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 |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近中华恐龙园_北京时间

世界地球日 |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近中华恐龙园

常州中华恐龙园是融博物展示、科普活动、主题游乐、演艺服务等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恐龙馆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是中华恐龙园内科普场馆的核心。馆内珍藏了包括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50多具大型恐龙化石,以及恐龙脚趾化石、恐龙牙齿化石、鱼类化石、哺乳动物、矿石晶体等各类小型化石、展品2500件。

世界地球日 |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近中华恐龙园

中华恐龙介绍

常州中华恐龙园是融博物展示、科普活动、主题游乐、演艺服务等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恐龙馆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是中华恐龙园内科普场馆的核心。馆内主要设有影视特效厅、地球演化厅、海洋生物厅、廊厅、丛林厅、溶洞厅、恐龙陈列厅、中华龙鸟厅、恐龙灭绝厅等十多个参观游览场所。中华恐龙馆是拥有总共16000多平米的建筑面积,同时在4800平米的陈列厅内展示了包括被誉为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五十多具大型恐龙化石,也是收藏展示中国系列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专题博物馆,同时拥有1000平米的配备声、光、电等多媒体设备的影视特效厅和1900平米能让游客亲身体验中生代景观的景观厅。馆内运用多项现代技术和娱乐手段,以古生物的发生、演化和灭绝为线索,营造科学启智与审美情趣相融合的动感空间,是寓唯物史观教育于旅游体验之中的新型科学殿堂。

中华恐龙馆内珍藏了包括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50多具大型恐龙化石,以及恐龙脚趾化石、恐龙牙齿化石、鱼类化石、哺乳动物、矿石晶体等各类小型化石、展品2500件。

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是生活在侏罗纪的植食性恐龙,提到它就要提到中国古脊椎动物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北京后,中国的地质古生物研究人员被迫迁至重庆和昆明,去往西南大后方。1939年,杨钟健和卞美年一起来到禄丰,又发现了新的化石地点,他们核对了化石

出土地点和层位,做出了深入调查,确定了禄丰红层的时代,在禄丰发掘出我国第一具完整程度在60%以上的恐龙化石,并且在恐龙山发现了84具恐龙化石,除完整的禄丰龙外还有较完整的个体20多具,这比当时全国各地发现的恐龙化石总和还多。经研究认为禄丰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恐龙之一,生活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身高约6米左右,有颈椎10个、背椎14个、腰椎3个、尾椎45个,颈部、背部及后肢比较粗壮,前肢较短,直立行走。其实在这之前,中国黑龙江、内蒙等地都发现过大量恐龙化石,但是由于都是由外国人发掘研究,所以都流落国外。许氏禄丰龙是我国第一具自主发掘、装架、研究并展出的恐龙化石,因此在我国古生物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就成为我们中华恐龙馆的第一件“镇馆之宝”。杨钟健先生为了纪念他的德国导师许耐对他在财力及技术上的支持,将它命名为“许氏禄丰龙”。

巨型山东龙:巨型山东龙生活在大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山东中部。1964年10月、1965年4月、1966年5月和1968年6月,中国地质工作者先后4次在山东莱阳进行挖掘,发现了5个个体化石,共采集化石30吨。化石采回后,经过4年多的清理、修补复原工作,合成了我们面前这具巨大的山东龙骨架,它长约15米,高约8米,是当时世界上已知鸭嘴类恐龙当中最大的。人们对巨型山东龙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出土到组装完毕用了整整八年,后来它运往北京,曾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现在则珍藏在我们常州中华恐龙馆,正是各位现在看到的这具。我们看到它的头骨很像鸭子,是典型的鸭嘴类恐龙,它生活在气候湿润植物茂盛的诸莱盆地,以铲食河中的鱼虾为食,所以它的牙齿很容易磨损,山东龙有60—63个齿槽,上下排成好几列,有成百上千颗牙齿。它还有一对大大的眼睛,眼圈周围长有巩膜板,有较大的视觉神经,因此视力很好,能对肉食性恐龙保持高度警备。这具山东龙出土时化石含量高达80%以上,被称为“中国龙王”,它也不负“龙王”的威名,脑量商在1.5左右,和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已经差不多了,包括“山东龙”在内的鸭嘴龙类应该是素食恐龙中的智者。“巨型山东龙”曾在1978年获得“世界最高大的恐龙化石”科学大会自然科学奖,之后在1988年7月7日至9月18日运往日本岐阜“21世纪未来博览会”参展,在展出的74天里,有超过150万人次的客人前来参观,盛况空前,当它去往美国参展时,保金高达1100万美金,“巨型山东龙”可是七八十年代当之无愧的“超级明星”。

