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铁骑-辽国纵横天下的支柱_北京时间

契丹铁骑-辽国纵横天下的支柱

辽帝国军队在传统游牧军队重视机动力、以骑兵为主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原先进技术,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大有提升。

契丹铁骑-辽国纵横天下的支柱

辽帝国军队可以说是一支非典型的游牧民族军队。因为其在传统游牧军队重视机动力、以骑兵为主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原先进技术,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大有提升。

契丹人形象

不过虽然辽帝国获取了中原技术与资源,但因为生产力的原因,并不能全员备甲。根据记载,辽军盔甲配备分为三等,第一等全身备甲,这些是骑射技能最佳的契丹精锐武士;第二等配备半身甲,骑射技艺稍逊一筹;第三等则不配盔甲。

影视作品中的辽军骑兵

在战略上,辽军南下对宋作战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重兵进攻。比如十万骑兵三路进军,一路烧杀抢掠宋朝城镇,直至宋朝的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南部大名县),再议南下或者撤军;

二、分兵骚扰:只派遣六万左右的骑兵,分成小股,不深入宋境也不攻取宋朝城池,而是以破坏宋境边境生产为主要目的。

辽军骑兵作战的场面

辽军南下时的战术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1、作战时派出以十多人为单位的侦察骑兵对,在前锋部队十多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发现小股敌军则将其俘虏,如果战力不足则请求前锋部队支援,若发现大规模敌军则向辽军主帅汇报。

2、军队遇到小的县镇时直接将其攻占,如果是大的州、城,辽军则根据情况选择攻占和撤离。

3、对沿途经过的民居、园囿、桑柘,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4、如果遇到敌军出战,则用骑射和辱骂的方式引诱敌军远出,最终予以消灭;敌方闭城固守,则分兵劫掠周边,使随处州城孤立无援。

5、所过大小州城,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余步的地方备战。若敌军出战,且百余骑兵不能战胜,则通知大部队驰援。

6、攻城的时候,必使驱赶劫掠来的老幼在前。

7、面对结成军阵的敌军,于阵四面列骑为队,冲突敌阵。若成功冲垮敌阵,则诸队齐进;若未能冲垮,则第一队撤退休息,第二队继续。如果几番下来不能奏效,则围困敌军。待两三天后,敌军人困马乏再进行进攻。

辽错银铁矛

在具体的作战方式上,辽军以骑射为主,并往往将弓骑兵集中到地方军阵的一点,进行集中的箭雨攻击,当敌军在箭雨下崩溃后便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发动冲击。

所以如果弓箭失灵,辽军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一次,宋军北面前阵钤辖张斌与契丹骑兵在长城口遭遇。当时正赶上雨季,契丹骑兵的弓因为使用皮弦,全都失去了弹性而无法使用。张斌趁机击败了这支契丹骑兵。也正因为辽军的弓箭遇到潮湿雨天时会失灵,所以辽军的出兵日期多选择在少雨、干燥和凉爽的深秋至初春时节。

《骑射图》 契丹人

当然,要想从全面了解契丹铁骑的战斗风格,还要看宋辽战争中的具体战例。

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统帅十多万大军亲征北汉,契丹人派兵支援北汉。辽宋两军于白马岭遭遇,两军隔河对峙。辽军将领翼王敌烈大意轻敌,欲渡河攻击宋军,结果被宋军“半渡而击”。辽军很快溃败,多名将领战死,幸有援军及时杀到用强弓射击宋军追兵,才遏止了宋军的进攻,但损失惨重的辽军也只能撤退,并放弃支援北汉。

宋朝军容

在击败了援汉的辽军后,宋军得以专注于消灭北汉。在灭亡北汉以后,宋军以极快的速度突入辽境,剑指幽州,准备彻底解决燕云问题。一路上宋军不断击败各路辽军,所过州县也是望风而降。

