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罗定市城区向西48公里的山区,有一座人口只有一万多人的小镇--都门镇,这里号称罗定的"西伯利亚"。

广东省罗定市城区向西48公里的山区,有一座人口只有一万多人的小镇--都门镇,这里号称罗定的"西伯利亚"。
广东省罗定市城区向西48公里的山区,有一座人口只有一万多人的小镇--都门镇,这里号称罗定的"西伯利亚"。
陈勇民在上课
金羊网记者 付怡
广东省罗定市城区向西48公里的山区,有一座人口只有一万多人的小镇--都门镇,这里号称罗定的"西伯利亚"。都门中学就坐落在都门镇上的半山腰,是整个罗定市海拔最高的学校。十八年来,这座"最高学府"见证了都门由镇变区,见证了小镇居民向城区、外市的迁移,见证了学校由1000多学生到如今的200多人,更见证了乡村教师陈勇民扎根山区十八年,从一名普通物理老师到副校长的耕耘与付出。陈勇民护送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如今,从前的学生有的成了他的同事;有的有了孩子又在他的班上。陈勇民说,就算只剩一个学生在学校,他都会继续教下去。
一百六十八级台阶上的教师梦
都门镇镇中心是一条100米左右的路,有小商店、五金店、银行等,人很少,多数是老人和孩子。陈勇民和记者一起走在街上,他说,都门镇十几年前合并到隔壁的泗纶镇成为都门区,居民也开始渐渐往外迁。"人越来越少,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学生也从1000多人减少到200多人。"
沿着盘旋的山路往上走,会经过一段老旧的石阶,爬过石阶后,才能达到都门中学。陈勇民边往上走边告诉记者:"我刚来学校时,这里的山路还没修好,要爬过168级台阶,这个数字我记得清清楚楚。"
爬上那168级台阶,是陈勇民实现教师梦的地方。"我从中学时就喜欢物理,也崇拜教师这个职业。那时候觉得老师能轻易做出我们做不出的题目,好厉害啊。"高考后,他报考了肇庆教育学院。18年前,刚毕业的陈勇民被分配到都门中学教物理,从教第一年就做初三班主任。他还记得来报到的那天,早早就起了床,拎着铺盖坐上早上7时的中巴车,一路颠簸来到学校,是当年13名新老师中最早报到的。
陈勇民住进了彼时还是红砖楼的教师宿舍,有卫生间却没有供水。每天,陈勇民要到学校的另一头拎水回去用。"其他老师后来都走了,这十八年来,我是待得最久的。"陈勇民有些自豪。
从没想过离开这里吗?陈勇民坦言,有那么一次差点就走了。"在这教了两年之后,附近有个挺好的学校请我过去当老师,我都已经去报到了,但是我一走都门中学就缺物理老师了,就又回来了。此后再好的机会都没想过走。"
是学生的可爱和淳朴留住了陈勇民。都门中学是初中学校,学生都来自附近村镇,为了表达对陈老师的喜欢,学生们常常把家里收成的花生、番薯和玉米带给他。而更让陈勇民感动的,是山区学生对上学读书的坚持。"山里的路难走,有的学生住得很远,十几公里,每周走路上学,要花两三个小时,我坐车回家也才一个半小时,他们都能坚持,我有什么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