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陈列中摆放着开国大典上使用的“九头鸟”喇叭,它长60厘米,宽36.2厘米,高160厘米,金属质地。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探寻它背后的故事,了解它如何让世界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香山革命纪念馆“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陈列中摆放着开国大典上使用的“九头鸟”喇叭,它长60厘米,宽36.2厘米,高160厘米,金属质地。今天丹丹和大家一起瞻仰文物,探寻它背后的故事,了解它如何让世界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文物展示

开国大典上使用的“九头鸟”喇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而把毛主席的声音传向全国、全世界的扩音设备就是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中展示的这只“九头鸟”喇叭。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于3月25日开始在北平播音,并把呼号改成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准备转播将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播音的情景
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决定用“实况广播”向全国人民报道现场情况,具体要求即通过广播设备,把现场的实际情况、音响和播音员的解说同步播出。
当时转播的技术工作由时任电信总局无线电处副处长傅英豪负责。傅英豪明白,要想达到最佳的转播效果,音响是关键。当时国内还没有无线传输技术,城楼上的声音只能通过喇叭扩音,再通过电台的收音装置传到全国。可是当傅英豪在天安门广场实地探访时,就发现了问题。原来天安门广场面积太大,再加上开国大典当天广场上有30万人,普通喇叭音量根本不够。怎么办呢?最后,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把九个喇叭都焊在一个钢板上。九个喇叭,分成三排,一排三个,俗话叫“九头鸟”。经过试验,“九头鸟”喇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傅英豪
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开基立业辉煌庆典的喜讯,就这样通过强大的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传遍全世界。开国大典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覆盖全中国的转播,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第一次实况转播,让世界倾听到这来自东方的声音。
来源:《中国国防报》、“香山革命纪念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