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 | 光影朝阳不夜城,赏心悦目为君兴_北京时间

探访 | 光影朝阳不夜城,赏心悦目为君兴

探访 | 光影朝阳不夜城,赏心悦目为君兴

探访 | 光影朝阳不夜城,赏心悦目为君兴

暗夜之中,灯火意味着

安全、温馨与勃勃生机

如今,人们已不满足于基础照明

而是希望照明更加

舒适可人、丰俭由人

甚至惊艳世人

一家如此,一城亦然

最新拍摄CBD鸟瞰图

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首都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文化创新引领区,朝阳区自2019年以来,始终将夜景照明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激发夜间经济活力的“金钥匙”。从传统灯光到数字光影,夜景照明建设工作为人们提供创新视觉体验,也为首都输出极具张力的个性化专属名片。

打造首都夜间经济新引擎,建设城市光环境新品质,朝阳区有哪些故事和经验可以分享呢?

颜值,细致雕琢

春风夜抚亮马河,将灯光碎影揉进微澜。

一出亮马桥地铁站,眼前一亮:亮马河燕莎码头方向,从楼顶到墙面,再到河岸步道乃至河岸栏杆,被不同颜色、形态的灯光装点得优雅不失静谧;而身后的东三环高架路以及路侧高档写字楼被深沉的金光勾勒,与奔腾的车流和仍未熄灯的办公室映衬,彰显都市繁华与庄重。

仔细对比,您可以发现区别,这两个方向的楼宇顶部虽然都采用黄色灯光装饰,但柔和的浅黄和璀璨的金黄给人的感觉迥然不同,与各自环境相得益彰。

大到结合区域整体发展定位,小到具体建筑所处环境和结构特点,我们在景观照明建设时,都会做细细考量。”朝阳区城市管理委城市景观管理科副科长刘可欣介绍,沿河建筑多为商业综合体和高端住宅小区,灯光主要营造舒适和静谧的氛围。

朝阳区城市管理委城市景观管理科副科长刘可欣

有的楼顶天际线曲折、结构复杂,就会多用向上照射的灯光,打亮楼顶结构,展现复杂丰富的光影效果;有的楼顶天际线平直,就会多用沿墙面向下投射的灯光,展现外立面延伸。

而三环路是“金十字”的一部分,结合主干道和沿线商圈聚集属性,在夜景照明设计上以塑造“最有品质的商务通廊”为目标,因此选用庄重大气的金黄色为主色调。

京广中心

“京广中心是北京市老牌的地标建筑,2023年我们在三环路夜景建设过程中将其作为重点打造,目前已成为三环路核心段的夜景地标。但因为它在主要环路路侧,从交通安全考虑,我们会对播放的片源精雕细琢。”刘可欣举例说,片子播放时灯光的颜色、亮度、图案,甚至图案的变换速度和方式都需要精细把握和调试,确保在靓丽的同时不过度吸引司机注意力或者刺激视觉。

测试和运行两年来,这里已经成为年节时的网红景观,多次被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媒体报道,彰显朝阳区年轻、时尚、国际化的形象。

刘可欣提到的“金十字”,是指朝阳区点亮“最有温度的行政通廊”——长安街东延长线和“最有品质的商务通廊”——东三环,从空中俯瞰,一横一纵好似“金十字”。

国贸CBD建筑群

除了夜赏“金十字”,以“五夜”特色为主题的朝阳“不夜之城”,还包括:

·夜游亮马河,在建成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基础上,继续打造“京城唯一水上慢生活之时光长廊”;

·夜购“潮商圈”,聚焦CBD千亿规模国际级商圈以及地铁14号线蓝色港湾等重点商圈,促进区域夜游经济提升;

·夜品“中国风”,打造通惠河运河文化水岸,借助互动科技AR秀,重现千年运河盛世风景;

·夜秀“新朝阳”,在奥运中心区、大望京、CBD区域、铂宫船闸等重要区域相继建成特色灯光秀,形成多处“网红打卡地”,演绎朝阳夜景文化。

通惠河北侧建筑群

早在2019年,朝阳区编制夜景照明专项规划,注重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夜景照明发展新格局,提出以“展双奥风采、塑国际品质、显区域特色”为规划理念,构建“一轴四河四区四廊六线”体系——

·一轴:北中轴路;四河: 亮马河、坝河、通惠河、北小河;

·四区:奥运区域、三里屯区域、CBD区域、望京区域;

·四廊 :长安街及延长线、广渠路、朝阳路、朝阳北路;