中华龙鸟:1996年8月,辽宁省的一位农民发现了一块特殊的化石标本,化石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就像一只高傲的公鸡,它体态娇小,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的长,拥有60多节尾椎骨。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它的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像羽毛的皮肤衍生物,长度约在0.8米左右,这位农民在挖掘时,化石沿着岩石的纹理分成了两块(正模和负模),正模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院陈丕基得到,而负模则被现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华恐龙馆名誉馆长季强得到并命名为“中华龙鸟”。

一直以来,羽毛都被认为是鸟类的标志,虽然许多古生物学家提出恐龙身上可能长有羽毛,但一直缺少化石证据,这只发现于辽宁热河生物群的“中华龙鸟”因为身上长有羽毛成为了震惊世界的新闻,揭开了辽西的带毛恐龙和早期鸟类大发现的序幕。但是,有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皮肤衍生物不具备羽毛的特征,由此引发了著名的“龙鸟之争”。在1998年1月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陈丕基等研究人员发表论文,认为“中华龙鸟”是一只小型的兽脚类肉食性恐龙,它的形态特征、体型大小和产于德国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美颌龙”相似,它们可以被归为一类,是从爬行类动物向鸟类演变的一种过渡型生物,不过,根据生物命名法则,季强博士最初命名的“中华龙鸟”依然使用。“中华龙鸟”的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恐龙全身长满鳞片的单一形象,在它身上的丝状衍生物证明了恐龙在生理上可能不同于典型的爬行动物,有可能是温血动物,并具有很高的新陈代谢率,但是它并不具备飞翔的能力。

由于中华龙年保存了原始羽毛的构造,非常难得,同时它具有原始的羽毛和牙齿,是过渡类型的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且它带来了一场关于“鸟类起源”、“带羽毛恐龙”等科学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热点。

世界地球日 |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近中华恐龙园

常州中华恐龙园是融博物展示、科普活动、主题游乐、演艺服务等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恐龙馆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是中华恐龙园内科普场馆的核心。馆内珍藏了包括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50多具大型恐龙化石,以及恐龙脚趾化石、恐龙牙齿化石、鱼类化石、哺乳动物、矿石晶体等各类小型化石、展品2500件。

世界地球日 |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近中华恐龙园

中华恐龙介绍

常州中华恐龙园是融博物展示、科普活动、主题游乐、演艺服务等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恐龙馆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是中华恐龙园内科普场馆的核心。馆内主要设有影视特效厅、地球演化厅、海洋生物厅、廊厅、丛林厅、溶洞厅、恐龙陈列厅、中华龙鸟厅、恐龙灭绝厅等十多个参观游览场所。中华恐龙馆是拥有总共16000多平米的建筑面积,同时在4800平米的陈列厅内展示了包括被誉为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五十多具大型恐龙化石,也是收藏展示中国系列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专题博物馆,同时拥有1000平米的配备声、光、电等多媒体设备的影视特效厅和1900平米能让游客亲身体验中生代景观的景观厅。馆内运用多项现代技术和娱乐手段,以古生物的发生、演化和灭绝为线索,营造科学启智与审美情趣相融合的动感空间,是寓唯物史观教育于旅游体验之中的新型科学殿堂。

中华恐龙馆内珍藏了包括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50多具大型恐龙化石,以及恐龙脚趾化石、恐龙牙齿化石、鱼类化石、哺乳动物、矿石晶体等各类小型化石、展品2500件。

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是生活在侏罗纪的植食性恐龙,提到它就要提到中国古脊椎动物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北京后,中国的地质古生物研究人员被迫迁至重庆和昆明,去往西南大后方。1939年,杨钟健和卞美年一起来到禄丰,又发现了新的化石地点,他们核对了化石

