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无论郑或朱,此句的注解从我们理解而言,可以是一个人的道德或学问应如高山一样令人仰望,如大路一样宽阔。
逐光,是一个人的本能。见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江河,我们为之惊叹,虽自己为一介蚁民,但也渴望波澜壮阔的人生。
然则,你真的能够见到高山吗?那或许还要多年的修行,还有,艰苦的跋涉……
见到了高山,心向往之,何如能至?
子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未免消极了些。
现代人:心向往之,必虑尽而至之。非私欲,梦之使然。
寻梦,有梦,梦想如何照亮现实?
心向往之,当徐行。有些事,急不来。自然心中有梦想,慢慢循梦而做即是。或有一惑?做便会圆梦吗?不做梦会实现吗?人生苦短,既觉方向不错,就按梦指引的方向去做吧。或许泉未必即成激流,但必竟离源头更近了一步。
心向往之,虑尽至之,行必能至。
这未必就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命题,但且相信此题得正解的几率还是很大的。生活之所以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在于答案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种答案是确定的:心向往之,不为而必不至。还是老百姓想的明白: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守株待兔的结局可能会饿死吧。
临渊羡鱼,莫如退而结网。
积累很重要。无论人在低谷,还是在峰顶,学习与积累是一生的任务。学习应做为人一生持续的一件事情,学习与为常态。如此,你才有结网的能力。
再或者,已至高山,但无攀登的能力。也不怕,有一名词叫“负位效应”,讲的是人在登上更高层级的时候,往往一开始未必就会很好地适应新的高度,但只有努力学习,认真借鉴他人的经验,过一段时间能力就会与岗位相匹配,所谓才能的增长跟得上位置的变幻。但这需要情怀与智慧。
是故,世间有高人,要有遇上的命。天行健,自强不息,要有仰视高山的运。景行行止,更要有胸怀乾坤的格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向往之,虑而能至;虑而能至,苦寻其径;苦寻其径,行必能至。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行必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