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14周年影像记忆:那些我们或已遗忘的瞬间_北京时间

抗击非典14周年影像记忆:那些我们或已遗忘的瞬间

14年前的201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送走最后一批治愈患者,贴上封条。

抗击非典14周年影像记忆:那些我们或已遗忘的瞬间

14年前的201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送走最后一批治愈患者,贴上封条。
当年被派驻非典医院隔离区,采访医生、患者的新华社记者深情晒出震撼照片,纪念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2003年4月29日,奉命前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支援北京防治“非典”的军队医护人员在进行自身防护培训。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督导员许凤芹上岗前认真穿着防护服。许凤芹来自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是一位年轻的门诊护士长。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3日, 来自济南军区总医院的主管护师于颖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为接收患者做准备。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5日,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支援北京抗“非典”医疗队宣誓坚决打赢抗击“非典”战斗。当天,全军和武警部队支援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第三批313名医务人员抵达北京。至此,全军和武警部队支援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1200名医务人员全部抵达北京。 2003年5月9日,新华社记者进驻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隔离区。 2003年5月9日,新华社两名军事记者签过生死状,进入隔离区。 2003年5月9日,在小汤山“非典”收治定点医院,22病区护士在污染区与护士办之间传递护理信息。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2日,小汤山非典医院里医护人员正在对患者施是抢救。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4日,非典患者在隔离区打扑克。他们的生活在希望中继续。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4日,全军“非典”救治专家指导组组长金关甫等对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准备出院的9名康复患者的病历和胸片一一进行核查讨论。5月15日,这9名患者将成为小汤山“非典”医院首批治愈出院的“非典”患者。 2003年5月14日,小汤山医院的医生在为非典患者作检查。 2003年5月14日,在病房之间的马路上,患者边散步边做轻微的肢体伸展运动。进入层层隔离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的病区,仿佛走进了一个平常的居民小区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目前大多数都处于康复期中,而他们看电视、打扑克、浇花、做运动……看起来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生活。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5日,小汤山医院20病区的两名非典患者手举输液液体瓶目送第一批非典治愈者出院。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5日,小汤山医院隔离区内工作人员等待搬运医用物资。医院严格规定,无论何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在隔离区内,必须穿着防护服。现有600多位患者、医护人员来自各地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严格各类人员岗位责任、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及各项工作流程,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9日,解放军小汤山非典医院接诊队,在隔离区门口迎候首批重症患者。为遏制非典蔓延,总后奉命从全军医疗机构中抽调1300多名医护人员与SARS展开较量。 2003年5月19日深夜,小汤山非典医院接收第12批患者。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务人员为彻底消毒后的病房贴封条。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务人员为彻底消毒后的病房贴封条。运行51天的小汤山医院共收治680名非典患者,672名痊愈出院,8人死亡。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6月20日,小汤山医院的最后一批非典治愈者出院时与医务人员深情告别。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6月21日,小汤山非典医院安全督导办公室主任焦卫红为胜利哭泣,给大伙敬礼,在她们的努力下全院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6月21日,院长张雁灵、副院长邓传福、周先志等在餐厅庆祝胜利。 2003年6月23日,王建民在北京西站,送兰州军区医疗队回返 。在隔离区内忙碌50多天的 年轻军人,很想在京逗留两天。一声令下,一个不剩的离开了北京。 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一位年轻护士虚脱在工作岗位上,战友们为她消毒、换装后,把她背出污染区。
