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父山镇,以境内有冶父山而得名。冶父山,其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北齐•魏收撰):“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冶)父山,越人冶铸之所。”
载入中...

冶父山,其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北齐•魏收撰):“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冶)父山,越人冶铸之所。”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载:“欧冶子,春秋越人,善铸利剑,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又与干将共为楚王制龙泉、泰阿、工布三剑”。隋朝名冶甫山,唐朝定名冶山,宋初更名铁冶山,“泐名于碑,昔存今废。”南宋宝佑《濡须志》云:“旧冶铸与此。其山比众山独尊,故号‘父’。”
明《一统志》载:“其山自麓至巅,凡五里,有三百六十四子山,罗列居下。比众山独尊,巍峨壮丽,犹父立子群中。” “此山旧为冶铸之所。登山大小诸峰皆居其下,为众山之尊,故曰‘父’。”自始,冶父山定名至今。
冶父山,位于系大别山余脉。主峰海拔376米,总面积36平方公里。群峰耸拔,盘旋而上。其最高峰“兜率参天”,峰高入云,故名兜率峰。峰巅有一磐石,尚隐约可辨“兜率”二字。春秋时期,越人欧冶子曾铸剑如此,后人亦称此峰为欧峰。登上峰巅:远眺长江、巢湖,湖光山色,烟云浩淼。每当雨雪初霁,澄清如匹练,光映帘栋,远黛浮青,水天一色,日影流辉,呈现一派波光岚影,蔚成“冶父晴岚”(此乃古庐江“八景” 之一)。于山下仰首眺望,山峰突兀,秀如削成,悬岩怪石,甚为壮观。山腰白云环绕,尤为仙境;拾阶而上,穿行于绿树翠竹之中,路旁脚下溪水叮咚,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兜率峰北麓,有一弘清泉,传说当年欧冶子铸剑,用此泉淬火,后人称其为铸剑池。铸剑池水光玉莹,清冷逼人,凛凛如剑气浮空。池内有石屃驮碑,四周以石围栏。池南岸一铸剑亭,此乃明万历年间所建。铸剑池是冶父山最早文字记载的石迹,清康熙《庐江县志》载有明礼部仪制司主事、万历年间庐江知县赵国奇所撰铸剑池碑记:“……余载潜川,游冶父观铸剑池,忆昔楚王使风胡子之吴,聘欧冶凿茨山之穴,取五金之英,炉垂成剑。楚执太阿,以麾晋郑,三军披靡……宝气在天,神物在泉,能不表而志之云?”

铸剑池北有两巨石相合,如双掌合一,十指向空,称“合掌石”,又称“试剑石”,相传欧冶子当年铸成宝剑,为试剑锋,对此石用力一劈,剑过石开。试剑石旁有“莲花石”,形似盛开的莲花,山风吹过,似有阵阵清香。神工鬼斧,令人叹止。
自峰向东有一岭,其岭逶迤数里,或杖发或足踏,皆应声如鼓,故名响鼓岭。响鼓岭大来峰横空悬出一石,似如天外飞来,形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此处多为云雾遮绕,常有雄鹰出没,乃为“飞鹰石。”山间还有条羊肠小道,原名走马岭,又称诸葛岭。传说乃东汉末,诸葛亮赴东吴会周瑜,途经此地,牵马步行,一路欣赏山林美景而得名… …
更有诸多遗迹遗存,诸如白佛岩、白像石、袈裟柜、青狮石、龙解石、老人石等,于峰巅谷底,参差错落,各尽其妙,形成冶父山的特色景观,令人流连往返。古人有 “登峰身染云霞气”之诗句,足见此峰之胜。
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冶父山不仅风光秀丽,更因佛教而闻名于世。

《冶父山志》载:唐大中三年(849),庐江东乡黄屯小镇一利姓人家喜得贵子,岂知孩子生下来便双目失明。父母看到生下一个瞎子,喜极悲来,于是就把他丢弃到黄屯附近的光明山一石窟里。因石窟不远处有一古庙,常有僧尼出入,弃童生死听天有命。说也奇巧,石窟中住有一只雌虎,见被弃盲童,便以虎乳哺育,并以虎爪刨地,刨得一弘清泉,以舌蘸泉水为盲童洗目。转眼三个春夏秋冬,孩童渐渐长大,双目也渐渐明亮起来。虎童聪明伶俐,性颖悟,闻诵经辄解。云游僧尼见喜,授以经文。山下众生得知便尊称虎师。

