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军旗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背后的故事 京华丹心 昨天_北京时间

不忘初心 军旗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背后的故事  京华丹心  昨天

彝海结盟后鲜为人知的彝家护旗故事1935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治委员,深入大凉山,进入彝区,并与当地最大的“家支”之一的果基家头人小叶丹结盟,而后,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

不忘初心 军旗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背后的故事  京华丹心  昨天

有一面旗帜,它总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中,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讲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往的荣耀,传颂着无数英雄们的光辉事迹,谱写一首又一首血与火的战歌,伴着歌声将英雄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

党旗、国旗、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一支引领全国人民打破侵略者统治和资产阶级压迫,带领中国走向独立,走向辉煌的部队,它的军旗是一面有着红底金五角星且金星下有“八一”二字的旗帜。红底象征着我国曾经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无产阶级革命;金星代表着光芒洒满全国;“八一”记录着工农红军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历史性时刻。

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已然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与五星红旗一起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恒招展的旗帜。

但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解放军的军旗曾经并非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这般。

首都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人民军队最早的那面军旗格外引人注目。

这件“镇馆之宝”,几十年来令亿万观众驻足、凝视、沉思。这面旗诞生于秋收起义,其图案是红底白星。红底象征着革命,中间的白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星中有镰刀锤子,象征着工农阶层的紧密联系,靠近旗杆位置上书“中国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

江西修水县

第一面军旗诞生地

这是工农红军最初的一面军旗,谁也想不到,未来的漫长岁月里,这面旗帜引领的队伍化身为熊熊烈火,带领中国人民从此走向独立,走向富强。也正是这面旗帜引领工农红军走出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

军旗的飘扬自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在那个充满鲜血与斗争的年代,无数劳动人民在军旗下投身革命队伍,更有无数家庭与军旗结下不解之缘。

祖孙四代看护军旗画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井冈山来到沙田,接应湘南起义部队。当地群众对红军还不了解,感到害怕,纷纷躲进深山老林或附近村庄。

毛泽东得知情况后,决定以班、排为单位组织宣传队,举着红旗深入乡村,贴告示,写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消除群众顾虑。群众得知红军队伍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纷纷返回。

87岁的郭力君老人回忆,“我公公带着年幼的儿子刚回到家,便发现了画在墙上的红军‘军旗’。”这幅军旗画画幅约1.2平方米,黑色笔迹,简笔画成,上面题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字样。

当年红军留下的军旗画

郭力君老人的公公是当地的一位进步人士,他热情地招呼红军战士在自家经营的“文明旅店”里免费住下。而墙上那面红军军旗画,从此也就成为郭力君老人家里收到的一份珍贵礼物。

“后来红军队伍离开,敌人来了,年年打仗,旅店几乎都要关门了。我们盼着红军回来,一家人想尽办法要保存这幅军旗画。”郭力君老人回忆。在当时白色恐怖之下,保留红军队伍的宣传标语、宣传画,是要被杀头的。为此,不少群众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们家就把房间做了改造,在那面画有军旗画的墙上贴满了年画,旁边架起床铺,挂上蚊帐,并将原本偌大的一间屋砌出一个小房间,把军旗画掩藏起来。”郭力君老人说。军旗画躲过了战争的刀光剑影,幸免被毁。在全国解放后的一段“左倾”年代里,每天有各种人员跑过来,要求拆除“文明旅店”作其他建设之用。在当时情况下,郭力君一家万般无奈地应承着,一天天想办法应付、拖延,旅店和军旗画幸运地被保存下来。

一家几代人守望军旗80余年

随后的几十年里,郭力君的孙辈也出生了,一家人将守护墙上的红军军旗画当成责任,更视为莫大荣耀,以此教育后人,代代延续。但此后,因经风历雨,“文明旅店”一步步成了危房,屋漏渗水,侵蚀墙体。墙上的军旗画怎么办?一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2年9月,当地文物部门知情后,工作人员急忙赶来,运用技术手段将附有军旗画的墙皮整体切割下来,转移到桂东县陈列馆里珍藏,进行通风、防尘、抗氧化保护。郭力君老人说,“幸亏,文物部门把墙上的军旗画及时转移保存。要是被老天破坏了,真是愧对前人。”话虽这么说,但每每看到墙上那个切割的缺块,老人还是不舍,盼望着能再看上它一眼。

