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与“安康”之争,关于端午祝福讨论的根源在哪?丨夹叙夹议_北京时间

“快乐”与“安康”之争,关于端午祝福讨论的根源在哪?丨夹叙夹议

昨天刚刚过完端午节,一个流传了几年的说法又在互联网上传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是带有悲伤色彩的日子,不能祝别人“快乐”,要祝“安康”。为此,上海官方平台特意发文辟谣:端午的历史文化内涵很丰富,早在屈原抱石投江之前,吴越地区早已有端午概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舟文化中虽有一部分是民众不舍屈原,划龙舟追赶之意,但更多是江河两岸民众祭拜龙祖,祈盼风调雨顺。端午节祝福对方“快乐”是可以的。

“快乐”与“安康”之争,关于端午祝福讨论的根源在哪?丨夹叙夹议

昨天刚刚过完端午节,一个流传了几年的说法又在互联网上传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是带有悲伤色彩的日子,不能祝别人“快乐”,要祝“安康”。

为此,上海官方平台特意发文辟谣:端午的历史文化内涵很丰富,早在屈原抱石投江之前,吴越地区早已有端午概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舟文化中虽有一部分是民众不舍屈原,划龙舟追赶之意,但更多是江河两岸民众祭拜龙祖,祈盼风调雨顺。端午节祝福对方“快乐”是可以的。

其实近些年,汤圆、豆腐脑、粽子,它们是甜口还是咸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波讨论,不用为此去辟谣,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南北方的饮食差异,我们尊重且拥抱舌尖上的差异就好。从古至今,从庙堂到江湖,传统节日中都包含着喜悦之情,“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既然能接受饮食差异,那就也应该接受端午内涵不断丰富、各地习俗互相借鉴,互相交融的实际情况。

比起端午,争议更大的在清明。清明能不能祝别人快乐?今年清明期间,蒙曼老师说,清明不仅仅是缅怀过去,它也是一个寄托未来希望、鼓励人们走出家门、踏青赏花向前看的时间。在怀念祖先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所以祝福快乐,未尝不可。

端午清明引发的讨论,第一个问题出在“祝”上,清明扫墓祭祖肯定忧伤而心痛;端午纪念屈原或者纪念伍子胥等谏言忠臣,肯定也严肃,可以不用“快乐”。人们结伴出游,大部分都是开开心心,清明端午谁在群里问候一声“快乐”,只是心情的表达,不必上纲上线,甚至被笑话、被鄙视。

这一话题的本质,是人们语言匮乏,经常性的词穷。

尤其在春节,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正是因为我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下降了,所以祝福的话语,只会说“快乐”,或者只会说“安康”。当感觉快乐不对味的时候,走向一个说安康的极端。安康说得多了,再回来说快乐。传统节日的内涵都在不断的丰富,为什么我们的语言却不丰富呢?

节假日,尤其是传统的节假日,人们过节的热情分外高涨,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已经超越文字,值得珍惜。接下来,就是怎样把这份情感变成恰当的语言,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合适的表达出来。

端午不能祝“快乐”本来就是微博、朋友圈、短视频的碎片信息,只告诉一个禁忌,再打上国学的名号,我们就听了,听了就信了,再转发和传播,这些话越传越多,最后说者咬牙切齿、闻者无可奈何。

汉字很美,借由端午假期,我们也该重新发现除了快乐与安康之外,其它更优雅的词语了。

“快乐”与“安康”之争,关于端午祝福讨论的根源在哪?丨夹叙夹议

昨天刚刚过完端午节,一个流传了几年的说法又在互联网上传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是带有悲伤色彩的日子,不能祝别人“快乐”,要祝“安康”。为此,上海官方平台特意发文辟谣:端午的历史文化内涵很丰富,早在屈原抱石投江之前,吴越地区早已有端午概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舟文化中虽有一部分是民众不舍屈原,划龙舟追赶之意,但更多是江河两岸民众祭拜龙祖,祈盼风调雨顺。端午节祝福对方“快乐”是可以的。

“快乐”与“安康”之争,关于端午祝福讨论的根源在哪?丨夹叙夹议

昨天刚刚过完端午节,一个流传了几年的说法又在互联网上传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是带有悲伤色彩的日子,不能祝别人“快乐”,要祝“安康”。

为此,上海官方平台特意发文辟谣:端午的历史文化内涵很丰富,早在屈原抱石投江之前,吴越地区早已有端午概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舟文化中虽有一部分是民众不舍屈原,划龙舟追赶之意,但更多是江河两岸民众祭拜龙祖,祈盼风调雨顺。端午节祝福对方“快乐”是可以的。

其实近些年,汤圆、豆腐脑、粽子,它们是甜口还是咸口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产生一波讨论,不用为此去辟谣,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南北方的饮食差异,我们尊重且拥抱舌尖上的差异就好。从古至今,从庙堂到江湖,传统节日中都包含着喜悦之情,“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既然能接受饮食差异,那就也应该接受端午内涵不断丰富、各地习俗互相借鉴,互相交融的实际情况。

比起端午,争议更大的在清明。清明能不能祝别人快乐?今年清明期间,蒙曼老师说,清明不仅仅是缅怀过去,它也是一个寄托未来希望、鼓励人们走出家门、踏青赏花向前看的时间。在怀念祖先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所以祝福快乐,未尝不可。

端午清明引发的讨论,第一个问题出在“祝”上,清明扫墓祭祖肯定忧伤而心痛;端午纪念屈原或者纪念伍子胥等谏言忠臣,肯定也严肃,可以不用“快乐”。人们结伴出游,大部分都是开开心心,清明端午谁在群里问候一声“快乐”,只是心情的表达,不必上纲上线,甚至被笑话、被鄙视。

这一话题的本质,是人们语言匮乏,经常性的词穷。

尤其在春节,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正是因为我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下降了,所以祝福的话语,只会说“快乐”,或者只会说“安康”。当感觉快乐不对味的时候,走向一个说安康的极端。安康说得多了,再回来说快乐。传统节日的内涵都在不断的丰富,为什么我们的语言却不丰富呢?

节假日,尤其是传统的节假日,人们过节的热情分外高涨,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已经超越文字,值得珍惜。接下来,就是怎样把这份情感变成恰当的语言,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合适的表达出来。

端午不能祝“快乐”本来就是微博、朋友圈、短视频的碎片信息,只告诉一个禁忌,再打上国学的名号,我们就听了,听了就信了,再转发和传播,这些话越传越多,最后说者咬牙切齿、闻者无可奈何。

汉字很美,借由端午假期,我们也该重新发现除了快乐与安康之外,其它更优雅的词语了。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