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商圈、天桥、车站,北京到处都是市民的“观礼区”_北京时间

老城、商圈、天桥、车站,北京到处都是市民的“观礼区”

老城、商圈、天桥、车站,北京到处都是市民的“观礼区”

老城、商圈、天桥、车站,北京到处都是市民的“观礼区”

当年烽火燃起的宛平城、根据地的山村、人潮汹涌的高铁站、繁华的都市商圈……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北京市民在城市的各处同时观看了这场纪念大会。

天桥“观礼”,所有手机都举向天空

住在北京朝阳区四惠东地铁站附近的张先生,早晨起来就守在窗前,等待飞行队伍经过, “亲眼看见战机飞驰而过,比看电视直播多了一份参与感,当时的心情和楼下看飞机的小朋友一样激动和兴奋。这是一段宝贵的记忆,我会好好珍藏,同时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向先烈致敬。”他说。

上午8点40分,双井的过街天桥上聚集了不少市民,准备观看阅兵式空中梯队飞掠长空的盛况。站在这座天桥上,可以俯瞰整个东三环、北望长安街,国贸三期等超高建筑掩映,被认为是一处拍摄机群的好地方,多位市民带来了专业摄影设备。

“来了!来了!”当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护旗梯队飞来,天桥上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之后,人群继续在原地等待,几乎所有人都打开手机,通过各个平台收看直播,有些还在交流心得。当机群准时从远方飞来,天桥上、三环边,所有路人都停下了脚步,手机、相机齐刷刷对准天空。“这是预警机!这是歼-35!”拍摄中,还有“军迷”不断扭头向朋友大声介绍。歼-10表演机经过,划出彩烟,人群彻底沸腾,这场天桥上的“观礼”,快乐与自豪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宛平城里的老人说“那城墙挡过子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当年的宛平城,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抗战记忆,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抗战精神的传承地。

今天,生活在宛平街道的人们也在同步观看阅兵直播,并展开了“城墙边的抗战记忆—老宛平人忆古城岁月”主题活动。

“我在宛平城外住了四十年,打小就听爷爷讲‘七七事变’的故事。那时候城墙根下还有老槐树,爷爷总牵着我的手在树下说‘当年枪响的时候,这城墙挡过子弹,也护过咱老百姓’,后来我自己上了学,放学路上总扒着城墙根儿看,砖缝里还能找到些旧痕迹,老人们说那是历史刻下的印。那时候哪敢想,有一天能在电视里看到咱自己的军队列着方阵走过,飞机导弹排成队,咱国家真的站起来了。”宛平城社区居民张静茹说,“有人问我,住了四十年,对宛平城最深的感情是什么。我想,是看着它从‘抗战记忆里的城’变成‘幸福生活里的家’。城墙还是那道城墙,但墙里墙外,是孩子们的笑声,是老街坊的寒暄,是晚上亮起来的万家灯火。这灯火里,有咱国家一步步发展的脚印,也有咱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在门头沟妙峰山顶的涧沟村,老人们也在观看阅兵直播。1941年2月,这里成立了平西情报联络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帮助,这座情报站也曾被评价为“胜似雄兵十万”。从小听着抗战故事长大的村民们,对国家的强盛有着格外的感触。“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这场庄严的盛事中,人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国歌响起时,那种内心的澎湃格外强烈,每一个方阵走过,都感到祖国的强大,心中充满自豪。”涧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志强。

仰望大屏,高楼下的人们眼眶湿润

北京是千年古都,是全面抗战的爆发地,更是一座超大型的现代都市,现代化的历程并没有削弱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9月3日一大早,三里屯通盈中心广场前,市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周边不少居民带着小马扎、拿着水瓶提前占位,等待观看纪念活动。楼顶的巨型大屏幕正在直播长安街的盛况。因为屏幕位置够高,三里屯通盈中心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都成了最佳“观礼区”。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与屏幕里的红旗、金水桥同框,构成了独属于当代中国的爱国浪漫。

三里屯通盈中心广场前,人们仰望大屏,观看直播。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当国歌奏响,人群自发安静下来,纷纷起身肃立,轻声跟唱。阅兵活动中,多款新型隐身战斗机列装,接受检阅。当歼击机梯队呼啸而过时,其庞大的机身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引得人群发出一阵惊呼。徒步方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经过时,极致的整齐度通过高清巨幕放大,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位于顶楼的大屏幕音响声隐隐传来,消散在城市的背景音里。不少观看者打开手机直播,聆听现场解说,仰望大屏幕,眼眶渐渐湿润。