视北京为故乡,视患者为亲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武警医务工作者,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情挚爱洒向小汤山。真情把人们紧紧系在一起,让灾难变得不再可怕,让战胜非典的那一刻可以早日到来。
图文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一位护士准备给病人注射,至今我们没有查访到她的姓名。
口罩、目镜、 隔离衣,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隔离区,我们只能看到层层防护下医护人员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
正在康复和即将出院的病人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记下这些天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关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
不仅仅是患者,记者采访中也有相同的苦恼。无数个感人的场面出现在面前,我们却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侦探一样千方百计地证实当事人的名字,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动人的素材因为弄不清当事人的名字而无法发出。
 “不用问我是谁······”
 “我们是军人,子弟兵;我们是医生、护士,是患者的亲人······”忙碌的他们常常这样回答。
直到我们走出隔离区反复核实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这一幅幅画面上到底是谁。
图文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一病区护士长陈红正在为患者输液。
口罩、目镜、 隔离衣,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隔离区,我们只能看到层层防护下医护人员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
正在康复和即将出院的病人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记下这些天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关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
不仅仅是患者,记者采访中也有相同的苦恼。无数个感人的场面出现在面前,我们却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侦探一样千方百计地证实当事人的名字,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动人的素材因为弄不清当事人的名字而无法发出。
“不用问我是谁……”
“我们是军人,子弟兵;我们是医生、护士,是患者的亲人……”忙碌的他们常常这样回答。
直到我们走出隔离区反复核实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这一幅幅画面上到底是谁。
图文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半污染区的办公室里,来自沈阳军区某医院的主治医师牛景明在专注地填写电子病历。
口罩、目镜、 隔离衣,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隔离区,我们只能看到层层防护下医护人员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
正在康复和即将出院的病人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记下这些天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关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
不仅仅是患者,记者采访中也有相同的苦恼。无数个感人的场面出现在面前,我们却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侦探一样千方百计地证实当事人的名字,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动人的素材因为弄不清当事人的名字而无法发出。
“不用问我是谁……”
“我们是军人,子弟兵;我们是医生、护士,是患者的亲人……”忙碌的他们常常这样回答。
直到我们走出隔离区反复核实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这一幅幅画面上到底是谁。
图文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非典治愈者出院。
4月下旬,北京市抗击非典的战斗进入关键时刻。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小汤山非典定点收治医院。 
4月23日,北京市建工集团、城建集团、住总集团、城乡集团、市政集团和中建一局的4000多名施工人员携500台装备开进施工现场。一周后,工程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5月1日,小汤山非典收治定点医院正式启用,首批156名患者顺利入住。到5月19日,医院共接收13批680名患者。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全国最大的非典定点收治医院完成了从组建、运转到关闭的全过程,共有672名非典病人在这里获得新生,治愈率超过98.8%,而死亡率不到1.2%,医院工作人员无一感染。
这是2003年5月9日,被称为“白衣宪兵”的小汤山医院督导办人员在纠正巡查中发现的不规范着装。小汤山医院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督导员功不可没。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抗击非典14周年影像记忆:那些我们或已遗忘的瞬间

