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 “大笼粄”后继有人_北京时间

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 “大笼粄”后继有人

“上灯”是广东客家民俗之一,地处惠州罗浮山下的横河镇客家地区100多个自然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宋代以来在祠堂为增添“男丁”的村民办“上灯”典礼的传统。

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 “大笼粄”后继有人

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 “大笼粄”后继有人

“上灯”是广东客家民俗之一,地处惠州罗浮山下的横河镇客家地区100多个自然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宋代以来在祠堂为增添“男丁”的村民办“上灯”典礼的传统。

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 “大笼粄”后继有人

八百年原生态民俗传承不易 “大笼粄”后继有人

A- A+ 2018-02-25 13:26:14  金羊网  1236次浏览 

横河接灯场面盛况 记者 王磊 摄

金羊网记者 陈骁鹏

“上灯”是广东客家民俗之一,地处惠州罗浮山下的横河镇客家地区100多个自然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宋代以来在祠堂为增添“男丁”的村民办“上灯”典礼的传统。

23日,羊城晚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发现,横河地区因“上灯”仪式而伴生的扎花灯和制作大笼粄等传统技艺,近年来备受民众追捧,但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也越卖越贵,供不应求。

目前,横河扎花灯唯一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罗伟鸿,手艺或面临失传。手工做大笼粄20多年的黄张炳,略为宽慰,他外出打工6年的儿子,选择回家子承父业卖粄,并且搞出了一些新玩意。

传承八百年的原生态民俗

23日凌晨4时,今年67岁的横河镇老艺人罗伟鸿就起床了,他要迎接第一拨来接灯的队伍,一直到中午12点,才把最后一支队伍送走。接到灯的队伍,先到镇上给自己的乡亲拜完年后,才各自回到村里,长者会在村口放鞭炮接灯,一直迎到村里的祠堂里,然后用红色绳子把灯吊起来。最后,大家在各自的村祠堂前摆围桌热热闹闹吃上一顿。正月初八的礼仪才算完成。

如果把罗伟鸿说成是横河迎灯民俗大戏的“男一号”,那么今年50多岁的黄张炳为“男二号”也不为过。在横河传承八百年的“上灯”民俗中,除了花灯,第二件必备品就是“大笼粄”。“大笼粄”就是客家的年糕,按照传统,大笼粄都是用“一斗六”的糯米手工做成,每个添丁的家庭都要买回去,放在新生男婴的房间,寓意新丁健康成人到16岁。到了正月十六,添丁家庭会召集亲戚来家里吃饭“接灯”,饭后会把大笼粄切开,亲戚各领一块回家分吃,整个上灯的礼仪才算完美结束。

黄张炳家位于横河市场上的大粄店,做大粄坚持了20多年,也几乎成了镇上人首选的买粄之地,今年,黄张炳家的大笼粄都要提前一周订做,大的一个卖到330元,卖了一百多个。

扎花灯老手艺或面临失传

篾匠罗伟鸿是横河镇上唯一的扎花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做花灯40多年了。他制作的花灯主要分华南灯、金灯和大灯,其中用来悬挂在祠堂横梁之上的大灯是他的招牌产品。这样的大灯数量不多,今年罗伟鸿按照订单只做了23个,每个高和宽在两三米之间,规格不一,最贵的1500元。

查看原文
责任编辑:李拉迪(FZ040)
评论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