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比郭德纲大两辈的"老祖",80年代就已名噪一时_北京时间

德云社比郭德纲大两辈的

相声名家李德钖(万人迷)非常喜欢这一对搭档,由李德钖代拉师弟,高玉峰与谢芮芝拜在恩培(马三立的外祖父)门下,也是德字辈,与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平辈。

德云社比郭德纲大两辈的

关于谢天顺,最新的一段新闻来自不久前郭德纲与曹云金互撕时写的一篇檄文,其中提到这样一段话:

"……有段时间,师弟们在后台连话都不敢跟他(曹云金)说,对面相遇都要停下脚步,恭恭敬敬鞠躬跟他打招呼,打招呼的表情不好,还要被拎到他面前重新来一遍。谁不捧他谁不把他当神供着,就得挨骂,就得被威胁。鹤字科第二次招生的时候,老师们在二楼开会,一言不和,小金举拳要打谢天顺先生。谢先生是相声宝字辈身份,与侯宝林先生同辈。比小金大三辈,他应该喊老祖。但他视辈份如粪土,敢与先人作斗争……"

谢天顺1946年生于天津,成名于80年代,而侯宝林先生在40年代就已经红遍京津,为什么谢天顺竟然能与侯宝林先生同辈?这要从谢天顺的出身说起。

谢天顺的祖父叫谢芮芝。谢芮芝(1881-1957)生在北京一户富裕人家,年轻时喜爱文学,擅长书法,先学京剧老旦,后入票房,与荣剑尘、常澍田一起学曲艺。1902年,21岁的谢芮芝拜老艺人王六顺为师,学唱小曲、八角鼓、联珠快书,也学评书。后来谢芮芝改说相声,为高玉峰捧哏。

这一对组合到了天津,在南市燕乐升平戏园首演,因台风儒雅,滑稽风趣,被媒体誉为"文明相声"。相声名家李德钖(万人迷)非常喜欢这一对搭档,由李德钖代拉师弟,高玉峰与谢芮芝拜在恩培(马三立的外祖父)门下,也是德字辈,与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平辈。

高谢二人表演的相声多为自编,《苏小妹三难新郎》《朱夫子》为其代表作。他们还灌制过唱盘《菜单子》《八扇屏》等。二人的《对春联》别具一格,结尾处上联:二猿断木山林中小猢狲也能对锯;下联: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样出蹄。用谐音互相嘲笑,引得观众发笑和回味。

30年代中期,高玉峰患病瘫痪,谢芮芝黯然伤神,也不想再找别人搭档,回到北京,改唱单弦牌子曲。不过,他的单弦仍有相声的内涵,艺术语言幽默而不庸俗,滑稽而不伤雅,常常有讽世之句,寓谐于庄,听来回味无穷。他的嗓音宽厚雄浑,唱腔、唱法、节奏、动作都自成一格,人称"谢派"。与同时期的荣(剑尘)派、常(澍田)派成鼎足之势。后来谢芮芝又回到天津,最终落在天津市曲艺团。

1943年苏文茂在天津拜常宝堃为师,艺名苏伯光,这个艺名就是谢芮芝给起的。常宝堃的师父张寿臣认为"伯"字不妥,又给他起艺名苏仲仁。不过后来两个名字都没用上,常宝堃为人开明,他让徒弟自己定,苏文茂觉得为了让在北京的母亲方便找他,就没有用艺名,用的仍是本名。"苏文茂"这个名字响了,于是他这一代演员就成了"文"字辈。

谢芮芝的儿子叫谢舒扬,是荣剑尘的口盟弟子,很早就跟荣剑尘学单弦,后来常年为父亲谢芮芝伴奏。现在留下的谢芮芝晚年唱单弦的录音,弹三弦的都是谢舒扬。

谢舒扬就是谢天顺的父亲。谢舒扬和马三立一辈,比侯宝林大一辈,谢天顺和马志明同辈。

谢天顺从小浸淫在曲艺的环境里,属于听多了无师自通那类,知道相声行里的事也多。少年时他进入天津市曲艺团学员班,因为天赋好,不怎么练基本功就比别人强,他又专攻捧哏,也确实省事。后来他拜在郭荣启名下。

当时天津市曲艺团有三位捧哏的老先生:赵佩如、朱相臣、白全福。谢天顺这一拨捧哏的相声演员,受这老三位的影响,表演上都有老先生们的痕迹。

客观讲,谢天顺的成名,得益于马志明。或者说,因为和马志明这个名字连在一起,谢天顺才得以成名。马志明说相声,第一个搭档是杨少华,后来改成了谢天顺。

马谢组合,演出了《文章会》《大保镖》《卖五器》《开粥厂》等马氏相声的代表作,这段时期,马志明自己创作了《纠纷》《夜来麻将声》《自食其果》等新相声,特别是《纠纷》,成为80年代的相声经典作品。

