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之脊架银线 绿电奔流润荆楚_北京时间

青山之脊架银线 绿电奔流润荆楚

青山之脊架银线 绿电奔流润荆楚——中国安能金上特高压输电工程鄂1标建设纪实

青山之脊架银线 绿电奔流润荆楚

2025年9月3日,是一个值得载入中国电力建设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由中国安能二局电力公司承建的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1标段)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行。铁塔耸入云端,银线穿越群山,中国安能建设者在海拔千米的武陵山脉,用智慧和汗水编织起一条绿色能源大动脉。

攻坚:挑战极限的安能力量

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起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盖玉镇的帮果换流站(金沙江上游川藏段7个梯级电站送出站,简称“金上”),止于湖北省大冶市茗山乡的湖北换流站,线路全长约1784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三省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工程建成投产后,会极大缓解湖北用电高峰负荷卡口限电局面,满足湖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电需求,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近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湖北省全年用电量的六分之一。同时,每年可替代燃煤超1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大幅提高华中地区绿电比例,对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安能二局电力公司承建的金上~湖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鄂1标)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是金上线入湖北省的第一个标段,也是在湖北段项目中地势最险、地形最差的标段。项目线路全长50.256公里,沿线多为高山峡谷,塔位多处位于狭窄陡峭山脊上,入山道路崎岖,植被茂密。近70%的森林覆盖率和超过1000米的海拔使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避暑胜地,但是对于工程人来说,这片高山密林却是要面临的最大障碍。特别是特高压线路相较于其它线路工程而言,安全管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项目管理上面临更大考验。

面对极端施工条件,项目部创新采用“无人机+人工”复合勘测模式。在N5735区段,勘测团队冒着40℃高温,徒步穿越10公里森林无人区,仅用15天就完成了全线156基铁塔的精准复测。测量队员关先龙回忆道:“那时候,我们每天要背着几十斤的设备,在密林中穿行十几个小时。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项工程的重要性。”

在基础施工阶段,由于地质普遍为石灰岩,只能使用风镐、水磨钻进行开挖,部分基础每天开挖进度不足30公分。为追赶进度,项目部组织开展“流动课堂、班组夜校、月度评优”等活动,施工现场呈现“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通过不懈努力,于2024年5月29日率先完成全部基础开挖,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

创新:科技引领的安能智慧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施工环境,建设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创新能力。群山之中,迷雾重重,他们用科技利剑劈开前行之路。

在N5689号塔位基础浇筑时,项目部创新采用“地泵接力”工艺,克服了山区机械无法直达的困难。N5646号塔基开挖过程中,遇到了罕见的地质难题:上部7米为坚硬岩石层,下部变为泥土层,塌方严重。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合监理、设计工代现场勘察后,采取C15混凝土换填,初凝后再次旋挖成孔,最终完成浇制。这项创新工艺为特高压山区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组塔施工阶段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施工区域多为山区,80%的塔位必须采用落地式摇臂抱杆组塔,施工效率低、安全风险大。特别是N5735、N5733塔位,被建设者们称为“最硬的骨头”,可用作业面坡度近50°,道路崎岖、地势陡峭。面对这些难题,项目部科学统筹,组织对重要工器具、抱杆垂直度等进行详细检查,更换使用环式手板葫芦,用于主要受力位置,消除钩式手扳葫芦存在的脱钩隐患,提高机具安全性能。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塔材运输、塔材堆放及组装,组立完成后对铁塔倾斜度进行重点检测。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部在施工现场除布置布控球监控外,还采购配备执法记录仪,记录重要组塔吊装全过程,全面掌控现场安全施工。

架线施工阶段,由于采用1250mm²和1000mm²大截面导线且涉及两种截面三种型号,牵张场选址困难,架线时必须采用不同导线连放的方式,配套的金具串长、重且型式复杂。项目部选派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不断修订完善架线施工方案,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针对性地开展大截面导线压接技术培训,统一压接技术和工艺标准要求;线路涉及9条35处10kV线路迁改,经过反复勘察论证,最终确定全部采用电缆过渡方式,对调整后的放线区段实行单段管控,提前梳理技术、物资、协调、班组、计划等影响因素,做好分工统筹,推进实施。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懂技术、会创新、能攻坚的技术团队。”项目部总工程师刘璘表示,“这些经验和人才,为我们今后承接更多特高压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奉献:铁军精神的安能担当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项目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创造了“党建+精品工程”的特色模式,党建成为推动工程建设的强大动力。

2023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袭击了武陵山区。气温骤降至零下,施工现场面临严峻考验。12名党员主动请缨,组成党员突击队,连续72小时坚守在N5689基础施工现场。

“那时候,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作业,一旦中断就会影响质量。”突击队员裴潇帅回忆道,“我们轮流值守,用棉被包裹泵管保温,确保施工不停顿。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涨。作为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刻站出来。”

项目部践行“以员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关心建设者的工作生活条件,发放防寒服、登山靴等“暖心包”物资300余套,为每个驻点配备取暖器;聘请专业厨师,根据建设者们的口味偏好,精心调配食谱,满足“南甜北咸”的个性化饮食需求。

这种人文关怀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凝聚力,锻造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特高压建设铁军。从2023年5月开工到2025年9月投运,800多个日夜里,中国安能建设者们以山为家,与塔为伴,在鄂西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间创造了特高压建设的奇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金沙江畔到华中平原,铁塔巍峨,银线穿梭,清洁电能正沿着这条电力天路源源不断输送,点亮万家灯火,驱动经济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绿色动能。这条跨越山河的电力天路,不仅输送着清洁电能,也承载着建设者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记者:颜葵;记者站:徐迎华、郭江中)

