记农药,用几种同位素示踪法对几类农药在土壤以及水稻棉花桑茶中药材等植物的吸附残留转移消失和分解规律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安全使用农药,减少对食品和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陈子元在核农所放射性网室内观察实验植物生长情况

1973年初,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开始制定我国第一部农药使用标准,陈子元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带领着全国43个单位、100多位科技人员展开了一场攻克农药残留问题的战役。

历时6年,他们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沿用至今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研究成果获奖证书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子元将核农学研究和应用领域拓展到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大农业,并且覆盖到生产全过程。他将核农学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把核农学的研究水平、测试效果和结论的解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在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子元1982年2月向中外农业教育研讨会代表介绍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1985年9月10日,陈子元被聘为国际原子能机构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顾问委员会任职的科学家。

1985年12月4日至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维也纳召开顾问委员会会议,陈子元在会上作了原子能在中国农业上利用的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以核农学家的身份,在核农学领域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1985年出席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年会

1991年陈子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也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他常说:“中国是农业古国,也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更不是农业富国,要建设一流的农业,必须要有一流的农业教育,一流的农业科技,一流的农业人才。我愿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的振兴而继续辛勤耕耘,努力工作。”

1994年10月,陈子元院士(前排左三)从教50周年与夫人学生在浙江农大教学楼前合影

参考文献:

1.《让核技术接地气:陈子元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痴心核农学70年——陈子元院士口述实录》,《中国核工业》

3.《核农学家陈子元》,《世界农业》

4.《陈子元的四个第一》,光明日报

5.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他,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他与同事们先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合成15种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和有机硫等标记农药,用几种同位素示踪法对几类农药在土壤以及水稻棉花桑茶中药材等植物的吸附残留转移消失和分解规律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安全使用农药,减少对食品和农业环...

他,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你听说过核农业吗?全世界核诱变的作物品种有3000多个,其中中国占900多个;全国作物耕种面积中,核诱变育种的耕种面积达20%;全国核诱变育种的油料作物每年达10多亿千克,核诱变育种的粮食每年增产达30亿千克。

陈子元

陈子元是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的专家之一,他提出了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相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编制出了29种农药在19种农作物上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为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促进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减少环境污染作出了贡献。

家国情怀,乱世之中定初心,科学报国

陈子元的父亲陈贤本是一位爱国实业家,他十分关注子女的教育培养。陈子元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阅读中国科学社科普杂志《科学画报》,也就是在这里他熟悉了秉志、竺可桢、茅以升等一大批当时知名科学家的名字。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乱世之时,陈子元跟随家人辗转各地。频繁的迁居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1941年,他顺利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上海分校)化学系。

大学课余时间,他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革命活动,结识了一批地下党员,这些地下党员的信仰和行动,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子元(后排右一)与大夏大学老师张伟如(前排右二)及同学合影

1944年,陈子元提前一年毕业进入我国最早开展无土栽培商业化经营的单位——虹桥路四维化学农场工作。这个农场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只招聘外籍人士,因陈子元大学期间化学成绩一直很优秀而被李博达发现并推荐成为该厂的一名化学师。

陈子元师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该农场的唯一的中国籍化学师,也成为我国工厂化无土栽培科技第一人。

在工作期间,陈子元做的无土栽培的番茄很受市场欢迎,成了当时的抢手货,他凭借着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和工作水平,在业内也成为了“明星”。

新中国成立后,陈子元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任讲师,1953年院系调整,他被调入浙江农学院。为了普及农业知识促进生产,农学院将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陈子元不仅教授学生本专业的经验和方法,还在课余时间研究蚕具、蚕卵消毒液速测法,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临危受命,不负众望守初心,拓荒核农

1956年,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出台,其中,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要将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列入日程,如何培养原子能人才,大家首先想到了在田间地头开展教学工作的陈子元。

1959年10月,陈子元(左三)与来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访问的苏联专家合影

1958年,陈子元临危受命,率领8名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到上海参加“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培训结束后,他开始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标志着我国的核农业事业开始发展。

初创期,没有教材,陈子元就积极学习并带人编写40万字的配套教材;没有专业人才,就自己培养人才;没有器材,就自己想办法找;找不到,就自己动手制作。

在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测量放射性样品

其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没有放射源,他们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在北京找到了一批放射源。虽然在运送过程做好了防护,但是运送放射源的同志依然出现了白细胞急速降低的状况。

陈子元60年代教学与研究笔记

为了减少恐慌,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为了让大家正确面对放射源,消除对放射性辐射安全问题的顾虑,无论在培训班,还是实验室里,凡是遇到实验,他都亲自操作,引导示范。

陈子元经常说:“科学研究总要有牺牲的。”

遭遇瓶颈,不忘初心记使命,制定标准

正当陈子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和技术和支持。在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很多组员看不到希望,渐渐的退出项目。

研究工作暂停了,但陈子元的心却没有停下,他坚信原子能农业是实实在在用得上的技术,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中,如何让其成为技术而不是试验?他走出实验室,走进了田间地头,寻找实战场。

陈子元(最后位)与浙江农学院化学教研组同事西湖春游

上世纪60年代,化肥、农药因为见效快,效果好被大量使用。当时的农民为达到最大效益,盲目滥用农药,导致农药超标问题越发凸显,直到70年代,国内出现多起因使用过量,导致环境污染,甚至造成了人畜伤害、出口的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回等问题。为此,我国急需要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其实早在1963年,陈子元就注意到了农药的残留问题,并展开了研究工作。他与同事们先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合成15种有机磷、有机氯、有机砷和有机硫等标记农药,用几种同位素示踪法对几类农药在土壤以及水稻棉花桑茶中药材等植物的吸附残留转移消失和分解规律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安全使用农药,减少对食品和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陈子元在核农所放射性网室内观察实验植物生长情况

1973年初,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开始制定我国第一部农药使用标准,陈子元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带领着全国43个单位、100多位科技人员展开了一场攻克农药残留问题的战役。

历时6年,他们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沿用至今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研究成果获奖证书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子元将核农学研究和应用领域拓展到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大农业,并且覆盖到生产全过程。他将核农学与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把核农学的研究水平、测试效果和结论的解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在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陈子元1982年2月向中外农业教育研讨会代表介绍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1985年9月10日,陈子元被聘为国际原子能机构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顾问委员会任职的科学家。

1985年12月4日至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维也纳召开顾问委员会会议,陈子元在会上作了原子能在中国农业上利用的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以核农学家的身份,在核农学领域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1985年出席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年会

1991年陈子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也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他常说:“中国是农业古国,也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更不是农业富国,要建设一流的农业,必须要有一流的农业教育,一流的农业科技,一流的农业人才。我愿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的振兴而继续辛勤耕耘,努力工作。”

1994年10月,陈子元院士(前排左三)从教50周年与夫人学生在浙江农大教学楼前合影

参考文献:

1.《让核技术接地气:陈子元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痴心核农学70年——陈子元院士口述实录》,《中国核工业》

3.《核农学家陈子元》,《世界农业》

4.《陈子元的四个第一》,光明日报

5.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