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掌门|一把刀闯出三十年烟火人生路

1991年,17岁的孙华盛从安徽亳州小县城来北京闯荡,第一份工作是保安,一个月工资120块钱。虽然比在老家挣钱,但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这一年的冬天,孙华盛站岗的时候,看到公司食堂的三位大姐正在挖地窖,准备储存大白菜,这是力气活,他顺手就帮大姐们挖好了地窖。这个无心之举,是推动孙华盛命运齿轮转动的起点。

孙华盛
从此,不仅孙华盛的饭盒,每天都被食堂的大姐装的满满当当,还让他得到了去食堂工作的机会。不到一年时间,孙华盛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第二份工作,食堂学徒,一个月工资180块钱,他从洗菜、打杂开始,边干边学。孙华盛想学厨师,从小,他的妈妈就和他说:“有三种刀比较吃香,一个手术刀,一个就是厨师刀,再一个就是剃头刀。有艺走遍天下,无艺寸步难行。”因此,他用几乎全部的工资,给自己报了专业厨师学校的课。

往后的十年,孙华盛一边工作,一边读各种烹饪学校,一路从初级厨师考到高级技师。期间,他还报考了当时厨行圈非常有名的“人民大会堂烹饪服务学校”,学校的老师都是掌勺过国宴的人民大会堂名厨。也是在那里,孙华盛接触、学习到了很多淮扬菜的制作技法,他也自此痴迷上了淮扬菜的火攻精妙与出品的清雅精致。终于,孙华盛成长为京城著名餐厅庭院人家的味道掌门。

【三时九分 时光里的美味】
庭院人家主打新派淮扬菜与融合菜,孙华盛把自己多年所学,融会贯通,以淮扬菜技法为根基,研发了很多创新吃法。普洱三时九分红烧肉,是庭院人家的招牌菜,从菜名到技法,每个步骤都能看出孙华盛对“精细”二字的极致追求。肉要用尺子比着切,用香茅草捆好,香葱垫底,肉皮朝下放好,烧到一半再翻过来。老冰糖、花雕酒、普洱茶、炒好的糖色、提鲜的老酱油炖3个小时09分钟,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这道菜“三时九分红烧肉”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这道红烧肉的做法是早年间,孙华盛从人民大会堂烹饪服务学校学来的。毕业后,孙华盛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有幸拜到烹饪大师屈浩门下,精修鲁菜。屈浩是鲁菜泰斗王义均大师的弟子,王义均大师曾在1983年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上,凭一道葱烧海参燃爆全场,被授予国家名厨称号。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孙华盛不仅得到了技法上的真传,他也一直在为这道经典老菜,如何适应当下市场与大众口味,而不断努力。

【活海参的登场之战】
葱烧海参一直用干参泡发来做,鲜海参比干参便宜一半,但是因为活参入锅即化,所以几乎没有人用它来做葱烧海参。孙华盛觉得这样的名菜应该通过厨师的手艺让更多人感受到,因此他一直研发葱烧活海参。做葱烧海参,最难的就是让海参入味,做葱烧活海参,还要攻克不变形的技术关。经过反复琢磨,孙华盛从“卤味”的制作中,获得了灵感,研发了一种“低温葱烧浸味法”。用老鸡、干贝、猪皮、鸡爪、猪蹄,熬煮8小时,制成高汤,让海参在65℃的低温高汤里浸浴四小时,海参会在临界点蜕变为“软甲战士”。

把干海参变为活海参可以,但是葱油的制作,和烧制的流程不能变,作为弟子,孙华盛有责任对师爷的技艺做好保护与传承。先炸干葱头,再下大葱、小葱根、香菜根、洋葱、蒜,最后是小葱叶和香叶。全程小火,直到锅中食材全部变为金黄色,香气从锅中溢出,葱油便炸好了。制作葱油,孙华盛选用的是老字号品牌绿宝出品的花生油,靠物理压榨直接将油脂从果实中压榨出来,安全,卫生,色泽清亮,口感浓香。

孙华盛甚至坚持着使用师爷那一辈用的铝锅炸葱油的传统,能不变的要坚持,这是他的原则。创新要在手艺不走样的前提下进行,这是孙华盛的标准。烧制后的活海参,很好地保留住了形态与弹韧的口感,高汤又使葱的香气沁入海参之中,同时又完美包裹在外,色香味形,四美俱全。

【缺席者的烟火平生】
如今,庭院人家在北京有13家分店,孙华盛依旧没有停下学习和前进的脚步。今年,他又开了一家老北京风格的涮肉馆,他想挑战一下这个全新的领域。在外打拼这么多年,自己小家的里里外外都靠媳妇一个人,缺席了孩子的成长,缺席了媳妇的青春时光,事业与家庭无法平衡,是很多餐饮人的无奈。从保安成长为掌门人,孙华盛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努力前行,才能实现梦想,才能给家人更安稳的生活,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他想用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终会有所收获。

庭院江南菜•烤鸭•非遗传承(丰台总部基地店)
店铺地址:南四环西路186号(有可容纳30-50人小型宴会厅,音响/LED投屏电视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