马氏相声结构紧凑、出招绵密,对捧哏的要求很高。谢天顺的捧哏见招拆招、不怯不抢,有些冷幽默,口风也俏,总有意想不到的发挥,有表情有动作,话不多但句句是地方,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谢天顺比马志明小一岁,二人都是世家出身,辈分相同,所以配合也比较默契。

1986年,马志明谢天顺参加了央视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部分省市电视相声邀请赛",表演的节目是《五味俱全》。这段相声是天津曲艺团编导组朱学颖出的点子,石世昌执笔,后来里边很多包袱儿又经过马志明按马氏相声的手法加工。从创作到排练,一共用了20天。本来复赛阶段效果很好,复赛后,一位老专家对马志明说:"你这个节目一等奖拿不了也得拿二等奖。"哪想到决赛后公布结果,马志明一二三等都没拿上,只得了优秀奖。

比赛结束回天津后不久,马志明与谢天顺裂穴。至于原因,马志明本人说过,曲艺团评职称,马志明被评为二级,谢天顺被评为三级,谢不满意,跟团里闹情绪,又想请马三立帮忙给说说情,但是马志明没管,所以二人出现矛盾。也有人说是二人艺术理念不合、性格人缘差异。

到了1988年,央视又举办第二届全国专业相声"大连星海杯"电视邀请赛,马志明二度参赛,此时他刚刚创作了《纠纷》。没捧哏的,马志明想找在天津制药二厂工作的业余相声爱好者黄族民搭伙,但曲艺团领导说业余演员不能参赛。最后马志明从曲艺团找了山东快书演员李凤翔临时客串捧哏。在大连,经过复赛、决赛,马志明的《纠纷》勉强得三等奖。

从比赛结果就可以看出,马谢裂穴,给双方都带来了损失。马志明不得不亲自培养黄族民做搭档,他自己也说过,黄的表演是他"一口一口喂出来的",可以这样说,黄族民表演得很到位,但他很难给马志明带来启发性的创造。马黄合作,很难再有高手互搏、彼此激发的境界。再加上马志明身体不太好,所以无论创作还是表演,很难再有超过当年水准的作品。

这种时候,特别能看出捧哏的重要性,姜昆失去了李文华、刘伟失去了冯巩、魏文亮失去了孟祥光、高英培失去了范振钰,甚至马三立失去了王凤山……都没能再达到当年的高度。

而损失更大的还是谢天顺。毕竟逗哏演员中强过马志明的几乎可以说没有,他先后给常宝丰、赵伟洲、刘俊杰、刘西雨(刘晰宇)捧哏,也都难再达到当年的名气,后来简直有点沦为龙套的意思。设想一下,如果马谢二人从未裂穴,一直搭档下来,二人能互相帮衬,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少马爷的成就会更大。

2007年,谢天顺从天津市曲艺团退休后,到北京加入了德云社,与郭德纲、高峰、何云伟、孔云龙、郑好、郭麒麟、张九龄等都有过短暂的合作。他和郭德纲搭档表演过《托妻献子》;和高峰搭档表演过《汾河湾》。高峰无论声音表情还是动作,都有几分少马爷的神采,谢天顺看到高峰,也一定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谢天顺无论在德云社还是在相声圈,都已经是辈分最高的演员,但他在德云社也没有更高的荣誉,甚至偶尔遭遇观众的嘘声。

谢天顺加盟德云社的同时,2007年3月17日,他带着儿子谢金进京"赶考",在德云社剧场,父子二人表演了《开粥厂》。这也是谢金平生第一次正式演出。第二天,谢金又在剧场表演了《卖布头》。两场演出后,郭德纲把谢金也留在了德云社。

谢金1982年生于天津,小时候马志明常来谢家和谢天顺排练,谢金在旁边耳濡目染,所以从小在学校就常说相声。大学毕业后,正赶上郭德纲红遍全国,谢金也想入行,跟父亲学了一些传统节目。

在德云社舞台上磨练了两年,谢金的表演日臻成熟,渐渐形成大方热烈的风格,擅长腿子活、贯口活。2009年,他在德云剧场举办了自己第一次的专场,与父亲谢天顺合说《黄鹤楼》,与于谦合说《绕口令》,郭德纲给他捧了一段《卖布头》。目前与谢金搭档的是翟国强。谢金会100多段相声,两人每天剧场演出,能做到三个月不"翻头"。

2009年,由同为德云社成员的老相声演员李文山代拉师弟,拜入已故相声名家王世臣门下。谢金身高1米92,在说相声的里面是最高的,同时他也是相声界最年轻的"文"字辈演员,比郭德纲还大一辈。

