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山》西山故事-人物(姚广孝)
他
是地地道道的高僧,
身披袈裟、口喧佛号;
他
是货真价实的军师,
出谋划策,指点江山。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他神出鬼没、若隐若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他最擅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
他就是黑衣宰相——姚广孝

年少一语成谶
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并且赢得靖难之役,不用说,姚广孝自然是一个成功的谋士。不过你可能会质疑了,历朝历代谋士多得不胜枚举,他有何为奇?
其实说起来出家当和尚并不是姚广孝本身的愿望。姚家两代人都是郎中,生活虽然是清苦些,但很受乡里敬重,人家想得通啊。姚广孝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发话了,让他学医,然而姚广孝的态度很坚持:“我不想学医,我愿意读书,将来争得一官半职,干一番荣宗耀祖的大事”。
从这里约略可以看出,姚是极想建功立业的,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并不是他的内心诉求。
事实上,由于姚家祖辈事佛,所以让他出家为僧也是他父母的决定。不过父母很快又反悔了,毕竟孩儿年纪小,就这样离开家族,父母确实放心不下。
就在父母犹豫的时候,姚广孝的伯父姚震之很有觉悟:“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父母亲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终于下定决心,把姚广孝送到妙智庵,取法名道衍。

从此,姚广孝成了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了。姚广孝出家后,从师于一个叫席应真的道士,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同时还读书工诗,研究兵法,这学问是“噌噌噌”往上涨。随后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

然而他内心并不想远离红尘、遁入空门,他在等一个机会。
洪武四年(1371年)
机会来了,朱元璋广纳天下高僧。
然而世事弄人,姚广孝因一场大病失去这一次珍贵的机会。
抱病卧床的姚广孝直到次年正月初六才大病初愈。有一日他与几个友人一同到屋檐下休息小憩,只见一只五色雀于庭院之间飞鸣,这引起了这帮文人墨客的注意。友人们对姚广孝说:“此雀五色,文明之象,子病起而遇之,异日文章当有大进矣。”
友人们这是安慰姚广孝,说他以后文章一定有大的进步。然而显然,姚广孝并不满足于此,他当即赋诗,写到“野田饱粟纵高飞,他年伫看栖琼树。”暗含自己的志向,抒发了自己的鸿鹄之志。
洪武九年(1376年)
姚广孝回到苏州西山海云院,在那里住了四年,过着“看庭前花开花落,观漫天云卷云舒”的生活,悠闲同时也寂寥。
洪武十五年
这年姚广孝已经四十八岁了,基本上也需要“倚杖而行”了。就在他感叹自己“死期将至,故痛自鞭策”的时候,在好朋友宗泐的举荐下,他再次作为高僧被选入进京,从此命运改写,年少轻狂一语成谶。

大器终归晚成
在宗泐的举荐下,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召见了姚广孝,这两人谈天说地,甚是投缘,那叫一个相见恨晚。
自此以后,两人交往频繁,据史书记载,两人经常秘密夜谈,当然谈什么,这就不得而知了。有人说俩人在密谋如何谋朝篡位、夺取政权,现在看来也不是没有根据。

1399年
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
他上台之后,采纳了大臣齐秦和黄子澄的意见,大肆清除诸王,这个时候朱棣的处境十分危险。
为了鼓动朱棣起兵,姚广孝那叫一个煞费苦心,先后以相面、占卜等各种方法不断地诱导朱棣,并对当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终于,朱棣被说动了。
建文三年十二月
朱棣率兵南下,远袭京师。
第二年五月
一路征战,到达长江北岸。最终,在姚广孝的倾力协助下,朱棣夺取了明朝的政权,当了皇帝,变成了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定年号为永乐。
可以说,没有姚广孝,或许明朝历史就会被改写了,这样看来,姚广孝在明朝的地位是不是应该很高呢?

佛家无欲无求
照理说,这位也篡了,自己协助的人当上了皇上,姚广孝也应该高枕无忧、坐享其成享享清福。
但事实上,姚广孝拒绝还俗。为了报答姚广孝的功劳,明成祖朱棣让姚广孝蓄发,姚广孝不肯;成祖又赐给他府第和两名宫女,姚广孝也不肯接受,仍然住在寺院。
这就很神奇了,自幼有雄心抱负的朱棣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又无欲无求,似乎显得有些不正常。
并且,姚广孝回京后,养了一只雄鸡。每天听到鸡叫,他就起床,开始伏案工作,就这样,他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十几个年头,还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两部大书的编修。

作为明成祖的第一大功臣、靖难之役的主要谋划人。姚广孝依然坚守着自己作为和尚的底线,这可能是他最奇特的地方。
分析来看,第一种原因可能是此人虽然不是自我意愿进入佛家,但到底还是深受佛家思想熏陶,自己的雄心抱负实现之后,不愿享乐、依然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奉行“禁欲主义”。
当然还有第二种可能。他从十四岁起穿上袈裟,但一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交接王侯,策划密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建立了不朽的业绩。

他是一位穿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前,姚广孝是和尚;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当和尚,因为这身袈裟为他蒙上了一层有效的保护层。
朱棣在当了皇帝以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处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有人认为,他继续当和尚,实质上向朱棣表了一个态度,表明自己对权势是淡薄的,在政治上是没有野心的。

姚广孝墓塔
这样朱棣因而对姚广孝放心了,反而使姚广孝的权势和地位更加牢固,得以安度晚年,善始善终。
当然现在的我们无法考究姚广孝的真实内心,到底是随心而行还是有意为之,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姚广孝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历朝历代,
谋士虽多,智者却少啊!
到了晚年,姚广孝得不到亲朋好友的理解。《明史》里面有这样一段介绍:说永乐二年八月姚广孝跑到长洲去拜访自己的姐姐,他的姐姐闭而不见。吃了闭门羹后,他又去拜访他之前的朋友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给他带了一句话说:“和尚误矣,和尚误矣。”随后他又跑去拜访姐姐,姐姐不仅没有好好招待他,还骂他。广孝感到很迷惘,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世人议论姚广孝,常以异僧诋毁之。
其中的原因不过就是他劝导且帮助燕王夺太祖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纵观姚广孝的一生,无论是政治上的才智、谋略,还是诗文、佛法上的成就,都是非常人能够比拟的,是当之无愧的智者,这些又怎一个“奇”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