·六线: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京藏高速路、京承高速路、机场高速路)。

多年来,朝阳区依托规划有序开展建设,避免城市照明发散生长、野蛮生长。

领舞,集体托举

以光为媒,铸就光影品牌,朝阳区打造城市文化光影IP,以灯光赋能经济,进一步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我们举办‘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探索灯光赋能夜经济的新实践,形成‘政府搭台、商家唱戏、群众体验’的百花齐放夜间消费格局,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夜间经济加速发展。”刘可欣介绍。

第二届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景观照明效果

据统计,2023年首届灯光节带动SKP、蓝色港湾、THE BOX朝外等重点商圈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较日常客流上涨31%,创造近21亿元销售额,较2019年增长超23%。

2024年第二届灯光节推动“灯光+百业”,举办近300场文商旅体健系列活动,共带动SKP、蓝色港湾、三里屯太古里等14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超1200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上涨13%,形成销售额28亿元。

第二届灯光节景观照明效果

灯光节期间,央视对开幕式进行3.5小时直播,体验丰富活动;碳水节、香肠节、面包节轮番上阵,允许商家外摆,活跃参与形式;来自77个国家的85名外媒记者参观体验并在海外平台发布灯光节内容,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景观照明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拉动特色消费,为朝阳夜经济增添新动能。

“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成功举办得益于全区一盘棋,相关部门、文旅企业和沿线商圈、楼宇,以及居民广泛参与、凝聚合力。

“2021年亮马河整治工程完成,水务部门为河道、桥体、树木装点了灯光,市民又多了一处散步休闲的去处,但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夜生活空间仍然较暗,于是我们进一步着手建设楼体灯光作为补充。”刘可欣说。

亮马河沿岸景观照明效果

整体点亮后,吸引沿河店铺,特别是酒吧等餐饮休闲业态纷纷将朝向亮马河的一面由后门改为主出入口,形成拥河发展新态势。亮马河沿岸成为能消费、能欣赏,乃至举办文艺活动的时尚舞台。如今,亮马河沿岸4公里,依托小广场、桥梁等,共设置20多处光影设施场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夜生活空间,吸引市民夜跑、观光、摄影。

市民在亮马河沿岸休闲

景观照明将商圈进一步串联、活化,犹如金线串珠。效能放大后,吸引商圈商户主动加强自身灯光景观设计和特色活动策划,形成良性循环。

健身团队在亮马河沿岸运动

同样的景观照明提升思路也在潮流地标三里屯区域落地实践。通过多部门多主体共同推进的背街小巷治理、慢行系统建设,周边环境旧貌换新颜,如今灯火所及异彩纷呈。

三里屯屋顶装饰

集体共促还体现在日常维护管理中。沿河楼体景观照明,由政府建设为主,沿线产权单位或出资参与共建、或参与共同设计、或参与看护设施安全、或主动承担电费。有的照明设施点亮自家门前,美化自身建筑夜景形象,但更多则汇入朝阳夜景的璀璨海洋,成为世人形成“朝阳印象”的一枚微光注脚。

如果您将城市发展理解为一台舞蹈,景观照明作为“颜值担当”,无疑处在领舞位置。但领舞毕竟不是独舞,万万离不开整个舞团的支撑和烘托,因此既要出彩又不能喧宾夺主,为整场演出谋求最理想的舞台效果。

亲民,倾听迭代

市民宣阿姨

宣阿姨和朋友们在蓝色港湾吃过晚饭,沿河溜达拍照,不知不觉走了超过2公里。“河岸这些彩灯特别漂亮,还很有层次,氛围感特别足,再有河风吹过来,特别惬意。”宣阿姨说。

被沿岸灯光吸引的还有大二学生陈彩娟。她在大学电视台参与编辑工作,业余爱好摄影,从小红书上看到一些博主发布的风格化作品,就特意带上相机来这里沿河“旅拍”。

摄影爱好者 陈彩娟

“我看到小红书帖子,觉得这里像魔幻夜之都。独特的光影设计,只需要后期稍微调一点儿,就能拍出很有氛围感的照片。尤其是来现场才发现,这里的灯比主干道上更温馨,所以我想一直沿河拍下去。”陈彩娟说。

陈彩娟当晚的摄影作品

“景观照明绝不仅仅是悬挂在高楼之上的冰冷灯光,而是充斥萦绕在市民游客身边的温暖夜色。”刘可欣表示,为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滨水可游憩,景观照明建设和管理始终关注市民需要,倾听群众声音,交由群众评价。