德云社比郭德纲大两辈的

相声名家李德钖(万人迷)非常喜欢这一对搭档,由李德钖代拉师弟,高玉峰与谢芮芝拜在恩培(马三立的外祖父)门下,也是德字辈,与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平辈。

德云社比郭德纲大两辈的

关于谢天顺,最新的一段新闻来自不久前郭德纲与曹云金互撕时写的一篇檄文,其中提到这样一段话:

"……有段时间,师弟们在后台连话都不敢跟他(曹云金)说,对面相遇都要停下脚步,恭恭敬敬鞠躬跟他打招呼,打招呼的表情不好,还要被拎到他面前重新来一遍。谁不捧他谁不把他当神供着,就得挨骂,就得被威胁。鹤字科第二次招生的时候,老师们在二楼开会,一言不和,小金举拳要打谢天顺先生。谢先生是相声宝字辈身份,与侯宝林先生同辈。比小金大三辈,他应该喊老祖。但他视辈份如粪土,敢与先人作斗争……"

谢天顺1946年生于天津,成名于80年代,而侯宝林先生在40年代就已经红遍京津,为什么谢天顺竟然能与侯宝林先生同辈?这要从谢天顺的出身说起。

谢天顺的祖父叫谢芮芝。谢芮芝(1881-1957)生在北京一户富裕人家,年轻时喜爱文学,擅长书法,先学京剧老旦,后入票房,与荣剑尘、常澍田一起学曲艺。1902年,21岁的谢芮芝拜老艺人王六顺为师,学唱小曲、八角鼓、联珠快书,也学评书。后来谢芮芝改说相声,为高玉峰捧哏。

这一对组合到了天津,在南市燕乐升平戏园首演,因台风儒雅,滑稽风趣,被媒体誉为"文明相声"。相声名家李德钖(万人迷)非常喜欢这一对搭档,由李德钖代拉师弟,高玉峰与谢芮芝拜在恩培(马三立的外祖父)门下,也是德字辈,与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平辈。

高谢二人表演的相声多为自编,《苏小妹三难新郎》《朱夫子》为其代表作。他们还灌制过唱盘《菜单子》《八扇屏》等。二人的《对春联》别具一格,结尾处上联:二猿断木山林中小猢狲也能对锯;下联: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样出蹄。用谐音互相嘲笑,引得观众发笑和回味。

30年代中期,高玉峰患病瘫痪,谢芮芝黯然伤神,也不想再找别人搭档,回到北京,改唱单弦牌子曲。不过,他的单弦仍有相声的内涵,艺术语言幽默而不庸俗,滑稽而不伤雅,常常有讽世之句,寓谐于庄,听来回味无穷。他的嗓音宽厚雄浑,唱腔、唱法、节奏、动作都自成一格,人称"谢派"。与同时期的荣(剑尘)派、常(澍田)派成鼎足之势。后来谢芮芝又回到天津,最终落在天津市曲艺团。

1943年苏文茂在天津拜常宝堃为师,艺名苏伯光,这个艺名就是谢芮芝给起的。常宝堃的师父张寿臣认为"伯"字不妥,又给他起艺名苏仲仁。不过后来两个名字都没用上,常宝堃为人开明,他让徒弟自己定,苏文茂觉得为了让在北京的母亲方便找他,就没有用艺名,用的仍是本名。"苏文茂"这个名字响了,于是他这一代演员就成了"文"字辈。

谢芮芝的儿子叫谢舒扬,是荣剑尘的口盟弟子,很早就跟荣剑尘学单弦,后来常年为父亲谢芮芝伴奏。现在留下的谢芮芝晚年唱单弦的录音,弹三弦的都是谢舒扬。

谢舒扬就是谢天顺的父亲。谢舒扬和马三立一辈,比侯宝林大一辈,谢天顺和马志明同辈。

谢天顺从小浸淫在曲艺的环境里,属于听多了无师自通那类,知道相声行里的事也多。少年时他进入天津市曲艺团学员班,因为天赋好,不怎么练基本功就比别人强,他又专攻捧哏,也确实省事。后来他拜在郭荣启名下。

当时天津市曲艺团有三位捧哏的老先生:赵佩如、朱相臣、白全福。谢天顺这一拨捧哏的相声演员,受这老三位的影响,表演上都有老先生们的痕迹。

客观讲,谢天顺的成名,得益于马志明。或者说,因为和马志明这个名字连在一起,谢天顺才得以成名。马志明说相声,第一个搭档是杨少华,后来改成了谢天顺。

马谢组合,演出了《文章会》《大保镖》《卖五器》《开粥厂》等马氏相声的代表作,这段时期,马志明自己创作了《纠纷》《夜来麻将声》《自食其果》等新相声,特别是《纠纷》,成为80年代的相声经典作品。

