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敦煌,据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唐代李吉甫解释为:敦,大,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地区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名之曰敦煌关于敦煌一词的解释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最早的来源尚难确定不管哪一种解释,都说明敦...
编者按:敦煌,据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唐代李吉甫解释为:“敦,大,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地区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名之曰敦煌。关于“敦煌”一词的解释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最早的来源尚难确定。不管哪一种解释,都说明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西北最艺术、最辉煌、最博大的宝藏,当属敦煌莫高窟了。
西北因为有了敦煌而增加了艺术魅力;
西北因为有了敦煌而更显其历史的沧桑;
西北因为有了敦煌更激发了我们的民族感和爱国情。
敦煌深深地触动了我,不仅因为它盛大辉煌的文化,精美绝伦的艺术,这一点只是让我惊叹、折服、赞美、愉悦,使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明大国所具备的文化高度。触动我心灵的,是敦煌的劫难,敦煌的创伤,敦煌的缺失。这是对至美的践踏,对艺术的亵渎,对文明的掠夺!
我向自己发问,敦煌艺术源于何时?起于何人?其艺术怎么会如此辉煌博大精深?又怎么会经历如此的大灾大难?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前秦建元二年的发端
敦煌,据东汉应劭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唐代李吉甫解释为:“敦,大,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地区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名之曰敦煌。关于“敦煌”一词的解释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最早的来源尚难确定。不管哪一种解释,都说明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的枢纽,几千年来,敦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敦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敦煌繁衍生息。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
敦煌,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但是,敦煌的历史在乐樽出现的那一刻改变了。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从东方云游到了敦煌。也许是他有意到荒漠贫瘠的西北来磨练他的佛心佛性,也许是他云游中偶然路过这里,也许是他遵从了佛的旨意来点化这一方土地,总之,有那么一天,乐樽来到了敦煌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傍晚时,他坐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歇息。突然,奇景出现了,对面的三危山金光万道,灿烂辉煌,五颜六色的光环闪烁跳跃,无数菩萨在诵经说法,飞天仙女在飞舞散花,弹奏乐器,忽然间,三危山在金光中化作“三世佛”真容,倏然一晃,又隐没了……乐樽和尚激动万分,悟性顿开,他双手合十,庄重地跪了下来,顶礼膜拜。他发下誓愿,从今后,在这里修行拜佛,广为化缘,筑窟造像,使之成为真正的佛家圣地。

自前秦乐樽在敦煌莫高窟开窟造佛,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11个朝代,14个时期,历时千年,在武周(初唐)时已有千余窟龛,俗称千佛洞。窟群建在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断崖上,坐西朝东,前临宕泉,面对三危山,洞窟上下错落,南北延续数公里。由于山体不适于直接雕刻,古人在窟壁上抹泥涂粉作画,在窟中建彩塑。莫高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共492窟有壁画、雕塑作品,且绝大多数开凿在南区。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部均彩绘壁画,地面铺花砖,窟窟相连。敦煌莫高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是佛教文化的精华。
20世纪初,由于极其珍贵的敦煌遗书和艺术品的大量散失,各国学者竞相研究,对于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学术界称之为敦煌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就是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和莫高窟艺术。
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一届全体会议批准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