14年前的201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送走最后一批治愈患者,贴上封条。

抗击非典14周年影像记忆:那些我们或已遗忘的瞬间

14年前的201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送走最后一批治愈患者,贴上封条。
当年被派驻非典医院隔离区,采访医生、患者的新华社记者深情晒出震撼照片,纪念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2003年4月29日,奉命前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支援北京防治“非典”的军队医护人员在进行自身防护培训。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督导员许凤芹上岗前认真穿着防护服。许凤芹来自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是一位年轻的门诊护士长。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3日, 来自济南军区总医院的主管护师于颖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为接收患者做准备。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5日,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支援北京抗“非典”医疗队宣誓坚决打赢抗击“非典”战斗。当天,全军和武警部队支援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第三批313名医务人员抵达北京。至此,全军和武警部队支援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1200名医务人员全部抵达北京。 2003年5月9日,新华社记者进驻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隔离区。 2003年5月9日,新华社两名军事记者签过生死状,进入隔离区。 2003年5月9日,在小汤山“非典”收治定点医院,22病区护士在污染区与护士办之间传递护理信息。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2日,小汤山非典医院里医护人员正在对患者施是抢救。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4日,非典患者在隔离区打扑克。他们的生活在希望中继续。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4日,全军“非典”救治专家指导组组长金关甫等对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准备出院的9名康复患者的病历和胸片一一进行核查讨论。5月15日,这9名患者将成为小汤山“非典”医院首批治愈出院的“非典”患者。 2003年5月14日,小汤山医院的医生在为非典患者作检查。 2003年5月14日,在病房之间的马路上,患者边散步边做轻微的肢体伸展运动。进入层层隔离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的病区,仿佛走进了一个平常的居民小区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目前大多数都处于康复期中,而他们看电视、打扑克、浇花、做运动……看起来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生活。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5日,小汤山医院20病区的两名非典患者手举输液液体瓶目送第一批非典治愈者出院。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5日,小汤山医院隔离区内工作人员等待搬运医用物资。医院严格规定,无论何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在隔离区内,必须穿着防护服。现有600多位患者、医护人员来自各地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严格各类人员岗位责任、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及各项工作流程,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5月19日,解放军小汤山非典医院接诊队,在隔离区门口迎候首批重症患者。为遏制非典蔓延,总后奉命从全军医疗机构中抽调1300多名医护人员与SARS展开较量。 2003年5月19日深夜,小汤山非典医院接收第12批患者。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务人员为彻底消毒后的病房贴封条。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务人员为彻底消毒后的病房贴封条。运行51天的小汤山医院共收治680名非典患者,672名痊愈出院,8人死亡。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6月20日,小汤山医院的最后一批非典治愈者出院时与医务人员深情告别。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6月21日,小汤山非典医院安全督导办公室主任焦卫红为胜利哭泣,给大伙敬礼,在她们的努力下全院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2003年6月21日,院长张雁灵、副院长邓传福、周先志等在餐厅庆祝胜利。 2003年6月23日,王建民在北京西站,送兰州军区医疗队回返 。在隔离区内忙碌50多天的 年轻军人,很想在京逗留两天。一声令下,一个不剩的离开了北京。 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一位年轻护士虚脱在工作岗位上,战友们为她消毒、换装后,把她背出污染区。
视北京为故乡,视患者为亲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武警医务工作者,把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情挚爱洒向小汤山。真情把人们紧紧系在一起,让灾难变得不再可怕,让战胜非典的那一刻可以早日到来。
图文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一位护士准备给病人注射,至今我们没有查访到她的姓名。
口罩、目镜、 隔离衣,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隔离区,我们只能看到层层防护下医护人员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
正在康复和即将出院的病人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记下这些天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关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
不仅仅是患者,记者采访中也有相同的苦恼。无数个感人的场面出现在面前,我们却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侦探一样千方百计地证实当事人的名字,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动人的素材因为弄不清当事人的名字而无法发出。
 “不用问我是谁······”
 “我们是军人,子弟兵;我们是医生、护士,是患者的亲人······”忙碌的他们常常这样回答。
直到我们走出隔离区反复核实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这一幅幅画面上到底是谁。
图文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一病区护士长陈红正在为患者输液。
口罩、目镜、 隔离衣,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隔离区,我们只能看到层层防护下医护人员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
正在康复和即将出院的病人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记下这些天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关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
不仅仅是患者,记者采访中也有相同的苦恼。无数个感人的场面出现在面前,我们却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侦探一样千方百计地证实当事人的名字,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动人的素材因为弄不清当事人的名字而无法发出。
“不用问我是谁……”
“我们是军人,子弟兵;我们是医生、护士,是患者的亲人……”忙碌的他们常常这样回答。
直到我们走出隔离区反复核实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这一幅幅画面上到底是谁。
图文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半污染区的办公室里,来自沈阳军区某医院的主治医师牛景明在专注地填写电子病历。
口罩、目镜、 隔离衣,在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隔离区,我们只能看到层层防护下医护人员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
正在康复和即将出院的病人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记下这些天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关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
不仅仅是患者,记者采访中也有相同的苦恼。无数个感人的场面出现在面前,我们却只有等到事后,才能像侦探一样千方百计地证实当事人的名字,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动人的素材因为弄不清当事人的名字而无法发出。
“不用问我是谁……”
“我们是军人,子弟兵;我们是医生、护士,是患者的亲人……”忙碌的他们常常这样回答。
直到我们走出隔离区反复核实之后,才部分地知道了这一幅幅画面上到底是谁。
图文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非典治愈者出院。
4月下旬,北京市抗击非典的战斗进入关键时刻。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小汤山非典定点收治医院。 
4月23日,北京市建工集团、城建集团、住总集团、城乡集团、市政集团和中建一局的4000多名施工人员携500台装备开进施工现场。一周后,工程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5月1日,小汤山非典收治定点医院正式启用,首批156名患者顺利入住。到5月19日,医院共接收13批680名患者。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全国最大的非典定点收治医院完成了从组建、运转到关闭的全过程,共有672名非典病人在这里获得新生,治愈率超过98.8%,而死亡率不到1.2%,医院工作人员无一感染。
这是2003年5月9日,被称为“白衣宪兵”的小汤山医院督导办人员在纠正巡查中发现的不规范着装。小汤山医院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督导员功不可没。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