朝阳区建立公众意见“收集—反馈—改进”闭环系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收集群众和社会单位意见,及时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重点关注如光污染、高能耗等高频诉求,积极争取夜景照明建设过程中产权单位尤其是居民小区支持。

首届灯光节筹备过程中,太古里到团结湖地铁站之间的路线,以创新的旋转投影繁花图案方式点亮,便利居民出行,被誉为漫步花影路。然而最早曾出现很多投诉建议:图案旋转切换太快,老年人走路晃眼;切换慢了,拍照打卡和游戏互动的游客和孩子们等得不耐烦;甚至是整条路一起切换还是局部切换都需要考量斟酌,但如果整体切换,调试每盏灯达到统一又很麻烦......

“虽然群众诉求众口难调,但背后其实各有各的道理。因此非但不能忽视,还是我们不断精进工作的有力指导。”刘可欣说,后来经过不断测试、调研,最终确定为整体以30秒为间隔缓慢地呼吸式切换,使景观照明兼具了功能照明和行路引导功能,最终使群众受益。

漫步花影路

截至2024年底,朝阳区点亮了698栋建筑物、6座桥体、13.9公里绿化的景观照明建设,叠加灯光节60多处光影场景,同时通过推动“后灯光节”时期灯光设施常态化运行和活动合理延展,进一步提高灯光效果和周边园林、水系等自然环境的适配度,打造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在利旧方面,灯光节设施尽量做到布置后常态化保留、运行,投入到营造假日商圈夜间氛围和服务保障重大活动、节假日工作中。

同时,为贯彻落实景观照明节能环保、双碳发展的绿色理念,朝阳区探索建立景观照明分级分类启闭模式,实现分区、分时、分域、分类进行管理,例如为丰富市民游客周末假日夜间出游场景的选择多样性,奥林匹克中心区、CBD区域、通惠河等区域每周五至周日晚开启夜景照明,而居民小区则进行弹性化开灯管理。

刘可欣表示,加速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五宜朝阳”,对夜间城市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景观照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能让生活更具活力,群众更觉舒适。因此,做哪些、做多少、做得不够好该如何补救,这些都需要政府勇于担当和细致考量。

朝阳,乃至整个北京越变越美,永远在路上。

奥林匹克中心区鸟瞰

视频和部分图片由朝阳区城市管理委、朝阳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探访 | 光影朝阳不夜城,赏心悦目为君兴

探访 | 光影朝阳不夜城,赏心悦目为君兴

探访 | 光影朝阳不夜城,赏心悦目为君兴

暗夜之中,灯火意味着

安全、温馨与勃勃生机

如今,人们已不满足于基础照明

而是希望照明更加

舒适可人、丰俭由人

甚至惊艳世人

一家如此,一城亦然

最新拍摄CBD鸟瞰图

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首都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文化创新引领区,朝阳区自2019年以来,始终将夜景照明作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激发夜间经济活力的“金钥匙”。从传统灯光到数字光影,夜景照明建设工作为人们提供创新视觉体验,也为首都输出极具张力的个性化专属名片。

打造首都夜间经济新引擎,建设城市光环境新品质,朝阳区有哪些故事和经验可以分享呢?

颜值,细致雕琢

春风夜抚亮马河,将灯光碎影揉进微澜。

一出亮马桥地铁站,眼前一亮:亮马河燕莎码头方向,从楼顶到墙面,再到河岸步道乃至河岸栏杆,被不同颜色、形态的灯光装点得优雅不失静谧;而身后的东三环高架路以及路侧高档写字楼被深沉的金光勾勒,与奔腾的车流和仍未熄灯的办公室映衬,彰显都市繁华与庄重。

仔细对比,您可以发现区别,这两个方向的楼宇顶部虽然都采用黄色灯光装饰,但柔和的浅黄和璀璨的金黄给人的感觉迥然不同,与各自环境相得益彰。

大到结合区域整体发展定位,小到具体建筑所处环境和结构特点,我们在景观照明建设时,都会做细细考量。”朝阳区城市管理委城市景观管理科副科长刘可欣介绍,沿河建筑多为商业综合体和高端住宅小区,灯光主要营造舒适和静谧的氛围。

