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隐形杀手”干热风_北京时间

解码“隐形杀手”干热风

数据新闻丨解码“隐形杀手”干热风

解码“隐形杀手”干热风

从5月19日起,宁夏中北部、陕西中北部、河南、山东中南部、山西中南部、湖北北部等地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陕西关中等地局地日最高气温将超过40℃。其中,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冬麦区还出现2至4天干热风天气。针对这一情况,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16日联合发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干热风究竟是什么?为何它偏爱黄淮海地区?近年来发展趋势如何?一起通过气象数据了解一下。

干热风又称“干旱风”“火风”“热风”,是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其特点是高温、低湿并伴随一定风力,多发生在小麦开花至灌浆期,具有突发性和短时性。当气象条件满足日最高气温≥32℃、14时风速≥2米/秒、空气相对湿度≤30%时,即达到干热风的发生标准。

干热风出现的时间正值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此时的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干热风会加剧蒸腾作用,导致小麦根系水分吸收和植株蒸腾失衡,进而阻碍灌浆过程,造成籽粒不饱满甚至空粒现象,对小麦产量构成威胁。

干热风主要影响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和黄淮地区等地的小麦主产区,常出现在春末夏初,影响面积大,出现频次高。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因地处内陆,春季气温高、湿度低且风力较大,成为干热风的高发区。

根据中央气象台1961年至2024年的统计数据,干热风的强度总体呈减弱趋势。然而,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小麦灌浆期气温偏高,干热风灾害有加重倾向。其中,1968年是干热风最强的一年,1963年则最弱。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最强,影响最严重;20世纪90年代则最弱,影响较轻。

同时,受到冬小麦进入灌浆期的早晚、内陆沿海差异、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干热风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陆续进入高发期。河南西部的南部通常干热风初日最早,平均在5月16日至20日;山东半岛东部和河北东北部最晚,约为5月31日至6月4日。

为减轻干热风的影响,近年来,春末夏初,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根据气温、湿度和风力联合发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是防御干热风的主要区域,在作物品种选择上,则选用抗干热风品种、早熟或中早熟品种,抵御干热风的影响。同时,田间管理方面,需在小麦拔节期喷洒草木灰;在小麦孕穗、抽穗和扬花期追加肥料,增强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在麦收前两周至三周灌浆期浇好灌浆水,确保小麦根系有足够的水分。

冷知识>>

为什么干热风定义中选取的是14时的气象数据呢?

从气象科学规律来看,陆地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至15时,此时太阳辐射累积效应达到峰值。因为14时气温最高,而相对湿度与温度呈反比关系,所以14时不仅是温度高峰,也是湿度低谷。另外,午后地表受热使湍流增强,风速相比早晨会增大30至50%。气温达到最高、湿度降至最低、风力有所增强,这三个影响因素相互叠加,使得这个时段的干热风天气对小麦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来源:中国气象

解码“隐形杀手”干热风

数据新闻丨解码“隐形杀手”干热风

解码“隐形杀手”干热风

从5月19日起,宁夏中北部、陕西中北部、河南、山东中南部、山西中南部、湖北北部等地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陕西关中等地局地日最高气温将超过40℃。其中,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冬麦区还出现2至4天干热风天气。针对这一情况,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16日联合发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干热风究竟是什么?为何它偏爱黄淮海地区?近年来发展趋势如何?一起通过气象数据了解一下。

干热风又称“干旱风”“火风”“热风”,是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其特点是高温、低湿并伴随一定风力,多发生在小麦开花至灌浆期,具有突发性和短时性。当气象条件满足日最高气温≥32℃、14时风速≥2米/秒、空气相对湿度≤30%时,即达到干热风的发生标准。

干热风出现的时间正值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此时的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干热风会加剧蒸腾作用,导致小麦根系水分吸收和植株蒸腾失衡,进而阻碍灌浆过程,造成籽粒不饱满甚至空粒现象,对小麦产量构成威胁。

干热风主要影响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和黄淮地区等地的小麦主产区,常出现在春末夏初,影响面积大,出现频次高。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因地处内陆,春季气温高、湿度低且风力较大,成为干热风的高发区。

根据中央气象台1961年至2024年的统计数据,干热风的强度总体呈减弱趋势。然而,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小麦灌浆期气温偏高,干热风灾害有加重倾向。其中,1968年是干热风最强的一年,1963年则最弱。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最强,影响最严重;20世纪90年代则最弱,影响较轻。

同时,受到冬小麦进入灌浆期的早晚、内陆沿海差异、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干热风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陆续进入高发期。河南西部的南部通常干热风初日最早,平均在5月16日至20日;山东半岛东部和河北东北部最晚,约为5月31日至6月4日。

为减轻干热风的影响,近年来,春末夏初,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根据气温、湿度和风力联合发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是防御干热风的主要区域,在作物品种选择上,则选用抗干热风品种、早熟或中早熟品种,抵御干热风的影响。同时,田间管理方面,需在小麦拔节期喷洒草木灰;在小麦孕穗、抽穗和扬花期追加肥料,增强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在麦收前两周至三周灌浆期浇好灌浆水,确保小麦根系有足够的水分。

冷知识>>

为什么干热风定义中选取的是14时的气象数据呢?

从气象科学规律来看,陆地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至15时,此时太阳辐射累积效应达到峰值。因为14时气温最高,而相对湿度与温度呈反比关系,所以14时不仅是温度高峰,也是湿度低谷。另外,午后地表受热使湍流增强,风速相比早晨会增大30至50%。气温达到最高、湿度降至最低、风力有所增强,这三个影响因素相互叠加,使得这个时段的干热风天气对小麦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来源:中国气象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