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盒子炮”,那绝对是一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枪啊!
提起“盒子炮”,那绝对是一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枪啊!在中国战争史上,没有任何一支枪像它那样,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从军人到普通老百姓,就没有不认识“盒子炮”的…

“盒子炮”虽然名气大,但这里还是想问大伙几个问题,就是“盒子炮”为什么受到国人的如此厚爱?它有哪些优缺点?这款神枪又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我们不妨整理一篇文章,专门来聊一聊“盒子炮”的春去秋来!
“盒子炮”的历史渊源


其实呢,“盒子炮”的正式名称叫“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国人又称其为驳壳枪、快慢机、大肚匣子、大镜面、自来得等,外号可真不少哈…
这种枪械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正式取得专利,隔年便正式生产。枪长为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这种手枪的威力大、使用方便,属于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




有意思的是,毛瑟手枪的枪套是一个木盒子,木盒子顶端带有凸起滑轨,由此与驳壳枪的手柄上凹槽相配合、固定。此时,这个木盒子成为一个枪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射击精准度。
中国为啥这么多盒子炮?
不知大伙们是否考虑过一个问题,为啥中国会有这么多盒子炮呢?情况是这样的:在军阀混战割据时期,西方列强对旧中国实施了军事禁运,长枪及以上的重武器禁止输出到中国。


然而…手枪并不在禁运范围之列啊,毛瑟驳壳枪作为一种自动手枪,拥有与冲锋枪近似的火力,由此受到众多军阀的青睐,大量将这种枪械进口到了国内。
“墙内开花墙外香”?还是“歪打正着”??
很多西方人认为,驳壳枪手枪不手枪、长枪不长枪的东西,因此这货在海外的销量并不高,在德国北土也就那么回事,这对于毛瑟来说不是啥好事情…

然而,德国人在了解到旧中国受到军事禁运这个情况后,实在没啥武器可以卖,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驳壳枪推销给中国人…起初德国人对此并无太大信心,但经过一系列推销工作后发现,对外来事物一向敏感的中国人,似乎很快接受并喜欢上了这款枪械。好吧,这算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呢?还是德国人歪打正着?大伙们自己评判吧。


驳壳枪除了德国造、西班牙造以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内仿制的,已知的国内生产厂商至少有: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
国人为何喜欢横着打枪?

有个细节估计大伙们都注意过,就是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不论是中国军人、还是各路英雄好汉,都会将驳壳枪的枪身横过来射击,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

事情是这样的,大致原因有两点:
其一,驳壳枪在射击时的后座力大、且枪口容易上跳,这会影响到射击精准度,为此就连设计枪械的德国毛瑟厂,也未能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然而,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大滴,中国射手发现了一种方法,就是将驳壳枪枪身旋转90度。举个栗子,射手右手持枪时,将枪机调至速射档位,可将手心向上,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此时,枪口的上跳作用,会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当手心向下时,会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对于左手持枪,则是完全相反的。此时,虽然枪口仍然上跳,但枪械速射时,可以在水平面内形成散布的射击面,提升命中率。在一定程度上劣势转化成优势。

其二,驳壳枪的抛壳方式也比较特殊,弹壳从枪身后上方飞抛出。将枪械横着打,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抛壳对射手的瞄准和视线造成影响。

可以说,国人在数十年的武装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创造了一套很“特殊”射击方法
盒子炮并不完美

驳壳枪虽然在中国创造了无数奇迹,但它也并不完美。说到缺陷,除了上面提到的后座力大、枪口上跳,还存在着枪械构造过于精密复杂、加工复杂、制造成本偏高、使用安全性等弊端。


驳壳枪从清末进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被苏系手枪所代替,辉煌了近半个世纪。把全世界的驳壳枪集合在一起,中国的保有量几乎占了总数三分之一。这支在欧洲一度被认为“失败”的手枪,却在中国创造了神话。从北伐、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驳壳枪几乎见证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历程。“盒子炮”在国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把枪,它更是代表着一种难忘的历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