朝阳区城市管理委城市景观管理科副科长刘可欣

有的楼顶天际线曲折、结构复杂,就会多用向上照射的灯光,打亮楼顶结构,展现复杂丰富的光影效果;有的楼顶天际线平直,就会多用沿墙面向下投射的灯光,展现外立面延伸。

而三环路是“金十字”的一部分,结合主干道和沿线商圈聚集属性,在夜景照明设计上以塑造“最有品质的商务通廊”为目标,因此选用庄重大气的金黄色为主色调。

京广中心

“京广中心是北京市老牌的地标建筑,2023年我们在三环路夜景建设过程中将其作为重点打造,目前已成为三环路核心段的夜景地标。但因为它在主要环路路侧,从交通安全考虑,我们会对播放的片源精雕细琢。”刘可欣举例说,片子播放时灯光的颜色、亮度、图案,甚至图案的变换速度和方式都需要精细把握和调试,确保在靓丽的同时不过度吸引司机注意力或者刺激视觉。

测试和运行两年来,这里已经成为年节时的网红景观,多次被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媒体报道,彰显朝阳区年轻、时尚、国际化的形象。

刘可欣提到的“金十字”,是指朝阳区点亮“最有温度的行政通廊”——长安街东延长线和“最有品质的商务通廊”——东三环,从空中俯瞰,一横一纵好似“金十字”。

国贸CBD建筑群

除了夜赏“金十字”,以“五夜”特色为主题的朝阳“不夜之城”,还包括:

·夜游亮马河,在建成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基础上,继续打造“京城唯一水上慢生活之时光长廊”;

·夜购“潮商圈”,聚焦CBD千亿规模国际级商圈以及地铁14号线蓝色港湾等重点商圈,促进区域夜游经济提升;

·夜品“中国风”,打造通惠河运河文化水岸,借助互动科技AR秀,重现千年运河盛世风景;

·夜秀“新朝阳”,在奥运中心区、大望京、CBD区域、铂宫船闸等重要区域相继建成特色灯光秀,形成多处“网红打卡地”,演绎朝阳夜景文化。

通惠河北侧建筑群

早在2019年,朝阳区编制夜景照明专项规划,注重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夜景照明发展新格局,提出以“展双奥风采、塑国际品质、显区域特色”为规划理念,构建“一轴四河四区四廊六线”体系——

·一轴:北中轴路;四河: 亮马河、坝河、通惠河、北小河;

·四区:奥运区域、三里屯区域、CBD区域、望京区域;

·四廊 :长安街及延长线、广渠路、朝阳路、朝阳北路;

·六线: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京藏高速路、京承高速路、机场高速路)。

多年来,朝阳区依托规划有序开展建设,避免城市照明发散生长、野蛮生长。

领舞,集体托举

以光为媒,铸就光影品牌,朝阳区打造城市文化光影IP,以灯光赋能经济,进一步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我们举办‘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探索灯光赋能夜经济的新实践,形成‘政府搭台、商家唱戏、群众体验’的百花齐放夜间消费格局,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夜间经济加速发展。”刘可欣介绍。

第二届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景观照明效果

据统计,2023年首届灯光节带动SKP、蓝色港湾、THE BOX朝外等重点商圈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较日常客流上涨31%,创造近21亿元销售额,较2019年增长超23%。

2024年第二届灯光节推动“灯光+百业”,举办近300场文商旅体健系列活动,共带动SKP、蓝色港湾、三里屯太古里等14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超1200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上涨13%,形成销售额28亿元。

第二届灯光节景观照明效果

灯光节期间,央视对开幕式进行3.5小时直播,体验丰富活动;碳水节、香肠节、面包节轮番上阵,允许商家外摆,活跃参与形式;来自77个国家的85名外媒记者参观体验并在海外平台发布灯光节内容,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景观照明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拉动特色消费,为朝阳夜经济增添新动能。

“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成功举办得益于全区一盘棋,相关部门、文旅企业和沿线商圈、楼宇,以及居民广泛参与、凝聚合力。

“2021年亮马河整治工程完成,水务部门为河道、桥体、树木装点了灯光,市民又多了一处散步休闲的去处,但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夜生活空间仍然较暗,于是我们进一步着手建设楼体灯光作为补充。”刘可欣说。

亮马河沿岸景观照明效果

整体点亮后,吸引沿河店铺,特别是酒吧等餐饮休闲业态纷纷将朝向亮马河的一面由后门改为主出入口,形成拥河发展新态势。亮马河沿岸成为能消费、能欣赏,乃至举办文艺活动的时尚舞台。如今,亮马河沿岸4公里,依托小广场、桥梁等,共设置20多处光影设施场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夜生活空间,吸引市民夜跑、观光、摄影。