彝海结盟后

鲜为人知的彝家护旗故事

1935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治委员,深入大凉山,进入彝区,并与当地最大的“家支”之一的果基家头人小叶丹结盟,而后,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这就是曾经登上电视荧幕的著名的“彝海结盟”。彝海结盟,世间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彝海结盟之后的彝家红军旗遭遇了什么。红军走后,国民党追究小叶丹“通共”罪责,捉拿小叶丹,强逼果基家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羊。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彝家红军旗。他将旗帜随身携带,叮嘱妻子倮伍伍加嫫:“万一我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红军旗,红军一定会回来,到时把旗交给刘伯承!”1942年,小叶丹死于一次伏击。倮伍伍加嫫是一位深明大义、坚韧勇敢的彝家妇女。她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保存红军军旗……

刘伯承送给小叶丹的

“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队旗

国民党政府没有放过果基家人,国民党士兵时常冲到小叶丹家里搜查,如狼似虎,翻箱倒柜。倮伍伍加嫫灵机一动,把红旗缝进自己百褶裙的夹层。敌人找不到红军红旗,时时敲诈勒索,果基家人过得非常艰难。

1950年,解放军解放冕宁,倮伍伍加嫫取出贴身的彝家红军旗,献给驻冕宁的解放军。红旗再次飘扬在彝家山寨,此时距离彝海结盟已经过去了近15年。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尽管人民军队的旗帜几经发展,从1927年秋收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树立起的第一面旗帜,到捍卫新时代强军梦的新军旗,不管样式怎样变换,八一精神依旧鲜红。

当年,人民军队用一面面军旗,结成了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纽带。现在,这面军旗依然飘扬在抗洪抢险、地震救灾甚至是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我们无法重现那段充满鲜血与磨难的历史,但它早已深深烙印于工农红军军旗的每一道痕迹上。

不忘初心,曾经的旗帜镌刻着我们不屈的历史;今天的军旗飘扬,象征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明天。它向世人时刻展示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顽强与勇敢,书写着属于中国军人,属于中国人民的新诗篇。

来源: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铁血网

编辑:柠檬清茶、小羽

不忘初心 军旗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背后的故事  京华丹心  昨天

彝海结盟后鲜为人知的彝家护旗故事1935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治委员,深入大凉山,进入彝区,并与当地最大的“家支”之一的果基家头人小叶丹结盟,而后,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

不忘初心 军旗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背后的故事  京华丹心  昨天

有一面旗帜,它总是出现在历史课本中,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讲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往的荣耀,传颂着无数英雄们的光辉事迹,谱写一首又一首血与火的战歌,伴着歌声将英雄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

党旗、国旗、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一支引领全国人民打破侵略者统治和资产阶级压迫,带领中国走向独立,走向辉煌的部队,它的军旗是一面有着红底金五角星且金星下有“八一”二字的旗帜。红底象征着我国曾经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无产阶级革命;金星代表着光芒洒满全国;“八一”记录着工农红军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历史性时刻。

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已然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与五星红旗一起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永恒招展的旗帜。

但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解放军的军旗曾经并非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这般。

首都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人民军队最早的那面军旗格外引人注目。

这件“镇馆之宝”,几十年来令亿万观众驻足、凝视、沉思。这面旗诞生于秋收起义,其图案是红底白星。红底象征着革命,中间的白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星中有镰刀锤子,象征着工农阶层的紧密联系,靠近旗杆位置上书“中国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

江西修水县

第一面军旗诞生地

这是工农红军最初的一面军旗,谁也想不到,未来的漫长岁月里,这面旗帜引领的队伍化身为熊熊烈火,带领中国人民从此走向独立,走向富强。也正是这面旗帜引领工农红军走出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

军旗的飘扬自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在那个充满鲜血与斗争的年代,无数劳动人民在军旗下投身革命队伍,更有无数家庭与军旗结下不解之缘。

祖孙四代看护军旗画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井冈山来到沙田,接应湘南起义部队。当地群众对红军还不了解,感到害怕,纷纷躲进深山老林或附近村庄。

毛泽东得知情况后,决定以班、排为单位组织宣传队,举着红旗深入乡村,贴告示,写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消除群众顾虑。群众得知红军队伍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纷纷返回。