宋军在六天的时间内便由辽朝边境到达幽州,并很快将幽州四面包围开始攻城。大概半月之后,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兵驰援。他在集合了燕云的辽军兵力后,制订了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最终在高粱河之战,宋军虽然击溃了北面的辽军,但遭到了南面辽军的突袭。混乱中宋太宗本人负伤,不得不南逃涿州,宋军诸部也陷入混乱,纷纷南撤。辽军在付出相当损失后击退宋军。

宋辽血战

因为太宗灭北汉和第一次北伐的时间间隔很短,所以基本可以看作一体。而整场战役体现了此时辽军的一些作战特点:

第一,辽军弓矢强劲,射艺不凡。在白马岭一战中,辽军用强攻攒射有效遏止了宋军的追击。

第二,辽军因以骑兵为主,所以机动力强劲,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从容退出战场以减少损失。在北伐中,宋军虽然不断击败辽军,但皆因辽军机动力强劲而始终不能彻底消灭幽云地区的辽军,给高粱河一役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关外的辽军也很快组织起来,在耶律休哥的统领下入关驰援,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了幽州附近。

第三,因为骑兵的机动力优势,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可以很大程度上迷惑敌军,掩盖意图。在高粱河之战前夕,耶律休哥在宋军北面不断活动迷惑宋军,使宋军忽视了机动到南面的辽军,最终造成了高粱河之战中宋军侧后被辽军突袭。

在随后辽军很快南下开战了报复行动,但在宋军的计策和有力反击下惨败而归,史称“满城之战”。

几年后,辽景宗死,辽圣宗继位,宋太宗认为这又是一次收复燕云的大好机会。于是宋廷三路出兵北伐燕云,同时联络高丽等辽的周边势力,意图共击契丹,史称“雍熙北伐”。

张砚钧作品-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的大概计划是:以东路军为主力,目标直指幽州,吸引和牵制辽军的大部分兵力;西路军的目标是切断燕云地区和辽朝腹地的联系,以切断辽军援兵的前路;中路军的目标是山西诸州;三路大军最终会师于幽州,合力攻克,最终达到收复燕云的战略目标。

三路大军进兵初期势如破竹,进展很快。东路军到达涿州后,按原定目标停留在此吸引辽军。东路军停驻在此果然吸引了大量辽军前来,宋军数次击败了前来交战的辽军。但辽将耶律休哥并不专注于与宋军正面决战,而是主要袭击小股宋军和宋军粮道,这导致宋军的给养出现严重困难,最后不得不撤退至白沟。

东路军的撤退马上引发了连锁反应,辽军在幽州方向的压力骤然一松,马上分兵支援其他方向上的辽军。而东路军始终没能摆脱粮道被断、给养不足的窘境,最终进退失据,在辽军的不断打击下被彻底击溃。东路军的彻底溃败也导致了雍熙北伐的失败,西、中路军的战果顿时付之东流,不仅如此还即将面对辽军的大举反击,西路军杨业在于辽军的交战中重伤被俘,不久去世。

影视作品中的杨业

此次战役体现了此时辽军的作战特点有:

第一,辽军在遭遇强大敌军时,开始采用袭击小股敌军和粮道以打击敌军士气和破坏敌军后勤的战术。宋东路军的最终溃败与辽军不断袭击破坏宋军粮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辽军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擅于制造局部战场的绝对优势,也能及时支援处于下风的战区。米信在击败小股辽军后很快遭遇大量辽军的围攻,在东路军撤退白沟后辽军能很快分兵驰援其他方向以扭转颓势,都体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辽帝国的军队崇尚避实击虚的机动战术原则,即不与敌军正面交锋,通过不断破坏打击敌军的士气、给养以及交通状况等,意图造成敌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衡,最终达到击败敌军的目的。不过这一思路对付缺乏战马的宋军尚可,如果对手也拥有大量战马,就很难奏效了。所以当一百多年后,拥有大量战马,并喜欢正面猪突的金人崛起后,辽军屡战屡败,最后庞大的辽帝国就轰然倒下了。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

