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毛泽东 天安门上竟挂过蒋介石林彪的画像_北京时间

除了毛泽东 天安门上竟挂过蒋介石林彪的画像

与一般人的认知所不同的是,毛泽东像并非一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中国六百年来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城楼曾挂出了多位历史人物照片,从另一个视角,映射出近现代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

除了毛泽东 天安门上竟挂过蒋介石林彪的画像

2016年9月27日,为了迎接国庆,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的毛主席像。毛主席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相框,总重量达1.5吨。然而,与一般人的认知所不同的是,毛泽东像并非一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中国六百年来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城楼曾挂出了多位历史人物照片,毛主席画像的版本也经历过多次更迭。从另一个视角,映射出近现代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 袁世凯和孙中山。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故亦命名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天安门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历史变迁。据记载,民国初年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曾把自己的画像挂在天安门,但他倒行逆施,众叛亲离,内外交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北伐完成后,“国父”孙中山的画像亦出现于天安门城楼上。 蒋介石。八年抗战在1945年得以完结后,中国战区的蒋介石的个人威望无可争议地到达历史顶峰,包括蒋的巨幅领袖照也登上了象征最高权力的天安门城楼。
      当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撤离,天安门城楼拿掉了日据时代遗留的“建设东亚新秩序”标语。但除此之外,此刻蒋介石画像的目光所及,依旧是一副保留祖制的帝国衰相:正对面中华门承袭自明代的大明门、清代的大清门,随政权更迭而更名;中华门两侧,明清大臣办公所在的千步回廊组成T字形宫廷广场健在。 天安门往南,从崇文门到宣武门的南顺城一线,堆积着自明代以来的垃圾,抗战期间疏于管理,这些陈年旧物堆得比城墙还高,仿佛王朝的魅影。
      直到1948年各处修缮工程才陆续开工,天安门上的蒋介石像也更换了新版本,其间的蒋介石像见证了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游行通过天安门前的大街——此时它已更名为中山街。 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多位领袖画像同时挂出。     天安门城楼最上层中间悬挂毛主席画像,城墙中央挂着贴有“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几个金字的红色横幅,中间有工农兵学商塑像,工人、农民高举斧头、镰刀,一颗红星挂在雕像上方,城墙两侧同时悬挂着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画像和宣传画,画像由北平艺专的师生们绘制。这是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也是在天安门历史上悬挂画像最多且仅有的一次。 纪念抗战爆发12周年,毛泽东与朱德像出现在城楼。   1949年7月7日是抗战1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天安门又一次得以重新布置,而此次悬挂的就是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二版毛主席画像,同时悬挂的还有朱德画像。两位伟人的画像之间,一颗巨大的红星光彩闪烁,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出现两位领袖画像。 斯大林:唯一一次的外国领导人画像。    鲜为人知的是,天安门城楼上还曾挂过斯大林的像,但仅仅悬挂了一天时间。
      1953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为斯大林举行100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中国主要领导人均出席,天安门城楼上也破天荒、仅此一次地为外国领导人挂了画像。照片清楚显示出,天安门城楼正中挂着斯大林半身像,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横条幅“斯大林同志永垂不朽”,肖像两侧各有5面旗帜。 之前,每逢重大节假日,天安门城楼上才悬挂毛主席画像。“五一”、“十一”节日时,城楼正中悬挂毛泽东像,广场东侧竖立马克思、恩格斯像,西侧竖立列宁、斯大林像。“十一”国庆节与“五一”劳动节不同的是在纪念碑北侧增设孙中山画像,与城楼正中毛主席画像相对,挂像时间为节日前后一周。 1966年8月文革开始以后,经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天天悬挂,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从1949年至今65年里,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的版本经历过“多次更迭”。现在这幅画像依据毛主席第四张标准像绘制。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被第一次悬挂的。其实不然,天安门上第一次悬挂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上。这时的毛泽东像是由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所创作,为天安门城楼上最早悬挂的毛泽东画像之母本。 作为第一幅毛泽东像的作者,周令钊当时每天早晨上城楼搭好的脚架,连续二十来天,后周恩来认为毛泽东的“风纪扣”应扣起来,周令钊一改再改画像。在周令钊的笔下,原来的毛泽东是戴着八角帽的半侧面像。 这是195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时悬挂的毛泽东主席身穿草绿色呢子制服、面部偏向左侧的巨幅画像。这幅画像只在“五一”劳动节挂了一天,第二天就撤了。 现在这幅画像依据的是毛泽东第四张标准像。当时正值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革命群众提出此前悬挂的毛主席的侧面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毛泽东“偏听偏信”,于是要制作一张全新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 很多人都说,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感觉主席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你。邢秋成说其实这并不神秘。毛主席画像是一张平面像,眼神平视前方,如果绘画者的基本功到位,准确表达人物的神态,画出的画像就会呈现上面所说的效果。

