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绕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众中日渐流传,一些文人也开始注意这一通俗的文艺形式。
关于绕口令的产生,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其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双声叠韵词。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中国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之中了。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同现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声叠韵词。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缠绕混淆;处理好了,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这使得一些人想到由此寻找规律,练习发音,训练口头表达。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连成句子,教儿童念、诵。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诙谐风趣的句子,不仅儿童喜欢,不少成年人也很喜欢。这样,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就在人民群众中耳口相传,流传开来。
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修改、加工、充实、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歌谣,更加妙趣横生。至于谁是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改者,人们根本没有留意。因此,也就无所谓哪首绕口令是哪个人的作品了。

由于绕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众中日渐流传,一些文人也开始注意这一通俗的文艺形式。楚国作家宋玉,就曾经把双声叠韵的词汇引进了诗歌创作的殿堂。长篇政治抒情诗《九辩》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声韵相通的词,使得语句音节错综变化,读来音韵谐美,情味悠长。这无疑大大扩展了绕口令的地位和影响。
不少文人还在喝茶饮酒的时候,即兴编上几句,当作酒令。更有一些诗人把绕口令融入诗歌创作中。例如,唐代诗人温庭筠在1000多年前的《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作双声诗》:“牺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帘栊兰露落,邻里柳林凉。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岗。潭庭月淡荡,仿佛复芬芳。”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吃语诗》写道:“散居剑阁隔锦官”;明代文学家高启作过《吴宫词》——“筵前怜婵娟”。

另一方面,中国民间流传的绕口令保持和发扬了它的通俗浅显的特点,越来越完善。清朝末年,意大利驻中国的官员韦大利搜集的《北京儿歌》(1896年出版,英汉对照本)中,就有绕口令《玲珑塔》。何德兰搜集的《孺子歌图》中,也有绕口令《秃丫头》。
小编也给大家准备了几段绕口令,您看看能不能读得上来:
1、七巷一个漆匠,西巷一个锡匠,七巷漆匠偷了西巷锡匠的锡,西巷锡匠偷了七巷漆匠的漆。
2、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反复说十遍)
3、鼓上画只虎,破了拿布补。不知布补鼓,还是布补虎。
4、长城长,城墙长,长长长城长城墙,城墙长长城长长。

绕口令是不是很有趣?据说,练习绕口令,不仅可以练习口齿发音,同时也可以开发脑部。每天练习绕口令,您会越来越聪明的!近日,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的笑动剧场栏目即将播出何沄伟、李菁合说的相声《双唱绕口令》,我们跟着相声演员一起学习怎么说好绕口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