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糖应该“吃”还是“舔”?_北京时间

棒棒糖应该“吃”还是“舔”?

棒棒糖应该“吃”还是“舔”?

棒棒糖应该“吃”还是“舔”?

棒棒糖谁都吃过,但是怎么吃大有学问,咯嘣咯嘣咬着吃,还是一口一口舔着吃?

方法不同,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

近日,北京时间短视频账号@时间视频 制作了一个国外小男孩舔棒棒糖的视频,经过运营同学精心修改文案成后,“小男孩舔棒棒糖”成为网络热搜,人民网、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等微博账号纷纷转载,播放量已经达到200多万,可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个精彩的文案。

笔者在网上找到了这个视频首发平台的原文案,原小编写的是“【吃棒棒糖还要“手动计数”结果。。】……

Instagram上一位国外网友上传了这段视频,“她的外甥正在数数,算着自己吃多少下才能舔到棒棒糖中间部分”,可爱萌娃从小就有计数君的潜质,更精彩的还在后面,一定要看完哦~。”

从文案中看中规中矩,唯一可惜的是就是不太能引起网友共鸣,在经过二次改编之前,播放量只有惨兮兮的两千多点。

其实很多的微博文案容易这种,就像一些传统的行文方式,反正只把事情经过说清楚就行,而不是去考虑如何从文案到行文去考虑网友的感受,所幸@时间视频美丽可爱聪明的运营美女拿到视频后,呕心沥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二次改编。

最终文案变成了:“【舔多少下可以舔到棒棒糖的中心?外国小男孩手动计数,结果……[笑cry]】舔多少下可以舔到棒棒糖的中心?这是美国一则经典的棒棒糖广告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科学家找到了答案:大约1000下。最近,一名外国小男孩想自己算一下,结果……”

这个文案迅速引起了其他微博的关注,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在评论里吐槽,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那么,这个文案是如何出台的呢?这位运营美女是如何想的呢?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笔者拿着一个巧乐兹冰激凌(非植入广告)对她进行了采访……

(以下一段为美女原话)

看看她是如何从原有的视频中发现亮点,使一个好的视频传播更广的。

首先,“ins”,“外国网友”,“她的外甥”等显然不是重点;其次,不是名人的外国网友并没有吸引力;再次,外甥这个身份也不重要,只需要用最简单容易表达主角身份的称谓“外国小男孩”即可。

此时,原文案能用的文字几乎只剩“吃多下能舔到棒棒糖中心”,为了这个主题,去检索信息,最终找到,这是一个经典广告,著名问题,科学家给了答案。

“经典”、“著名”、“科学家”成了支撑文案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描述不可删除。

最后,结局是一个轻搞笑,前段很正经的论证,与之形成反差萌,事件本身无伤大雅,不会形成恶意嘲讽。

以上看懂没?

那么我来总结一下:一个好的视频文案产生后,运营同学首先要进行各种检索,确定事件背景,确定事件真实性和主要吸引人眼球的点,以及有无之前热议的话题;在看到原文案之前,先用直觉看视频,找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将之揉入文案,判断视频逻辑,整理文案逻辑;文案尽量减少对主语的累赘形容,留给用户想象和评论空间,保留重要的形容和描述。

毕竟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具有可以互动性质的文案,才是最受欢迎的文案。

美女需要美丽的妆容与合体的衣服来包装自己,一个好的视频也是。

视频本身的采访剪辑制作当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文案支撑,恐怕很难让人有打开视频看下去的欲望,记者、剪辑、运营,你们其实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那么最后,请问:冰激凌应该舔着吃还是咬着吃呢?

棒棒糖应该“吃”还是“舔”?

棒棒糖应该“吃”还是“舔”?

棒棒糖应该“吃”还是“舔”?

棒棒糖谁都吃过,但是怎么吃大有学问,咯嘣咯嘣咬着吃,还是一口一口舔着吃?

方法不同,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

近日,北京时间短视频账号@时间视频 制作了一个国外小男孩舔棒棒糖的视频,经过运营同学精心修改文案成后,“小男孩舔棒棒糖”成为网络热搜,人民网、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等微博账号纷纷转载,播放量已经达到200多万,可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个精彩的文案。

笔者在网上找到了这个视频首发平台的原文案,原小编写的是“【吃棒棒糖还要“手动计数”结果。。】……

Instagram上一位国外网友上传了这段视频,“她的外甥正在数数,算着自己吃多少下才能舔到棒棒糖中间部分”,可爱萌娃从小就有计数君的潜质,更精彩的还在后面,一定要看完哦~。”

从文案中看中规中矩,唯一可惜的是就是不太能引起网友共鸣,在经过二次改编之前,播放量只有惨兮兮的两千多点。

其实很多的微博文案容易这种,就像一些传统的行文方式,反正只把事情经过说清楚就行,而不是去考虑如何从文案到行文去考虑网友的感受,所幸@时间视频美丽可爱聪明的运营美女拿到视频后,呕心沥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二次改编。

最终文案变成了:“【舔多少下可以舔到棒棒糖的中心?外国小男孩手动计数,结果……[笑cry]】舔多少下可以舔到棒棒糖的中心?这是美国一则经典的棒棒糖广告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科学家找到了答案:大约1000下。最近,一名外国小男孩想自己算一下,结果……”

这个文案迅速引起了其他微博的关注,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在评论里吐槽,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那么,这个文案是如何出台的呢?这位运营美女是如何想的呢?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笔者拿着一个巧乐兹冰激凌(非植入广告)对她进行了采访……

(以下一段为美女原话)

看看她是如何从原有的视频中发现亮点,使一个好的视频传播更广的。

首先,“ins”,“外国网友”,“她的外甥”等显然不是重点;其次,不是名人的外国网友并没有吸引力;再次,外甥这个身份也不重要,只需要用最简单容易表达主角身份的称谓“外国小男孩”即可。

此时,原文案能用的文字几乎只剩“吃多下能舔到棒棒糖中心”,为了这个主题,去检索信息,最终找到,这是一个经典广告,著名问题,科学家给了答案。

“经典”、“著名”、“科学家”成了支撑文案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描述不可删除。

最后,结局是一个轻搞笑,前段很正经的论证,与之形成反差萌,事件本身无伤大雅,不会形成恶意嘲讽。

以上看懂没?

那么我来总结一下:一个好的视频文案产生后,运营同学首先要进行各种检索,确定事件背景,确定事件真实性和主要吸引人眼球的点,以及有无之前热议的话题;在看到原文案之前,先用直觉看视频,找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将之揉入文案,判断视频逻辑,整理文案逻辑;文案尽量减少对主语的累赘形容,留给用户想象和评论空间,保留重要的形容和描述。

毕竟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具有可以互动性质的文案,才是最受欢迎的文案。

美女需要美丽的妆容与合体的衣服来包装自己,一个好的视频也是。

视频本身的采访剪辑制作当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文案支撑,恐怕很难让人有打开视频看下去的欲望,记者、剪辑、运营,你们其实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那么最后,请问:冰激凌应该舔着吃还是咬着吃呢?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