除了毛泽东 天安门上竟挂过蒋介石林彪的画像

与一般人的认知所不同的是,毛泽东像并非一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中国六百年来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城楼曾挂出了多位历史人物照片,从另一个视角,映射出近现代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

除了毛泽东 天安门上竟挂过蒋介石林彪的画像

2016年9月27日,为了迎接国庆,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的毛主席像。毛主席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相框,总重量达1.5吨。然而,与一般人的认知所不同的是,毛泽东像并非一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作为中国六百年来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城楼曾挂出了多位历史人物照片,毛主席画像的版本也经历过多次更迭。从另一个视角,映射出近现代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 袁世凯和孙中山。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故亦命名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天安门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历史变迁。据记载,民国初年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曾把自己的画像挂在天安门,但他倒行逆施,众叛亲离,内外交困,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月6日病死。北伐完成后,“国父”孙中山的画像亦出现于天安门城楼上。 蒋介石。八年抗战在1945年得以完结后,中国战区的蒋介石的个人威望无可争议地到达历史顶峰,包括蒋的巨幅领袖照也登上了象征最高权力的天安门城楼。
      当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撤离,天安门城楼拿掉了日据时代遗留的“建设东亚新秩序”标语。但除此之外,此刻蒋介石画像的目光所及,依旧是一副保留祖制的帝国衰相:正对面中华门承袭自明代的大明门、清代的大清门,随政权更迭而更名;中华门两侧,明清大臣办公所在的千步回廊组成T字形宫廷广场健在。 天安门往南,从崇文门到宣武门的南顺城一线,堆积着自明代以来的垃圾,抗战期间疏于管理,这些陈年旧物堆得比城墙还高,仿佛王朝的魅影。
      直到1948年各处修缮工程才陆续开工,天安门上的蒋介石像也更换了新版本,其间的蒋介石像见证了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游行通过天安门前的大街——此时它已更名为中山街。 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多位领袖画像同时挂出。     天安门城楼最上层中间悬挂毛主席画像,城墙中央挂着贴有“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几个金字的红色横幅,中间有工农兵学商塑像,工人、农民高举斧头、镰刀,一颗红星挂在雕像上方,城墙两侧同时悬挂着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画像和宣传画,画像由北平艺专的师生们绘制。这是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也是在天安门历史上悬挂画像最多且仅有的一次。 纪念抗战爆发12周年,毛泽东与朱德像出现在城楼。   1949年7月7日是抗战1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天安门又一次得以重新布置,而此次悬挂的就是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二版毛主席画像,同时悬挂的还有朱德画像。两位伟人的画像之间,一颗巨大的红星光彩闪烁,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出现两位领袖画像。 斯大林:唯一一次的外国领导人画像。    鲜为人知的是,天安门城楼上还曾挂过斯大林的像,但仅仅悬挂了一天时间。
      1953年3月9日,北京市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为斯大林举行100万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中国主要领导人均出席,天安门城楼上也破天荒、仅此一次地为外国领导人挂了画像。照片清楚显示出,天安门城楼正中挂着斯大林半身像,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横条幅“斯大林同志永垂不朽”,肖像两侧各有5面旗帜。 之前,每逢重大节假日,天安门城楼上才悬挂毛主席画像。“五一”、“十一”节日时,城楼正中悬挂毛泽东像,广场东侧竖立马克思、恩格斯像,西侧竖立列宁、斯大林像。“十一”国庆节与“五一”劳动节不同的是在纪念碑北侧增设孙中山画像,与城楼正中毛主席画像相对,挂像时间为节日前后一周。 1966年8月文革开始以后,经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天天悬挂,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从1949年至今65年里,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的版本经历过“多次更迭”。现在这幅画像依据毛主席第四张标准像绘制。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被第一次悬挂的。其实不然,天安门上第一次悬挂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上。这时的毛泽东像是由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令钊所创作,为天安门城楼上最早悬挂的毛泽东画像之母本。 作为第一幅毛泽东像的作者,周令钊当时每天早晨上城楼搭好的脚架,连续二十来天,后周恩来认为毛泽东的“风纪扣”应扣起来,周令钊一改再改画像。在周令钊的笔下,原来的毛泽东是戴着八角帽的半侧面像。 这是195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时悬挂的毛泽东主席身穿草绿色呢子制服、面部偏向左侧的巨幅画像。这幅画像只在“五一”劳动节挂了一天,第二天就撤了。 现在这幅画像依据的是毛泽东第四张标准像。当时正值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革命群众提出此前悬挂的毛主席的侧面像只突出一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毛泽东“偏听偏信”,于是要制作一张全新的毛主席正面标准像。 很多人都说,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感觉主席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你。邢秋成说其实这并不神秘。毛主席画像是一张平面像,眼神平视前方,如果绘画者的基本功到位,准确表达人物的神态,画出的画像就会呈现上面所说的效果。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