旅客太专注,工作人员提醒“别误车”

在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暑期旺季过后,往来的人群仍然熙熙攘攘。

上午9点,纪念大会开始,在北京西站,旅客共唱国歌,其中有一支小朋友组成的队伍唱得尤其响亮。“阅兵活动展示了祖国的强大,对年轻一代而言更有意义,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贺计钧是一个研学活动的带队教师,今天他将带着九个孩子前往西安参加研学活动。他告诉记者,“今天特意提前到西站,不想让孩子们错过。”

9月3日,北京西站大屏转播中央电视台直播,众多旅客停下脚步观看。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来自新疆和田学院的大二学生贡铭泽拿着行囊,即将到学校报到。在观看阅兵活动时,他不停挥动手中的国旗,“即便是看转播,我的内心也非常激动,祖国的强大让我觉得非常自豪。”他说。

在北京南站,一位中年旅客一直站在屏幕下。他是浙江人,正好乘车回浙江,提前就知道了车站会转播,所以早早到来,在这里看完全程。他年轻时曾当过兵,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如今,许多装备已经更新,军种也比过去更丰富了,这让他真切感受到国家的进步。

北京南站客运值班员温家伟也是一名退伍军人。2011年,他退伍后考进南站,在这里工作了14年,这是他钟爱的事业。平常,他负责候车大厅的检票工作,忙的时候,几乎没有休息日,但温家伟感觉值得。今天,他和同事们一起站在大屏幕下,一边看纪念大会直播,一边提醒旅客们及时检票,不要耽误行程。

为方便旅客观看直播,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提前做了多种准备措施,包括提前调试大屏幕、为旅客腾出观看空间、在车站布置相关展板营造气氛等,车站还为旅客准备了小国旗、贴纸等。同时,在旅客观看区域,广播声音被调小,每个屏幕下都有工作人员提醒旅客检票,别误了行程。

来源:新京报

编辑:刘亚菊

责编:李苑

老城、商圈、天桥、车站,北京到处都是市民的“观礼区”

老城、商圈、天桥、车站,北京到处都是市民的“观礼区”

老城、商圈、天桥、车站,北京到处都是市民的“观礼区”

当年烽火燃起的宛平城、根据地的山村、人潮汹涌的高铁站、繁华的都市商圈……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北京市民在城市的各处同时观看了这场纪念大会。

天桥“观礼”,所有手机都举向天空

住在北京朝阳区四惠东地铁站附近的张先生,早晨起来就守在窗前,等待飞行队伍经过, “亲眼看见战机飞驰而过,比看电视直播多了一份参与感,当时的心情和楼下看飞机的小朋友一样激动和兴奋。这是一段宝贵的记忆,我会好好珍藏,同时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向先烈致敬。”他说。

上午8点40分,双井的过街天桥上聚集了不少市民,准备观看阅兵式空中梯队飞掠长空的盛况。站在这座天桥上,可以俯瞰整个东三环、北望长安街,国贸三期等超高建筑掩映,被认为是一处拍摄机群的好地方,多位市民带来了专业摄影设备。

“来了!来了!”当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护旗梯队飞来,天桥上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之后,人群继续在原地等待,几乎所有人都打开手机,通过各个平台收看直播,有些还在交流心得。当机群准时从远方飞来,天桥上、三环边,所有路人都停下了脚步,手机、相机齐刷刷对准天空。“这是预警机!这是歼-35!”拍摄中,还有“军迷”不断扭头向朋友大声介绍。歼-10表演机经过,划出彩烟,人群彻底沸腾,这场天桥上的“观礼”,快乐与自豪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宛平城里的老人说“那城墙挡过子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当年的宛平城,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抗战记忆,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抗战精神的传承地。