马氏相声结构紧凑、出招绵密,对捧哏的要求很高。谢天顺的捧哏见招拆招、不怯不抢,有些冷幽默,口风也俏,总有意想不到的发挥,有表情有动作,话不多但句句是地方,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谢天顺比马志明小一岁,二人都是世家出身,辈分相同,所以配合也比较默契。

1986年,马志明谢天顺参加了央视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部分省市电视相声邀请赛",表演的节目是《五味俱全》。这段相声是天津曲艺团编导组朱学颖出的点子,石世昌执笔,后来里边很多包袱儿又经过马志明按马氏相声的手法加工。从创作到排练,一共用了20天。本来复赛阶段效果很好,复赛后,一位老专家对马志明说:"你这个节目一等奖拿不了也得拿二等奖。"哪想到决赛后公布结果,马志明一二三等都没拿上,只得了优秀奖。

比赛结束回天津后不久,马志明与谢天顺裂穴。至于原因,马志明本人说过,曲艺团评职称,马志明被评为二级,谢天顺被评为三级,谢不满意,跟团里闹情绪,又想请马三立帮忙给说说情,但是马志明没管,所以二人出现矛盾。也有人说是二人艺术理念不合、性格人缘差异。

到了1988年,央视又举办第二届全国专业相声"大连星海杯"电视邀请赛,马志明二度参赛,此时他刚刚创作了《纠纷》。没捧哏的,马志明想找在天津制药二厂工作的业余相声爱好者黄族民搭伙,但曲艺团领导说业余演员不能参赛。最后马志明从曲艺团找了山东快书演员李凤翔临时客串捧哏。在大连,经过复赛、决赛,马志明的《纠纷》勉强得三等奖。

从比赛结果就可以看出,马谢裂穴,给双方都带来了损失。马志明不得不亲自培养黄族民做搭档,他自己也说过,黄的表演是他"一口一口喂出来的",可以这样说,黄族民表演得很到位,但他很难给马志明带来启发性的创造。马黄合作,很难再有高手互搏、彼此激发的境界。再加上马志明身体不太好,所以无论创作还是表演,很难再有超过当年水准的作品。

这种时候,特别能看出捧哏的重要性,姜昆失去了李文华、刘伟失去了冯巩、魏文亮失去了孟祥光、高英培失去了范振钰,甚至马三立失去了王凤山……都没能再达到当年的高度。

而损失更大的还是谢天顺。毕竟逗哏演员中强过马志明的几乎可以说没有,他先后给常宝丰、赵伟洲、刘俊杰、刘西雨(刘晰宇)捧哏,也都难再达到当年的名气,后来简直有点沦为龙套的意思。设想一下,如果马谢二人从未裂穴,一直搭档下来,二人能互相帮衬,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少马爷的成就会更大。

2007年,谢天顺从天津市曲艺团退休后,到北京加入了德云社,与郭德纲、高峰、何云伟、孔云龙、郑好、郭麒麟、张九龄等都有过短暂的合作。他和郭德纲搭档表演过《托妻献子》;和高峰搭档表演过《汾河湾》。高峰无论声音表情还是动作,都有几分少马爷的神采,谢天顺看到高峰,也一定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谢天顺无论在德云社还是在相声圈,都已经是辈分最高的演员,但他在德云社也没有更高的荣誉,甚至偶尔遭遇观众的嘘声。

谢天顺加盟德云社的同时,2007年3月17日,他带着儿子谢金进京"赶考",在德云社剧场,父子二人表演了《开粥厂》。这也是谢金平生第一次正式演出。第二天,谢金又在剧场表演了《卖布头》。两场演出后,郭德纲把谢金也留在了德云社。

谢金1982年生于天津,小时候马志明常来谢家和谢天顺排练,谢金在旁边耳濡目染,所以从小在学校就常说相声。大学毕业后,正赶上郭德纲红遍全国,谢金也想入行,跟父亲学了一些传统节目。

在德云社舞台上磨练了两年,谢金的表演日臻成熟,渐渐形成大方热烈的风格,擅长腿子活、贯口活。2009年,他在德云剧场举办了自己第一次的专场,与父亲谢天顺合说《黄鹤楼》,与于谦合说《绕口令》,郭德纲给他捧了一段《卖布头》。目前与谢金搭档的是翟国强。谢金会100多段相声,两人每天剧场演出,能做到三个月不"翻头"。

2009年,由同为德云社成员的老相声演员李文山代拉师弟,拜入已故相声名家王世臣门下。谢金身高1米92,在说相声的里面是最高的,同时他也是相声界最年轻的"文"字辈演员,比郭德纲还大一辈。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