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今年开始招生_北京时间

北京工业大学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今年开始招生

日前,北京工业大学召开“十四五”学科建设推进大会,宣布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朝阳园、物质科学(大科学装置应用)研究院和氢能研究院。校方表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将在今年招收本科生30人左右,并纳入材料类大类招生。同时还将招收氢能领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新模式。

北京工业大学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今年开始招生

(记者崔倩)日前,北京工业大学召开“十四五”学科建设推进大会,宣布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朝阳园、物质科学(大科学装置应用)研究院和氢能研究院。校方表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将在今年招收本科生30人左右,并纳入材料类大类招生。同时还将招收氢能领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新模式。

会上,学校与大兴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局签署合作协议。与会嘉宾共同为北京工业大学氢能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朝阳园、北京工业大学物质科学(大科学装置应用)研究院揭牌。

会上还发布了学科建设系列行动方案,学校将聚焦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碳中和、城市更新、人工智能、高端智库”四大学科特色,实施学科分层分类建设机制,将33个一级学科按照一流及一流储备学科、基础及支撑学科、特色学科三个类别进行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工业大学要坚持内涵、特色、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持续获取强大发展动力,紧紧抓住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开展高质量学科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资源分配机制,将资源更多地投入一线,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联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分析了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他强调,要聚焦“双碳”战略、城市更新、人工智能、高端智库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提高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学科为龙头统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完善相关机制,把培育创新能力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全面提高学校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办学治校能力。

北京工业大学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今年开始招生

日前,北京工业大学召开“十四五”学科建设推进大会,宣布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朝阳园、物质科学(大科学装置应用)研究院和氢能研究院。校方表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将在今年招收本科生30人左右,并纳入材料类大类招生。同时还将招收氢能领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新模式。

北京工业大学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今年开始招生

(记者崔倩)日前,北京工业大学召开“十四五”学科建设推进大会,宣布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朝阳园、物质科学(大科学装置应用)研究院和氢能研究院。校方表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将在今年招收本科生30人左右,并纳入材料类大类招生。同时还将招收氢能领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新模式。

会上,学校与大兴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局签署合作协议。与会嘉宾共同为北京工业大学氢能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朝阳园、北京工业大学物质科学(大科学装置应用)研究院揭牌。

会上还发布了学科建设系列行动方案,学校将聚焦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碳中和、城市更新、人工智能、高端智库”四大学科特色,实施学科分层分类建设机制,将33个一级学科按照一流及一流储备学科、基础及支撑学科、特色学科三个类别进行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工业大学要坚持内涵、特色、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持续获取强大发展动力,紧紧抓住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开展高质量学科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资源分配机制,将资源更多地投入一线,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联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聂祚仁分析了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部署。他强调,要聚焦“双碳”战略、城市更新、人工智能、高端智库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提高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能力;以学科为龙头统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完善相关机制,把培育创新能力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全面提高学校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办学治校能力。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