87岁的郭力君老人回忆,“我公公带着年幼的儿子刚回到家,便发现了画在墙上的红军‘军旗’。”这幅军旗画画幅约1.2平方米,黑色笔迹,简笔画成,上面题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字样。

当年红军留下的军旗画

郭力君老人的公公是当地的一位进步人士,他热情地招呼红军战士在自家经营的“文明旅店”里免费住下。而墙上那面红军军旗画,从此也就成为郭力君老人家里收到的一份珍贵礼物。

“后来红军队伍离开,敌人来了,年年打仗,旅店几乎都要关门了。我们盼着红军回来,一家人想尽办法要保存这幅军旗画。”郭力君老人回忆。在当时白色恐怖之下,保留红军队伍的宣传标语、宣传画,是要被杀头的。为此,不少群众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们家就把房间做了改造,在那面画有军旗画的墙上贴满了年画,旁边架起床铺,挂上蚊帐,并将原本偌大的一间屋砌出一个小房间,把军旗画掩藏起来。”郭力君老人说。军旗画躲过了战争的刀光剑影,幸免被毁。在全国解放后的一段“左倾”年代里,每天有各种人员跑过来,要求拆除“文明旅店”作其他建设之用。在当时情况下,郭力君一家万般无奈地应承着,一天天想办法应付、拖延,旅店和军旗画幸运地被保存下来。

一家几代人守望军旗80余年

随后的几十年里,郭力君的孙辈也出生了,一家人将守护墙上的红军军旗画当成责任,更视为莫大荣耀,以此教育后人,代代延续。但此后,因经风历雨,“文明旅店”一步步成了危房,屋漏渗水,侵蚀墙体。墙上的军旗画怎么办?一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2年9月,当地文物部门知情后,工作人员急忙赶来,运用技术手段将附有军旗画的墙皮整体切割下来,转移到桂东县陈列馆里珍藏,进行通风、防尘、抗氧化保护。郭力君老人说,“幸亏,文物部门把墙上的军旗画及时转移保存。要是被老天破坏了,真是愧对前人。”话虽这么说,但每每看到墙上那个切割的缺块,老人还是不舍,盼望着能再看上它一眼。

彝海结盟后

鲜为人知的彝家护旗故事

1935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先遣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治委员,深入大凉山,进入彝区,并与当地最大的“家支”之一的果基家头人小叶丹结盟,而后,红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这就是曾经登上电视荧幕的著名的“彝海结盟”。彝海结盟,世间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彝海结盟之后的彝家红军旗遭遇了什么。红军走后,国民党追究小叶丹“通共”罪责,捉拿小叶丹,强逼果基家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羊。小叶丹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彝家红军旗。他将旗帜随身携带,叮嘱妻子倮伍伍加嫫:“万一我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红军旗,红军一定会回来,到时把旗交给刘伯承!”1942年,小叶丹死于一次伏击。倮伍伍加嫫是一位深明大义、坚韧勇敢的彝家妇女。她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保存红军军旗……

刘伯承送给小叶丹的

“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队旗

国民党政府没有放过果基家人,国民党士兵时常冲到小叶丹家里搜查,如狼似虎,翻箱倒柜。倮伍伍加嫫灵机一动,把红旗缝进自己百褶裙的夹层。敌人找不到红军红旗,时时敲诈勒索,果基家人过得非常艰难。

1950年,解放军解放冕宁,倮伍伍加嫫取出贴身的彝家红军旗,献给驻冕宁的解放军。红旗再次飘扬在彝家山寨,此时距离彝海结盟已经过去了近15年。

像这样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尽管人民军队的旗帜几经发展,从1927年秋收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树立起的第一面旗帜,到捍卫新时代强军梦的新军旗,不管样式怎样变换,八一精神依旧鲜红。

当年,人民军队用一面面军旗,结成了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纽带。现在,这面军旗依然飘扬在抗洪抢险、地震救灾甚至是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我们无法重现那段充满鲜血与磨难的历史,但它早已深深烙印于工农红军军旗的每一道痕迹上。

不忘初心,曾经的旗帜镌刻着我们不屈的历史;今天的军旗飘扬,象征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明天。它向世人时刻展示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顽强与勇敢,书写着属于中国军人,属于中国人民的新诗篇。

来源: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铁血网

编辑:柠檬清茶、小羽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