今天,生活在宛平街道的人们也在同步观看阅兵直播,并展开了“城墙边的抗战记忆—老宛平人忆古城岁月”主题活动。

“我在宛平城外住了四十年,打小就听爷爷讲‘七七事变’的故事。那时候城墙根下还有老槐树,爷爷总牵着我的手在树下说‘当年枪响的时候,这城墙挡过子弹,也护过咱老百姓’,后来我自己上了学,放学路上总扒着城墙根儿看,砖缝里还能找到些旧痕迹,老人们说那是历史刻下的印。那时候哪敢想,有一天能在电视里看到咱自己的军队列着方阵走过,飞机导弹排成队,咱国家真的站起来了。”宛平城社区居民张静茹说,“有人问我,住了四十年,对宛平城最深的感情是什么。我想,是看着它从‘抗战记忆里的城’变成‘幸福生活里的家’。城墙还是那道城墙,但墙里墙外,是孩子们的笑声,是老街坊的寒暄,是晚上亮起来的万家灯火。这灯火里,有咱国家一步步发展的脚印,也有咱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

在门头沟妙峰山顶的涧沟村,老人们也在观看阅兵直播。1941年2月,这里成立了平西情报联络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帮助,这座情报站也曾被评价为“胜似雄兵十万”。从小听着抗战故事长大的村民们,对国家的强盛有着格外的感触。“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这场庄严的盛事中,人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国歌响起时,那种内心的澎湃格外强烈,每一个方阵走过,都感到祖国的强大,心中充满自豪。”涧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志强。

仰望大屏,高楼下的人们眼眶湿润

北京是千年古都,是全面抗战的爆发地,更是一座超大型的现代都市,现代化的历程并没有削弱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9月3日一大早,三里屯通盈中心广场前,市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周边不少居民带着小马扎、拿着水瓶提前占位,等待观看纪念活动。楼顶的巨型大屏幕正在直播长安街的盛况。因为屏幕位置够高,三里屯通盈中心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都成了最佳“观礼区”。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与屏幕里的红旗、金水桥同框,构成了独属于当代中国的爱国浪漫。

三里屯通盈中心广场前,人们仰望大屏,观看直播。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当国歌奏响,人群自发安静下来,纷纷起身肃立,轻声跟唱。阅兵活动中,多款新型隐身战斗机列装,接受检阅。当歼击机梯队呼啸而过时,其庞大的机身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引得人群发出一阵惊呼。徒步方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经过时,极致的整齐度通过高清巨幕放大,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位于顶楼的大屏幕音响声隐隐传来,消散在城市的背景音里。不少观看者打开手机直播,聆听现场解说,仰望大屏幕,眼眶渐渐湿润。

旅客太专注,工作人员提醒“别误车”

在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暑期旺季过后,往来的人群仍然熙熙攘攘。

上午9点,纪念大会开始,在北京西站,旅客共唱国歌,其中有一支小朋友组成的队伍唱得尤其响亮。“阅兵活动展示了祖国的强大,对年轻一代而言更有意义,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贺计钧是一个研学活动的带队教师,今天他将带着九个孩子前往西安参加研学活动。他告诉记者,“今天特意提前到西站,不想让孩子们错过。”

9月3日,北京西站大屏转播中央电视台直播,众多旅客停下脚步观看。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来自新疆和田学院的大二学生贡铭泽拿着行囊,即将到学校报到。在观看阅兵活动时,他不停挥动手中的国旗,“即便是看转播,我的内心也非常激动,祖国的强大让我觉得非常自豪。”他说。

在北京南站,一位中年旅客一直站在屏幕下。他是浙江人,正好乘车回浙江,提前就知道了车站会转播,所以早早到来,在这里看完全程。他年轻时曾当过兵,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如今,许多装备已经更新,军种也比过去更丰富了,这让他真切感受到国家的进步。

北京南站客运值班员温家伟也是一名退伍军人。2011年,他退伍后考进南站,在这里工作了14年,这是他钟爱的事业。平常,他负责候车大厅的检票工作,忙的时候,几乎没有休息日,但温家伟感觉值得。今天,他和同事们一起站在大屏幕下,一边看纪念大会直播,一边提醒旅客们及时检票,不要耽误行程。

为方便旅客观看直播,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提前做了多种准备措施,包括提前调试大屏幕、为旅客腾出观看空间、在车站布置相关展板营造气氛等,车站还为旅客准备了小国旗、贴纸等。同时,在旅客观看区域,广播声音被调小,每个屏幕下都有工作人员提醒旅客检票,别误了行程。

来源:新京报

编辑:刘亚菊

责编:李苑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