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最多的六位帝王, 隋炀帝仅列第三, 第一无_北京时间

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

一部中国古代史,便是一部王侯将相史。皇帝,这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物,自古便是讨论不休的话题。在小编看来,真正伟大的帝王,是那些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开疆拓土的帝王。作为一个皇帝,最大的历史功绩应该是拓展领土版图。基于此,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最多的帝王们。

纵观中国历史,有六位帝王可谓开疆拓土最多,功绩最为显著。以下是具体介绍:

第六位: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

在明朝十六位帝王中,朱棣可谓是一个奇葩的传奇人物。一方面,他发动靖难之役,把亲侄子朱允炆赶下了皇位;另一方面,他派郑和远渡西洋,扬我大明国威。

朱棣在位期间,积极开疆拓土,颇有建树。他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拓展了中国的疆域范围。

经过朱棣的励精图治,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明史》评价他为:“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第五位: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李世民执政期间,积极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他对外采用包容的态度,积极对外,使唐朝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他拓宽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疆域,还积极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使国家真真正正地扩大了。

整个贞观年间,唐朝与其他国家是积极和平的交流,使得大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与国间的隔膜也越来越淡,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也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第四位: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把大唐王朝的疆域拓展到顶峰的帝王。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学习其父李世民,同样积极对外开疆拓土。

永徽元年(650年),李治派遣名将高侃生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略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略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

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因此,唐代的版图,在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最大。它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整整维持了32年。

第三位:隋炀帝杨广

隋文帝杨坚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为隋朝开疆拓土最多的一代帝王。

杨广一生,颇受争议。有人赞扬他雄才大略,有人批评他穷兵黩武。但无论怎样,他拓展了中国的领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杨广在即位之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

大业五年(609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近一步拓展了隋朝的疆域。

杨广于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四年(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疑为今日琉球或台湾),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在隋军征战期间,流求人曾到隋军当中,进行贸易活动。

杨广即位后,又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进攻高句丽。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

总之,杨广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在中国北边,则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

第二位:汉武帝刘彻

汉朝的第五位皇帝,西汉王朝最为杰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开疆拓土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在位期间,西汉的版图不断扩张。汉武帝先后破匈奴、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还吞并了朝鲜。还设立西域都护,派遣张骞使往西域,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那时西汉的版图向东达日本海、南并交趾、西逾葱岭、北到阴山,西汉的基本版图形成。

总之,经过汉武帝的励精图治,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第一位:秦始皇嬴政

嬴姓,赵氏,名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千古一帝,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13岁即王位,22岁亲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耗时10年,于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在对外方面,秦始皇积极拓展领土。以下是具体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就着手制定北讨匈奴、南平百越的战略。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击溃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嬴政派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匈奴不敌,秦遂取河南地(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对匈奴贵族侵扰势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被迫“北徙”十余年。

尽管秦朝二世而亡,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同样,历史上开疆拓土的帝王很多,但没有一位能和秦始皇相提并论。

厉害了,我中华帝王;厉害了,我华夏文明!

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

一部中国古代史,便是一部王侯将相史。皇帝,这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物,自古便是讨论不休的话题。在小编看来,真正伟大的帝王,是那些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开疆拓土的帝王。作为一个皇帝,最大的历史功绩应该是拓展领土版图。基于此,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最多的帝王们。

纵观中国历史,有六位帝王可谓开疆拓土最多,功绩最为显著。以下是具体介绍:

第六位: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大帝。

在明朝十六位帝王中,朱棣可谓是一个奇葩的传奇人物。一方面,他发动靖难之役,把亲侄子朱允炆赶下了皇位;另一方面,他派郑和远渡西洋,扬我大明国威。

朱棣在位期间,积极开疆拓土,颇有建树。他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拓展了中国的疆域范围。

经过朱棣的励精图治,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明史》评价他为:“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第五位: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李世民执政期间,积极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他对外采用包容的态度,积极对外,使唐朝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他拓宽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疆域,还积极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使国家真真正正地扩大了。

整个贞观年间,唐朝与其他国家是积极和平的交流,使得大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与国间的隔膜也越来越淡,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也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第四位: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把大唐王朝的疆域拓展到顶峰的帝王。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学习其父李世民,同样积极对外开疆拓土。

永徽元年(650年),李治派遣名将高侃生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略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略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

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因此,唐代的版图,在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最大。它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整整维持了32年。

第三位:隋炀帝杨广

隋文帝杨坚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为隋朝开疆拓土最多的一代帝王。

杨广一生,颇受争议。有人赞扬他雄才大略,有人批评他穷兵黩武。但无论怎样,他拓展了中国的领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杨广在即位之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

大业五年(609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近一步拓展了隋朝的疆域。

杨广于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四年(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疑为今日琉球或台湾),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在隋军征战期间,流求人曾到隋军当中,进行贸易活动。

杨广即位后,又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进攻高句丽。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

总之,杨广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在中国北边,则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

第二位:汉武帝刘彻

汉朝的第五位皇帝,西汉王朝最为杰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在开疆拓土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在位期间,西汉的版图不断扩张。汉武帝先后破匈奴、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还吞并了朝鲜。还设立西域都护,派遣张骞使往西域,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那时西汉的版图向东达日本海、南并交趾、西逾葱岭、北到阴山,西汉的基本版图形成。

总之,经过汉武帝的励精图治,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第一位:秦始皇嬴政

嬴姓,赵氏,名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千古一帝,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13岁即王位,22岁亲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耗时10年,于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在对外方面,秦始皇积极拓展领土。以下是具体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就着手制定北讨匈奴、南平百越的战略。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击溃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嬴政派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匈奴不敌,秦遂取河南地(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对匈奴贵族侵扰势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被迫“北徙”十余年。

尽管秦朝二世而亡,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同样,历史上开疆拓土的帝王很多,但没有一位能和秦始皇相提并论。

厉害了,我中华帝王;厉害了,我华夏文明!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