出土地点和层位,做出了深入调查,确定了禄丰红层的时代,在禄丰发掘出我国第一具完整程度在60%以上的恐龙化石,并且在恐龙山发现了84具恐龙化石,除完整的禄丰龙外还有较完整的个体20多具,这比当时全国各地发现的恐龙化石总和还多。经研究认为禄丰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恐龙之一,生活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身高约6米左右,有颈椎10个、背椎14个、腰椎3个、尾椎45个,颈部、背部及后肢比较粗壮,前肢较短,直立行走。其实在这之前,中国黑龙江、内蒙等地都发现过大量恐龙化石,但是由于都是由外国人发掘研究,所以都流落国外。许氏禄丰龙是我国第一具自主发掘、装架、研究并展出的恐龙化石,因此在我国古生物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就成为我们中华恐龙馆的第一件“镇馆之宝”。杨钟健先生为了纪念他的德国导师许耐对他在财力及技术上的支持,将它命名为“许氏禄丰龙”。

巨型山东龙:巨型山东龙生活在大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山东中部。1964年10月、1965年4月、1966年5月和1968年6月,中国地质工作者先后4次在山东莱阳进行挖掘,发现了5个个体化石,共采集化石30吨。化石采回后,经过4年多的清理、修补复原工作,合成了我们面前这具巨大的山东龙骨架,它长约15米,高约8米,是当时世界上已知鸭嘴类恐龙当中最大的。人们对巨型山东龙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从出土到组装完毕用了整整八年,后来它运往北京,曾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现在则珍藏在我们常州中华恐龙馆,正是各位现在看到的这具。我们看到它的头骨很像鸭子,是典型的鸭嘴类恐龙,它生活在气候湿润植物茂盛的诸莱盆地,以铲食河中的鱼虾为食,所以它的牙齿很容易磨损,山东龙有60—63个齿槽,上下排成好几列,有成百上千颗牙齿。它还有一对大大的眼睛,眼圈周围长有巩膜板,有较大的视觉神经,因此视力很好,能对肉食性恐龙保持高度警备。这具山东龙出土时化石含量高达80%以上,被称为“中国龙王”,它也不负“龙王”的威名,脑量商在1.5左右,和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已经差不多了,包括“山东龙”在内的鸭嘴龙类应该是素食恐龙中的智者。“巨型山东龙”曾在1978年获得“世界最高大的恐龙化石”科学大会自然科学奖,之后在1988年7月7日至9月18日运往日本岐阜“21世纪未来博览会”参展,在展出的74天里,有超过150万人次的客人前来参观,盛况空前,当它去往美国参展时,保金高达1100万美金,“巨型山东龙”可是七八十年代当之无愧的“超级明星”。

中华龙鸟:1996年8月,辽宁省的一位农民发现了一块特殊的化石标本,化石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就像一只高傲的公鸡,它体态娇小,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的长,拥有60多节尾椎骨。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它的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像羽毛的皮肤衍生物,长度约在0.8米左右,这位农民在挖掘时,化石沿着岩石的纹理分成了两块(正模和负模),正模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院陈丕基得到,而负模则被现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华恐龙馆名誉馆长季强得到并命名为“中华龙鸟”。

一直以来,羽毛都被认为是鸟类的标志,虽然许多古生物学家提出恐龙身上可能长有羽毛,但一直缺少化石证据,这只发现于辽宁热河生物群的“中华龙鸟”因为身上长有羽毛成为了震惊世界的新闻,揭开了辽西的带毛恐龙和早期鸟类大发现的序幕。但是,有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皮肤衍生物不具备羽毛的特征,由此引发了著名的“龙鸟之争”。在1998年1月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陈丕基等研究人员发表论文,认为“中华龙鸟”是一只小型的兽脚类肉食性恐龙,它的形态特征、体型大小和产于德国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美颌龙”相似,它们可以被归为一类,是从爬行类动物向鸟类演变的一种过渡型生物,不过,根据生物命名法则,季强博士最初命名的“中华龙鸟”依然使用。“中华龙鸟”的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恐龙全身长满鳞片的单一形象,在它身上的丝状衍生物证明了恐龙在生理上可能不同于典型的爬行动物,有可能是温血动物,并具有很高的新陈代谢率,但是它并不具备飞翔的能力。

由于中华龙年保存了原始羽毛的构造,非常难得,同时它具有原始的羽毛和牙齿,是过渡类型的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且它带来了一场关于“鸟类起源”、“带羽毛恐龙”等科学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热点。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