唐乾符四年(877),虎师慕冶父山“造化钟神秀”之盛名,便携虎由黄屯光明山顶移禅冶父山兜率峰,既长遂结茅庵于山巅,与虎同隐,终日诵经念佛, 修身养性。唐光化元年(898),虎师声闻朝廷,唐昭宗李晔封号“孝慈伏虎禅师”,表其庵曰:“云中茅斋禅院”,赐金衤阑袈裟,以彰厥德。并敕建伏虎寺、无量殿(此殿砖石结构,依岩偎险,穹顶券空,未用寸木,故亦称“无梁殿” )于兜率峰巅。过数年,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移镇广陵(扬州),舍城中紫芝坊宅第为光化寺(即今庐城金刚寺),恭请孝慈伏虎禅师前往主持。经年,禅师厌城中烦嚣,辞归冶父山。建冶父寺于南麓,开毗尼法坛,受戒弟子八百余众,号千僧。自此,山巅南麓,梵宇巍列,禅房幽深,香火兴盛,声名显赫。为江北十方丛林,得“小九华”之盛名。
宋开宝元年(968),原建于南麓冶父寺毁于兵燹,迁于山之东麓。宋太祖赵匡胤敕建大雄宝殿于冶父寺,并钦赐匾额曰“实际禅寺”,从此冶父寺易名为实际禅寺。元、明年间,县衙开设僧会司,统摄县内寺庙僧侣,又先后于伏虎寺西建望江楼、岳庙、北辰庙、龙王庙等17座。清朝,为冶父山佛教鼎盛时期。建毗卢殿,邑北乡章同山居士,于乾隆六十年捐五十金重装毗卢佛像。至光绪年间,冶父山僧尼俞千人,实际禅寺曾列为江北剃度受戒丛林寺院之一。
岁月沧桑,山色依旧。千余年来,冶父山历经兵燹,殿庙寺宇几经重修又几经兴废。尤其是十年浩劫,血雨腥风,古迹名山,横遭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从1981年开始,冶父山的寺庙迎来了恢复建设的高潮时期。1984年、1985年,冶父山伏虎寺、无量殿、实际禅寺先后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五十二座佛教寺院之一,列为省级重点寺观。
1995年,恢复重建实际禅寺大雄宝殿。宝殿内供奉一尊释迦牟尼玉佛坐像,高1.6米,佛像请自于缅甸;宝殿外,有一露天阿弥陀佛铜像,高7.8米,乃皖中地区最大的一尊露天佛像。
尤为值得一书的是,1995年、2001年、2006年,冶父山相继出现妙山、果安、永森三位大师的“全身舍利”(即僧人圆寂后肉身不腐),此乃除九华山外,近、当代佛界罕见之奇迹。经安徽省统战部和佛教协会批准,三尊大师的肉身已先后装金并各建月身宝殿。如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香客、居士,慕名而来瞻仰朝拜者络绎不绝,其香火旺盛,再现当年“江北十方丛林”之盛况。
冶父山的佛教文化再度兴盛之时,冶父山的生态园林建设也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地方政府依其地域特性,扩建苗圃林场,开发生态园林建设,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冶父山镇的建材工业和旅游业也快速兴起。境域内蕴含丰富的石灰石、石英石、钾长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围绕冶父山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着力打造镇东翼工业长廊和西翼轻工经济长廊,全力开创“冶父昂首,两翼齐飞”的经济发展格局。2006年,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定为AAA级风景旅游区。2010年,于冶父山东栖凤岭下新辟栖凤谷旅游景区,占地面积192公顷,景区由休闲运动区、佛教文化区、山地观光区、古村落游览区等组成,拥有九园九景等生态景观,以低碳养生、休闲度假为主要发展理念,使游客至此,便融入到这片返璞归真的人间仙镜。
[责任编辑:孙宗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