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带你游房山】③探访千年古刹——云居寺_北京时间

【档案带你游房山】③探访千年古刹——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该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云居寺石经刊刻绵延千年,被称为“石经长城”、“北京的敦煌”。寺内较好保存了唐塔7座、辽塔5座,有“碑海塔林”之称。1400年的沧桑,使云居寺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档案带你游房山】③探访千年古刹——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该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云居寺石经刊刻绵延千年,被称为“石经长城”、“北京的敦煌”。寺内较好保存了唐塔7座、辽塔5座,有“碑海塔林”之称。1400年的沧桑,使云居寺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档案一:云居寺堂塔图

云居寺因经而寺,始于白带山。隋大业年间,智泉寺僧人静琬在白带山开创了石经刊刻事业。至唐贞观五年(631年),山上佛堂僧舍称为云居寺,以寺周围经常云雾缭绕得名。随着刻经事业的发展,静琬在白带山下再修庙宇,山上为云居上寺,山下为云居下寺。辽金以后,下寺之东又建寺庙,逐步形成中云居寺、东云居寺、西云居寺的格局。因寺院均处于白带山周围沟峪中,也被称为中峪寺、东峪寺、西峪寺。清代,中云居寺成为云居寺塔院。康熙年后,因寺院分布于白带山地域,还被称为中域寺、东域寺、西域寺。清代后期,东云居寺荒废,只有西云居寺香火繁盛,云居寺之名逐渐由西云居寺独享。清末民初,云居寺拥有南、中、北三路建筑,形成了五层院落、六进殿宇、佛塔林立、碑廊满目的宏大规模。

从这张《西域寺堂塔图》可以看出,寺门向东,中路有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即天王殿、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每殿逐步升高,各正院之旁又有配殿。寺之南北有双塔对峙,寺内外文物荟萃,有众多唐碑、辽塔。

▲ 云居寺导游参观图

档案二:云居寺山门老照片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门前匾额上书“西域云居禅林”。云居寺山门即天王殿,是云居寺第一进殿,又称三门殿或山门殿,与山门合为一体。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攻占了房山地区,云居寺屡遭兵匪之祸。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多次轰炸云居寺,千年古刹成为一片废墟。这张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记录了被炸毁后的云居寺山门遗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云居寺进行大规模修复建设,至1999年修葺竣工,千年古刹焕发新的光彩。

云居寺山门近照

档案三:石经照片

隋大业年间,僧人静琬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在石经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石经就成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辽代时,藏经洞已放满了唐刻石经,便在山下新掘地穴储藏石经。刻经事业在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先后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

▲静琬贞观二年刻经题记

静琬贞观八年刻经题记

云居寺三绝

云居寺珍藏着大量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云居寺三绝”。其中,又以石经最为著名。

▲ 石经

▲ 舌血经书

▲ 云居寺木板经

【档案带你游房山】③探访千年古刹——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该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云居寺石经刊刻绵延千年,被称为“石经长城”、“北京的敦煌”。寺内较好保存了唐塔7座、辽塔5座,有“碑海塔林”之称。1400年的沧桑,使云居寺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档案带你游房山】③探访千年古刹——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东接上方山,西俯拒马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该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云居寺石经刊刻绵延千年,被称为“石经长城”、“北京的敦煌”。寺内较好保存了唐塔7座、辽塔5座,有“碑海塔林”之称。1400年的沧桑,使云居寺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档案一:云居寺堂塔图

云居寺因经而寺,始于白带山。隋大业年间,智泉寺僧人静琬在白带山开创了石经刊刻事业。至唐贞观五年(631年),山上佛堂僧舍称为云居寺,以寺周围经常云雾缭绕得名。随着刻经事业的发展,静琬在白带山下再修庙宇,山上为云居上寺,山下为云居下寺。辽金以后,下寺之东又建寺庙,逐步形成中云居寺、东云居寺、西云居寺的格局。因寺院均处于白带山周围沟峪中,也被称为中峪寺、东峪寺、西峪寺。清代,中云居寺成为云居寺塔院。康熙年后,因寺院分布于白带山地域,还被称为中域寺、东域寺、西域寺。清代后期,东云居寺荒废,只有西云居寺香火繁盛,云居寺之名逐渐由西云居寺独享。清末民初,云居寺拥有南、中、北三路建筑,形成了五层院落、六进殿宇、佛塔林立、碑廊满目的宏大规模。

从这张《西域寺堂塔图》可以看出,寺门向东,中路有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即天王殿、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每殿逐步升高,各正院之旁又有配殿。寺之南北有双塔对峙,寺内外文物荟萃,有众多唐碑、辽塔。

▲ 云居寺导游参观图

档案二:云居寺山门老照片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门前匾额上书“西域云居禅林”。云居寺山门即天王殿,是云居寺第一进殿,又称三门殿或山门殿,与山门合为一体。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攻占了房山地区,云居寺屡遭兵匪之祸。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多次轰炸云居寺,千年古刹成为一片废墟。这张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记录了被炸毁后的云居寺山门遗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云居寺进行大规模修复建设,至1999年修葺竣工,千年古刹焕发新的光彩。

云居寺山门近照

档案三:石经照片

隋大业年间,僧人静琬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在石经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石经就成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辽代时,藏经洞已放满了唐刻石经,便在山下新掘地穴储藏石经。刻经事业在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先后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

▲静琬贞观二年刻经题记

静琬贞观八年刻经题记

云居寺三绝

云居寺珍藏着大量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云居寺三绝”。其中,又以石经最为著名。

▲ 石经

▲ 舌血经书

▲ 云居寺木板经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