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定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20人成功避险!因为做对了这件事…_北京时间

四川泸定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20人成功避险!因为做对了这件事…

8月20日,四川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二组热水沟发生1起泥石流灾害,因预警及时,提前转移全部受威胁群众3户33人,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

四川泸定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20人成功避险!因为做对了这件事…

8月20日0时12分,四川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二组热水沟发生1起泥石流灾害,规模约30000方,造成6间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因预警及时,提前转移全部受威胁群众3户33人,避免了1户20人(含租住人员)可能的因灾伤亡,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

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如何正确避险?

哪些人群易受山洪灾害威胁?

1.切坡建房不加防护的人群

2.将房屋建在陡坎或陡峻的山坡脚下的人群

3.居住在溪河两边位置较低处,双河口交叉处及河道拐弯凸岸的人群

4.居住在溪河桥梁两头空地的人群

5.擅自在山洪易发区的高山上或陡峻山坡下、溪河两边活动的人群

6.遭遇持续强暴雨,晚上在房屋里休息、毫无思想准备的人群

7.随意过河、过桥逃生的人群

8.不顾一切抢救财产,打捞漂浮物的人群

山洪、泥石流到来前有哪些征兆?

1.看河水异常。如果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时,说明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2.看山体异常。山体出现很多白色水流,山坡变形、鼓包、裂缝,甚至坡上物体出现倾斜。

3.听声响异常。如果在山上听到沙沙声音,但是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这可能是沙石的松动、流动发出的声音,是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征兆。如果山沟或深谷发出轰鸣声音或有轻微的震动感,说明泥石流正在形成。

关键词:来不及转移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通讯中断时,尽量用颜色鲜艳的标志物等,以引起搜救人员的注意。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应急管理

编辑:肖宬

责编:马迟

四川泸定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20人成功避险!因为做对了这件事…

8月20日,四川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二组热水沟发生1起泥石流灾害,因预警及时,提前转移全部受威胁群众3户33人,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

四川泸定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20人成功避险!因为做对了这件事…

8月20日0时12分,四川泸定县磨西镇共和村二组热水沟发生1起泥石流灾害,规模约30000方,造成6间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因预警及时,提前转移全部受威胁群众3户33人,避免了1户20人(含租住人员)可能的因灾伤亡,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

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如何正确避险?

哪些人群易受山洪灾害威胁?

1.切坡建房不加防护的人群

2.将房屋建在陡坎或陡峻的山坡脚下的人群

3.居住在溪河两边位置较低处,双河口交叉处及河道拐弯凸岸的人群

4.居住在溪河桥梁两头空地的人群

5.擅自在山洪易发区的高山上或陡峻山坡下、溪河两边活动的人群

6.遭遇持续强暴雨,晚上在房屋里休息、毫无思想准备的人群

7.随意过河、过桥逃生的人群

8.不顾一切抢救财产,打捞漂浮物的人群

山洪、泥石流到来前有哪些征兆?

1.看河水异常。如果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时,说明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2.看山体异常。山体出现很多白色水流,山坡变形、鼓包、裂缝,甚至坡上物体出现倾斜。

3.听声响异常。如果在山上听到沙沙声音,但是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这可能是沙石的松动、流动发出的声音,是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征兆。如果山沟或深谷发出轰鸣声音或有轻微的震动感,说明泥石流正在形成。

关键词:来不及转移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通讯中断时,尽量用颜色鲜艳的标志物等,以引起搜救人员的注意。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来源:央视新闻、中国应急管理

编辑:肖宬

责编:马迟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