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由北京人艺指导、北京工业大学青棕榈话剧团学生演出的《玩家》,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的舞台上演。
10月12日,由北京人艺指导、北京工业大学青棕榈话剧团学生演出的《玩家》,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的舞台上演。这是北京人艺走进高校,与学生社团携手共建、创新探索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2025“‘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行“大团小团手拉手”文艺行的收官之作。当晚演出也被纳入“大戏看北京”进校园单元,为高校美育注入新的力量。同时,“戏剧的力量——北京人艺进北工大”专题展览将于10月21日在北工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

演出当晚,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辉,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建荣以及北京市委网信办、北京市文物局相关领导与行动计划承办单位、“大团小团手拉手”项目市属院团相关负责同志、参与行动计划的相关高校师生代表相聚曹禺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书记周彤、院长冯远征、副院长秦新春也出席了活动。

演出开始前,北京人艺副院长秦新春回顾了北京人艺与北工大深厚的戏剧渊源以及双方携手创排《玩家》的扎实成果,并表示此次《玩家》登上曹禺剧场舞台,是剧院与高校之间一场艺术与青春的双向奔赴。同时,她也对北京人艺三年来依托“京”彩行动与多家高校合作,搭建戏剧交流平台的诸多举措进行了总结,未来北京人艺将继续发挥戏润人心的力量,以美铸魂,以戏育人,以文化人,助力青年学子美育成长。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辉对学校三年来参加“‘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并代表校方感谢北京人艺的大力支持,认为北工大版《玩家》的演出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场生动的“大思政课”,让“传承首都文化”与“涵育工大文化”两个目标相容相促,也让这场演出成为了一次生动的艺术实践。

北工大《玩家》剧照
《玩家》是北京人艺2016年首演的原创京味儿大戏。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三十年间北京古玩行儿的人与故事,讲述时代记忆,展示北京特色,至今演出已逾百场。也正是剧中这份浓郁的“京味儿”,促成了剧院与学校的共识,最终选定排演此剧。艺术指导唐烨介绍:“剧中融入了很多老北京的往事与规矩,而北工大有不少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通过排演这样一部话剧,同学们既能加深对家乡的认知,也学会了用舞台语言生动讲述北京故事。”


此次北京人艺与北工大携手合作的《玩家》,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了艺术传承与青春创新的深度融合,也成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中,市属院团与市属高校协同合作的一次生动实践。从6月启动筹备、开展选角,到利用假期进行线上剧本围读,再到开学后投入线下排练——在近四个月的时间里,由北京人艺教研处、演员队、舞美处、艺术处等部门骨干组成的近40人的专业辅导团队深入校园,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化指导,从剧本的深度解读、角色的细腻塑造,到舞台调度的精准把控,为青棕榈话剧团的大学生们提供“沉浸式”专业指导,搭建起通往专业戏剧殿堂的桥梁,让高校学子在文化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真正做到了“大团”与“小团”手拉手,不仅共同完成了一台90分钟的大戏,更延续了一场余韵绵长的艺术教育。

导演付瑶指导学生排练
《玩家》时间跨度大、人物关系复杂、情感表达细腻,加之丰富的文玩与历史背景,对以工科为主的同学们而言,实非易事。参与此次排演的26名北工大青棕榈话剧团的同学,从紧张学业中挤出时间,全心投入每一次排练,在北京人艺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不断突破自我、迅速成长;同时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融入青春视角,最终生动诠释了“大团”与“小团”携手、艺术薪火相传的动人图景。
担任本次导演的北京人艺演员付瑶,将表演艺术的核心准则——“真听真看真感受”悉心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真实地体验角色。

北工大《玩家》剧照
2023级社会学院学生戴怡然是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学生,她坦言:“剧中的北京话、鸽哨和地名让我感到亲切,但直到深入排练,我才发现把这些熟悉的事物搬上舞台并不简单。”为了演好关婶这个角色,在付瑶的引导下,她开始留心观察身边女性长辈的言谈举止,让关婶这个操持维系家庭的形象变得鲜活;她还特地到东四胡同去聆听、学习,最终精准演绎了这一角色。“真听真看真感受,让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事物都逐渐焕发出了新活力、新生机。”
2023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刘昊是青棕榈话剧团副团长,也是宝二爷的饰演者,通过此次排演,他也获益良多:“身为演员,我突破了自己在台词和共情上的局限,真正理解了‘细节见人物’;身为执行导演,我第一次意识到一部剧的诞生背后是那么多人的心血与细节的堆砌。这段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幕后工作,更让我懂得,一部话剧的成功,团队协作远比个人光芒更重要——人生亦如此!”

2024级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李子非作为统筹组成员,认为通过这次排演,她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更习惯了将人艺舞美换景的专业手法融入日常排练,而人艺指导老师们对戏剧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激励着她在学业上追求卓越。

72天、近600个小时的排练,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场圆满的演出,更是对精益求精态度的理解、对坚韧不弃心性的磨炼,以及对戏剧、艺术乃至生活的更深感悟。看到学生们的成长,付瑶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合作不仅是剧院在艺术普及上的一次深度探索,更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将戏剧的种子播撒到青年心中。”

来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