市民在亮马河沿岸休闲

景观照明将商圈进一步串联、活化,犹如金线串珠。效能放大后,吸引商圈商户主动加强自身灯光景观设计和特色活动策划,形成良性循环。

健身团队在亮马河沿岸运动

同样的景观照明提升思路也在潮流地标三里屯区域落地实践。通过多部门多主体共同推进的背街小巷治理、慢行系统建设,周边环境旧貌换新颜,如今灯火所及异彩纷呈。

三里屯屋顶装饰

集体共促还体现在日常维护管理中。沿河楼体景观照明,由政府建设为主,沿线产权单位或出资参与共建、或参与共同设计、或参与看护设施安全、或主动承担电费。有的照明设施点亮自家门前,美化自身建筑夜景形象,但更多则汇入朝阳夜景的璀璨海洋,成为世人形成“朝阳印象”的一枚微光注脚。

如果您将城市发展理解为一台舞蹈,景观照明作为“颜值担当”,无疑处在领舞位置。但领舞毕竟不是独舞,万万离不开整个舞团的支撑和烘托,因此既要出彩又不能喧宾夺主,为整场演出谋求最理想的舞台效果。

亲民,倾听迭代

市民宣阿姨

宣阿姨和朋友们在蓝色港湾吃过晚饭,沿河溜达拍照,不知不觉走了超过2公里。“河岸这些彩灯特别漂亮,还很有层次,氛围感特别足,再有河风吹过来,特别惬意。”宣阿姨说。

被沿岸灯光吸引的还有大二学生陈彩娟。她在大学电视台参与编辑工作,业余爱好摄影,从小红书上看到一些博主发布的风格化作品,就特意带上相机来这里沿河“旅拍”。

摄影爱好者 陈彩娟

“我看到小红书帖子,觉得这里像魔幻夜之都。独特的光影设计,只需要后期稍微调一点儿,就能拍出很有氛围感的照片。尤其是来现场才发现,这里的灯比主干道上更温馨,所以我想一直沿河拍下去。”陈彩娟说。

陈彩娟当晚的摄影作品

“景观照明绝不仅仅是悬挂在高楼之上的冰冷灯光,而是充斥萦绕在市民游客身边的温暖夜色。”刘可欣表示,为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滨水可游憩,景观照明建设和管理始终关注市民需要,倾听群众声音,交由群众评价。

朝阳区建立公众意见“收集—反馈—改进”闭环系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收集群众和社会单位意见,及时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重点关注如光污染、高能耗等高频诉求,积极争取夜景照明建设过程中产权单位尤其是居民小区支持。

首届灯光节筹备过程中,太古里到团结湖地铁站之间的路线,以创新的旋转投影繁花图案方式点亮,便利居民出行,被誉为漫步花影路。然而最早曾出现很多投诉建议:图案旋转切换太快,老年人走路晃眼;切换慢了,拍照打卡和游戏互动的游客和孩子们等得不耐烦;甚至是整条路一起切换还是局部切换都需要考量斟酌,但如果整体切换,调试每盏灯达到统一又很麻烦......

“虽然群众诉求众口难调,但背后其实各有各的道理。因此非但不能忽视,还是我们不断精进工作的有力指导。”刘可欣说,后来经过不断测试、调研,最终确定为整体以30秒为间隔缓慢地呼吸式切换,使景观照明兼具了功能照明和行路引导功能,最终使群众受益。

漫步花影路

截至2024年底,朝阳区点亮了698栋建筑物、6座桥体、13.9公里绿化的景观照明建设,叠加灯光节60多处光影场景,同时通过推动“后灯光节”时期灯光设施常态化运行和活动合理延展,进一步提高灯光效果和周边园林、水系等自然环境的适配度,打造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在利旧方面,灯光节设施尽量做到布置后常态化保留、运行,投入到营造假日商圈夜间氛围和服务保障重大活动、节假日工作中。

同时,为贯彻落实景观照明节能环保、双碳发展的绿色理念,朝阳区探索建立景观照明分级分类启闭模式,实现分区、分时、分域、分类进行管理,例如为丰富市民游客周末假日夜间出游场景的选择多样性,奥林匹克中心区、CBD区域、通惠河等区域每周五至周日晚开启夜景照明,而居民小区则进行弹性化开灯管理。

刘可欣表示,加速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五宜朝阳”,对夜间城市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景观照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能让生活更具活力,群众更觉舒适。因此,做哪些、做多少、做得不够好该如何补救,这些都需要政府勇于担当和细致考量。

朝阳,乃至整个北京越变越美,永远在路上。

奥林匹克中心区鸟瞰

视频和部分图片由朝阳区城市管理委、朝阳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