契丹铁骑-辽国纵横天下的支柱

辽帝国军队在传统游牧军队重视机动力、以骑兵为主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原先进技术,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大有提升。

契丹铁骑-辽国纵横天下的支柱

辽帝国军队可以说是一支非典型的游牧民族军队。因为其在传统游牧军队重视机动力、以骑兵为主的基础上,又获得中原先进技术,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大有提升。

契丹人形象

不过虽然辽帝国获取了中原技术与资源,但因为生产力的原因,并不能全员备甲。根据记载,辽军盔甲配备分为三等,第一等全身备甲,这些是骑射技能最佳的契丹精锐武士;第二等配备半身甲,骑射技艺稍逊一筹;第三等则不配盔甲。

影视作品中的辽军骑兵

在战略上,辽军南下对宋作战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重兵进攻。比如十万骑兵三路进军,一路烧杀抢掠宋朝城镇,直至宋朝的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南部大名县),再议南下或者撤军;

二、分兵骚扰:只派遣六万左右的骑兵,分成小股,不深入宋境也不攻取宋朝城池,而是以破坏宋境边境生产为主要目的。

辽军骑兵作战的场面

辽军南下时的战术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1、作战时派出以十多人为单位的侦察骑兵对,在前锋部队十多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发现小股敌军则将其俘虏,如果战力不足则请求前锋部队支援,若发现大规模敌军则向辽军主帅汇报。

2、军队遇到小的县镇时直接将其攻占,如果是大的州、城,辽军则根据情况选择攻占和撤离。

3、对沿途经过的民居、园囿、桑柘,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4、如果遇到敌军出战,则用骑射和辱骂的方式引诱敌军远出,最终予以消灭;敌方闭城固守,则分兵劫掠周边,使随处州城孤立无援。

5、所过大小州城,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余步的地方备战。若敌军出战,且百余骑兵不能战胜,则通知大部队驰援。

6、攻城的时候,必使驱赶劫掠来的老幼在前。

7、面对结成军阵的敌军,于阵四面列骑为队,冲突敌阵。若成功冲垮敌阵,则诸队齐进;若未能冲垮,则第一队撤退休息,第二队继续。如果几番下来不能奏效,则围困敌军。待两三天后,敌军人困马乏再进行进攻。

辽错银铁矛

在具体的作战方式上,辽军以骑射为主,并往往将弓骑兵集中到地方军阵的一点,进行集中的箭雨攻击,当敌军在箭雨下崩溃后便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发动冲击。

所以如果弓箭失灵,辽军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一次,宋军北面前阵钤辖张斌与契丹骑兵在长城口遭遇。当时正赶上雨季,契丹骑兵的弓因为使用皮弦,全都失去了弹性而无法使用。张斌趁机击败了这支契丹骑兵。也正因为辽军的弓箭遇到潮湿雨天时会失灵,所以辽军的出兵日期多选择在少雨、干燥和凉爽的深秋至初春时节。

《骑射图》 契丹人

当然,要想从全面了解契丹铁骑的战斗风格,还要看宋辽战争中的具体战例。

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统帅十多万大军亲征北汉,契丹人派兵支援北汉。辽宋两军于白马岭遭遇,两军隔河对峙。辽军将领翼王敌烈大意轻敌,欲渡河攻击宋军,结果被宋军“半渡而击”。辽军很快溃败,多名将领战死,幸有援军及时杀到用强弓射击宋军追兵,才遏止了宋军的进攻,但损失惨重的辽军也只能撤退,并放弃支援北汉。

宋朝军容

在击败了援汉的辽军后,宋军得以专注于消灭北汉。在灭亡北汉以后,宋军以极快的速度突入辽境,剑指幽州,准备彻底解决燕云问题。一路上宋军不断击败各路辽军,所过州县也是望风而降。

