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国粹,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传承,既要“阳春白雪”,保持品质,保持相对独立性,也要“下里巴人”,走进大众,发展受众。

京剧作为国粹,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传承,既要“阳春白雪”,保持品质,保持相对独立性,也要“下里巴人”,走进大众,发展受众。
京剧作为国粹,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传承,既要“阳春白雪”,保持品质,保持相对独立性,也要“下里巴人”,走进大众,发展受众。
9月21日,2017中国戏曲文化周全球京剧票友大赛华北站票友总决赛在中国评剧院举行。千龙网记者纪敬摄
京剧作为国粹,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传承,既要“阳春白雪”,保持品质,保持相对独立性,也要“下里巴人”,走进大众,发展受众。类似中国戏曲文化周这样的活动,要成为京剧等戏曲连接百姓的平台,让“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得其乐。
9月21日上午,作为2017中国戏曲文化周的一部分,全球京剧票友大赛华北赛区的决赛上演,25位票友在中国评剧院一较高下。这25位票友中,有人身着戏服,有人身着礼服,有人穿西装,有人穿衬衫;除了少数票友有表演,多数票友主要是比拼唱功。这些都不重要,因为选手们只是票友,不是专业演员,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他们可能享受京剧,顺便来切磋下。就像台下的听众,看完比赛,走在路上,还在认真地议论谁表演不错,谁唱得好。他们是真戏迷,真爱好,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京剧的深厚魅力、厚重的吸引力。
舞台上,专业演员追求完美的精湛表演是艺术;广场上,票友们、戏迷们互相欣赏也是艺术。戏曲可以在大雅之堂展示绝活,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三招两式感染人。让国粹发扬光大,可以不分地点,不分人群。好比一粒粒种子,播撒在不同的地方,长出来的苗也许差异明显,但是,都有相同的基因,都是风景,都有人喜欢。关键是,要让种子遍地开花。
在网络普及、文化多元的今天,戏曲要想方设法在现实中和网络上获得一席之地,并不断扩大地盘,这是戏曲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发展的需要。21日的决赛中,评委对于没有小朋友参赛、甚至年轻人也不多表示遗憾。这种现象确实需要扭转了。让国粹浸润年轻人的心灵,应该有更多的戏曲文化周,有更多的舞台给票友,有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听戏。戏曲的“下里巴人”越多,“阳春白雪”才会越有机会,越有生机,越有前途。
这个戏曲文化周,园博园,低门槛、近距离接触戏曲、听多个地方戏,老戏迷值得一去,年轻人和孩子也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