青山之脊架银线 绿电奔流润荆楚

青山之脊架银线 绿电奔流润荆楚——中国安能金上特高压输电工程鄂1标建设纪实

青山之脊架银线 绿电奔流润荆楚

2025年9月3日,是一个值得载入中国电力建设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由中国安能二局电力公司承建的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鄂1标段)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行。铁塔耸入云端,银线穿越群山,中国安能建设者在海拔千米的武陵山脉,用智慧和汗水编织起一条绿色能源大动脉。

攻坚:挑战极限的安能力量

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起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盖玉镇的帮果换流站(金沙江上游川藏段7个梯级电站送出站,简称“金上”),止于湖北省大冶市茗山乡的湖北换流站,线路全长约1784公里,途经四川、重庆、湖北三省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工程建成投产后,会极大缓解湖北用电高峰负荷卡口限电局面,满足湖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电需求,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近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湖北省全年用电量的六分之一。同时,每年可替代燃煤超1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大幅提高华中地区绿电比例,对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安能二局电力公司承建的金上~湖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鄂1标)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是金上线入湖北省的第一个标段,也是在湖北段项目中地势最险、地形最差的标段。项目线路全长50.256公里,沿线多为高山峡谷,塔位多处位于狭窄陡峭山脊上,入山道路崎岖,植被茂密。近70%的森林覆盖率和超过1000米的海拔使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避暑胜地,但是对于工程人来说,这片高山密林却是要面临的最大障碍。特别是特高压线路相较于其它线路工程而言,安全管控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项目管理上面临更大考验。

面对极端施工条件,项目部创新采用“无人机+人工”复合勘测模式。在N5735区段,勘测团队冒着40℃高温,徒步穿越10公里森林无人区,仅用15天就完成了全线156基铁塔的精准复测。测量队员关先龙回忆道:“那时候,我们每天要背着几十斤的设备,在密林中穿行十几个小时。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项工程的重要性。”

在基础施工阶段,由于地质普遍为石灰岩,只能使用风镐、水磨钻进行开挖,部分基础每天开挖进度不足30公分。为追赶进度,项目部组织开展“流动课堂、班组夜校、月度评优”等活动,施工现场呈现“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通过不懈努力,于2024年5月29日率先完成全部基础开挖,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

创新:科技引领的安能智慧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施工环境,建设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创新能力。群山之中,迷雾重重,他们用科技利剑劈开前行之路。

在N5689号塔位基础浇筑时,项目部创新采用“地泵接力”工艺,克服了山区机械无法直达的困难。N5646号塔基开挖过程中,遇到了罕见的地质难题:上部7米为坚硬岩石层,下部变为泥土层,塌方严重。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合监理、设计工代现场勘察后,采取C15混凝土换填,初凝后再次旋挖成孔,最终完成浇制。这项创新工艺为特高压山区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组塔施工阶段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施工区域多为山区,80%的塔位必须采用落地式摇臂抱杆组塔,施工效率低、安全风险大。特别是N5735、N5733塔位,被建设者们称为“最硬的骨头”,可用作业面坡度近50°,道路崎岖、地势陡峭。面对这些难题,项目部科学统筹,组织对重要工器具、抱杆垂直度等进行详细检查,更换使用环式手板葫芦,用于主要受力位置,消除钩式手扳葫芦存在的脱钩隐患,提高机具安全性能。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塔材运输、塔材堆放及组装,组立完成后对铁塔倾斜度进行重点检测。为确保施工安全,项目部在施工现场除布置布控球监控外,还采购配备执法记录仪,记录重要组塔吊装全过程,全面掌控现场安全施工。

架线施工阶段,由于采用1250mm²和1000mm²大截面导线且涉及两种截面三种型号,牵张场选址困难,架线时必须采用不同导线连放的方式,配套的金具串长、重且型式复杂。项目部选派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不断修订完善架线施工方案,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针对性地开展大截面导线压接技术培训,统一压接技术和工艺标准要求;线路涉及9条35处10kV线路迁改,经过反复勘察论证,最终确定全部采用电缆过渡方式,对调整后的放线区段实行单段管控,提前梳理技术、物资、协调、班组、计划等影响因素,做好分工统筹,推进实施。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懂技术、会创新、能攻坚的技术团队。”项目部总工程师刘璘表示,“这些经验和人才,为我们今后承接更多特高压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奉献:铁军精神的安能担当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项目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创造了“党建+精品工程”的特色模式,党建成为推动工程建设的强大动力。

2023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袭击了武陵山区。气温骤降至零下,施工现场面临严峻考验。12名党员主动请缨,组成党员突击队,连续72小时坚守在N5689基础施工现场。

“那时候,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作业,一旦中断就会影响质量。”突击队员裴潇帅回忆道,“我们轮流值守,用棉被包裹泵管保温,确保施工不停顿。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涨。作为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刻站出来。”

项目部践行“以员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关心建设者的工作生活条件,发放防寒服、登山靴等“暖心包”物资300余套,为每个驻点配备取暖器;聘请专业厨师,根据建设者们的口味偏好,精心调配食谱,满足“南甜北咸”的个性化饮食需求。

这种人文关怀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凝聚力,锻造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特高压建设铁军。从2023年5月开工到2025年9月投运,800多个日夜里,中国安能建设者们以山为家,与塔为伴,在鄂西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间创造了特高压建设的奇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金沙江畔到华中平原,铁塔巍峨,银线穿梭,清洁电能正沿着这条电力天路源源不断输送,点亮万家灯火,驱动经济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绿色动能。这条跨越山河的电力天路,不仅输送着清洁电能,也承载着建设者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记者:颜葵;记者站:徐迎华、郭江中)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