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作为瓯剧艺术唯一的国家剧团,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带着三台大戏来到上海演出,意外地赢得了火爆的上座率,精致唯美的舞台呈现,也让很多观众对这个相对陌生的剧种产生了兴趣。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温州,这个地名就始终和经济、商业、生意联系在一起。但历史上,温州一直都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戏故里"。原名"温州乱弹"的瓯剧,起源于明代后叶,为南戏一脉。400多年来,始终在温州乃至浙南闽北一带有极为深厚的观众基础。
然而,在经济极速发展的温州,古老的瓯剧艺术,如今是怎样的局面?以往常年在农村地区演出的瓯剧,又该如何走进都市的剧场,吸引年轻的城市观众?
7月中旬,作为瓯剧艺术唯一的国家剧团,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带着三台大戏来到上海演出,意外地赢得了火爆的上座率,精致唯美的舞台呈现,也让很多观众对这个相对陌生的剧种产生了兴趣。
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温州有全国最好的戏曲市场,但基本都在农村。瓯剧也因常年在这样的地方演出,比较草根化。这些年,她们一直在致力于使瓯剧更为精致化、都市化,并且不断用各种方式吸引年轻观众。今年9月,瓯剧还将在温州大学开设通识课,并设有专门的学分。
虽然瓯剧有了越来越多的新观众,也焕发出年轻化的气息,但剧种的方向,还一直在摸索中。
十年前的瓯剧,天天都在农村打铺盖演出
蔡晓秋是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也是剧团的当家闺门旦,她和自己的老搭档、小生演员方汝将,这些年几乎成为了瓯剧的代言人。这一次,蔡晓秋带着自己的从艺20周年个人专场、以及两部新生代演员主演的青春大戏《白蛇传》、《狮吼记》来到上海,三场演出观众之热情火爆,让不少人很是意外。
此前几年,瓯剧陆续来过上海,但这一次两代人三台大戏,却是瓯剧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身为主演和院长,台前幕后都是主角的蔡晓秋,在很多场合,向大家介绍起瓯剧艺术的过去和现在。
无论台上台下,蔡晓秋都是温婉古典的气质美人。很难想象,在1997年毕业进入剧团之后的最初十年,她和她的同学们,几乎常年都是在农村打铺盖睡水泥地,完成演出的。
"我们温州地区一直都有唱社戏的习惯,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都会请人来唱戏。所以我们那里现在依然有200多个民间剧团,一年可以演到上万场。所以,我这一直都说,温州有全中国最好的戏曲市场。"蔡晓秋说。
最初十年下农村演出,至今回忆起来还是颇多艰幸。那时候的农村,没有高速,没有好的车子,更没有像样的酒店。蔡晓秋和她的"瓯二班"同学们,常年餐风露宿,在农村的戏台空地演出。十年里,原来同班的38个同学,最后只剩下了十来个。
就在那十年间,蔡晓秋的父亲在生意上越做越成功,渐渐成为了当地纺织业的领军人物,企业的业务已经涉及世界上40多个国家。一直不支持女儿唱戏的父亲,希望女儿能回来帮着管理和继承家里的事业。但蔡晓秋却舍不得瓯剧,在母亲的支持下,她最终还是留在了这个她喜欢的舞台。
"这么多年,我父亲从来没有看过我的演出。一直到去年,我第一次在温州举办了《那年那秋--从艺20周年》的个人专场,他才第一次走进剧场,看了我的戏。现在他可能终于明白了我的想法。再也不提别唱戏这事了。"
用精致化占领城市剧场,观众席60、70%都是年轻人
和很多戏曲剧种一样,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古老瓯剧,在最近几年,有了新的生机。
逐渐成长为剧种中坚力量的蔡晓秋和方汝将,早在十年前就不再不满足于一年里10个月都在农村市场的状况。"农村演出的观众对你并没有太大艺术上的要求,演出环境其实也是相当糟糕的,我觉得这样天天演,真的没有进步,也没有营养。"
蔡晓秋坦言,"我们的老师们过去都是凭一副好嗓子在农村的戏台唱戏的,他们也从来没有登上过大城市的舞台,没有思考过城市的观众需要什么。虽然我们瓯剧有400年历史有六大声腔,是古老的多声腔剧种,但是剧种特色并没有那么明显,而且非常草根。"
蔡晓秋和方汝将都开始琢磨着要改变瓯剧常年在农村的"草根"面貌。他们"偷师"昆曲,两人分别拜了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和汪世瑜为师,至今已经学了七八年。
他们开始选择让剧种精致化,创作新戏、整理传统剧目。《高机与吴三春》、《西园记》、《橘子红了》等作品,以精致典雅的舞台呈现,重新"包装"了这个古老的剧种。瓯剧开始渐渐占领温州的城市剧场,最近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关注起这个剧种。
2014年,蔡晓秋成为了瓯剧艺术研究院的院长,第二年又兼了剧院下属的东南剧场总经理。她和自己的伙伴们开始频繁地走进校园,不仅去演出,也去讲座,积累了大批粉丝。现在,每逢瓯剧在温州市区演出,观众席间60、70%都是年轻人。
就在那一年,瓯剧的新生代"瓯三班"也毕业进团,这门曾经青黄不接的古老艺术,终于有了一大批新生力量。而这一次,《白蛇传》、《狮吼记》就是由这群瓯剧年轻演员主演。
今年4月,瓯剧艺术研究院还和温州大学合作成立了"瓯剧艺术研究推广中心",共同开设瓯剧艺术类通识课程、成立瓯剧相关社团、定期开展瓯剧进校园活动等。蔡晓谈到自己"小算盘"时说: "对剧团来说,理论一直是短板,大学里有很多古汉语和文化方面的专家和学生,让他们来看戏,一是积累观众,二也是互相提供理论研究上的帮助。"
"其实,最初十年,我从来都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是唱瓯剧的,和别人介绍自己,都说是搞文化的。"蔡晓秋笑说,但现在,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了变化,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人认同并且支持她从事着瓯剧这个事业,这其中,也包括她的父亲。
虽然环境越来越好,但蔡晓秋也依然对瓯剧的未来之路存有困惑。在走向精致化和都市化的同时,原本"草根"的瓯剧该如何更好地保留剧种特色?这些地域并且草根的传统是否能否吸引当下的观众?始终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