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让人恐惧,但在艾滋病患者圈里提起王克荣,每个人都会觉得温暖。作为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的护士长,王克荣从事医护工作近40年,接触过20多种传染病。



艾滋病让人恐惧,但在艾滋病患者圈里提起王克荣,每个人都会觉得温暖。作为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的护士长,王克荣从事医护工作近40年,接触过20多种传染病。
艾滋病让人恐惧,但在艾滋病患者圈里提起王克荣,每个人都会觉得温暖。作为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的护士长,王克荣从事医护工作近40年,接触过20多种传染病。
(北京时间林蕴报道)艾滋病让人恐惧,但在艾滋病患者圈里提起王克荣,每个人都会觉得温暖。作为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的护士长,王克荣从事医护工作近40年,接触过20多种传染病;她的手机里存有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她走遍全国艾滋病重点高发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员万余人,护理了超过5万人次传染病患者。
1984年,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分配时老师找到当时的团支部书记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2名护士,你考虑一下。”王克荣没有犹豫,来到北京地坛医院报到。
她先后护理过肝炎、痢疾、水痘、麻疹、伤寒等20多种传染病患者,一干就是近40年。
王克荣用她的一生充当着艾滋病患者的守护天使,让他们感到人间的温暖。
手机里的1000多个号码
打开王克荣的手机,里面存着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由于担心患者找不到她,十几年不敢换号码。
每天,电话从天南海北打来,最晚的是夜里3点。她自己也忘了,通过手机到底帮助过多少艾滋病患者走出过困惑,走向了新生。
“叫我什么的都有,有的叫王姐,有的叫护士长,还有的孩子叫大妈妈。” 在艾滋病患者和家属的心目中,王克荣和红丝带之家代表着肩膀和依靠;因为这些点滴的坚持,她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艾滋病防治工作国际最高奖 “贝利•马丁奖” 的护士。
艾滋病患者封闭、自卑,受歧视,要想改变是个长期的过程。王克荣知道,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就必须赢得信任。十一国庆期间,一位外国籍病人住在病房内没有亲友的陪伴。一次病人突然提出想喝汤,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们到便利店为他买来牛肉汤。王克荣及红丝带之家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帮病人洗袜子、买饭、喂药等等,无微不至地为病人们提供生活护理和陪伴。
2006年,正准备结婚的小刘,被检测出HIV阳性后情绪低落。王克荣赶紧给他打电话,可小刘不接。她又赶紧发短信,终于小刘回短信:“我在河边,不想活了。”
王克荣又发短信:“不要做傻事,想想自己的父母。”“要是非得死,也不差这几天,和我一起去一趟河南。”在王克荣的努力下,小刘去了河南,回来后变了主意。
“护士长,我不想死了!”在王克荣的帮助下,小刘和未婚妻如期举行了婚礼。后来他写信给王克荣:“是你挽救了我,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我的心目中,你就跟我的妈妈一样,因为你给了我新的生命。”
2012年国庆节,小刘给王克荣发来短信:“护士长!今天早上,我妻子生了一个男孩,6斤,母子平安,谢谢你!”
以人性之善和白衣天使之爱,王克荣使一个又一个无助的艾滋病人看到希望,从而走出不幸。
红丝带之家 这里没有歧视
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时间越长,王克荣越感觉到,仅在病房里关心他们远远不够,在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他们更需要帮助。
1999年1月,地坛医院成立了北京第一家以关怀艾滋病人为主的关怀组织,2001年底,王克荣兼任红丝带之家护士长。2005年,红丝带之家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全市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艾滋病人关怀组织,王克荣成为惟一一名专职护士长。
治疗艾滋病,首先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为此,王克荣想了许多办法,她和同事通过郊游、座谈会等活动,让病人放松心情。
2001年,有个河南乡村女教师,突然拿个包袱来找王克荣,说:“护士长,我不走了,丈夫和我离婚了,家没了。红丝带(医院艾滋病关怀组织)就是我的家,你就是我的亲人。”
王克荣当时懵了,“医院可不能当家啊,再说我一家三口屋子才十几平米……”情急之下,她给志愿者和丈夫打电话。经两个休息日联系,总算把女教师安排在一个小公司做杂务,并解决了食宿。
红丝带之家工作慢慢地多了起来,咨询、教育、活动,主要是心理支持。后来医院给王克荣配了专职秘书,有了第一个志愿者,负责“同志”感染者热线。
“你好,这里是红丝带之家。”一个中等身材、面目硬朗的中年男子拿起桌上的电话说道。男子叫大龙,是艾滋病感染者的同伴教育员。如今红丝带之家里,与大龙一起做艾滋病人同伴教育员的一共有50人,每年,他们要在红丝带之家值班274天,接听咨询电话15000个,面对面的咨询更是高达两万人次,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和医疗支持。
到 2009 年,经过培训后的艾滋感染志愿者上岗,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心比心,结合自身经历,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和照顾,有时候比医生和护士更周到,”王克荣说道。目前,北京红丝带之家,每年大约服务 1 万多人次;长期随访对象 6000 人左右。
在采访的间隙,我们的谈话不时被打断,有老朋友过来聊聊的,也有在门外踌躇徘徊的新发患者,但更多的是能够平常面对的患者。“大夫,我身份证丢了,正在补办呢,这段时间可以自己买药么?”“您好,我在这里建档以后,是都去朝阳区领药么?”“小 4 值高了点,是不是该住院了?”
“社会上的歧视和不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在我们这里,大家很放松,没有太多戒备。艾滋病虽不能治愈,但可以有效治疗;相比大家熟知的乙肝等传染性疾病,被感染的概率小很多;而且现在已经被纳入慢病管理。”王克荣希望大家能逐渐转变意识,正确认识这种疾病,消除歧视。
基层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防治艾滋病的工作尽管冒着风险,王克荣却说,这十几年,她的工作和生活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与很多病人一路走来,他们之间已经慢慢地从简单的医患关系变成了亲密的朋友。还有不少经过红丝带之家帮助的艾滋病患者,自觉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共同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上提供服务。
在工作中,王克荣随时都佩戴着党徽。这是她第二次当选为党员代表,与上一次当选党员代表相比,王克荣说她对这个身份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
由于平时经常接触艾滋病患者,成为党员代表后,不少艾滋病患者给王克荣发来了短信,表达自己的声音。“有一个患者,也是当地志愿者小组的骨干,给我发了五六条意见,第一条就是,希望加大宣传力度,减少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这个声音我一定会带到大会上。”王克荣说。此外,王克荣还主动询问了身边的医生、护士,为了避免自己收集到的声音片面,还特意征求了院长、书记的意见。“利用国庆假期,我打算把这些意见和声音好好整理一下,一一带到大会上,”王克荣说。
“第一次当党代表的时候很意外,觉得自己是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做不了什么”,后来,王克荣认真地请教了很多人,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党员代表。“当一名党员代表,尤其是基层党员代表,就要把基层的事情真实地反映上来,这是基层代表的职责和义务。此外,还要把党代会的内容宣传出去,成为一名宣讲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理念等。此外,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规范自己的言行,跟大家在一起,按照既定的目标,尽最大的努力带领红丝带团队往目标走。”
王克荣的办公室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做艾滋患者的知心朋友——王克荣。“是病人的鼓励一直支持着我向前走”,王克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