宋军在六天的时间内便由辽朝边境到达幽州,并很快将幽州四面包围开始攻城。大概半月之后,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兵驰援。他在集合了燕云的辽军兵力后,制订了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最终在高粱河之战,宋军虽然击溃了北面的辽军,但遭到了南面辽军的突袭。混乱中宋太宗本人负伤,不得不南逃涿州,宋军诸部也陷入混乱,纷纷南撤。辽军在付出相当损失后击退宋军。

宋辽血战

因为太宗灭北汉和第一次北伐的时间间隔很短,所以基本可以看作一体。而整场战役体现了此时辽军的一些作战特点:

第一,辽军弓矢强劲,射艺不凡。在白马岭一战中,辽军用强攻攒射有效遏止了宋军的追击。

第二,辽军因以骑兵为主,所以机动力强劲,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从容退出战场以减少损失。在北伐中,宋军虽然不断击败辽军,但皆因辽军机动力强劲而始终不能彻底消灭幽云地区的辽军,给高粱河一役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关外的辽军也很快组织起来,在耶律休哥的统领下入关驰援,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了幽州附近。

第三,因为骑兵的机动力优势,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可以很大程度上迷惑敌军,掩盖意图。在高粱河之战前夕,耶律休哥在宋军北面不断活动迷惑宋军,使宋军忽视了机动到南面的辽军,最终造成了高粱河之战中宋军侧后被辽军突袭。

在随后辽军很快南下开战了报复行动,但在宋军的计策和有力反击下惨败而归,史称“满城之战”。

几年后,辽景宗死,辽圣宗继位,宋太宗认为这又是一次收复燕云的大好机会。于是宋廷三路出兵北伐燕云,同时联络高丽等辽的周边势力,意图共击契丹,史称“雍熙北伐”。

张砚钧作品-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的大概计划是:以东路军为主力,目标直指幽州,吸引和牵制辽军的大部分兵力;西路军的目标是切断燕云地区和辽朝腹地的联系,以切断辽军援兵的前路;中路军的目标是山西诸州;三路大军最终会师于幽州,合力攻克,最终达到收复燕云的战略目标。

三路大军进兵初期势如破竹,进展很快。东路军到达涿州后,按原定目标停留在此吸引辽军。东路军停驻在此果然吸引了大量辽军前来,宋军数次击败了前来交战的辽军。但辽将耶律休哥并不专注于与宋军正面决战,而是主要袭击小股宋军和宋军粮道,这导致宋军的给养出现严重困难,最后不得不撤退至白沟。

东路军的撤退马上引发了连锁反应,辽军在幽州方向的压力骤然一松,马上分兵支援其他方向上的辽军。而东路军始终没能摆脱粮道被断、给养不足的窘境,最终进退失据,在辽军的不断打击下被彻底击溃。东路军的彻底溃败也导致了雍熙北伐的失败,西、中路军的战果顿时付之东流,不仅如此还即将面对辽军的大举反击,西路军杨业在于辽军的交战中重伤被俘,不久去世。

影视作品中的杨业

此次战役体现了此时辽军的作战特点有:

第一,辽军在遭遇强大敌军时,开始采用袭击小股敌军和粮道以打击敌军士气和破坏敌军后勤的战术。宋东路军的最终溃败与辽军不断袭击破坏宋军粮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辽军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擅于制造局部战场的绝对优势,也能及时支援处于下风的战区。米信在击败小股辽军后很快遭遇大量辽军的围攻,在东路军撤退白沟后辽军能很快分兵驰援其他方向以扭转颓势,都体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辽帝国的军队崇尚避实击虚的机动战术原则,即不与敌军正面交锋,通过不断破坏打击敌军的士气、给养以及交通状况等,意图造成敌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衡,最终达到击败敌军的目的。不过这一思路对付缺乏战马的宋军尚可,如果对手也拥有大量战马,就很难奏效了。所以当一百多年后,拥有大量战马,并喜欢正面猪突的金人崛起后,辽军屡战屡败,最后庞大的辽帝国就轰然倒下了。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正义必胜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