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仁怀的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茅台酒,茅台白酒的品牌开始出现,至乾隆年间,云贵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请开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盐入黔,促使茅台酿酒业更加兴旺,到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镇上专门酿制回沙酱香茅台酒的...
【人物名片】季克良:
中国酿酒大师
贵州白酒形象代言人
上一回我们说到,唐时,仁怀一带已成酒乡,酿酒之风遍及民间。宋时,茅台村酿制的优质大曲酒风曲法酒盛行于市。到清朝,茅台村酒业兴旺,茅台烧、茅台春等酒声名鹊起,时称酒冠黔人国。
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仁怀的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茅台酒,茅台白酒的品牌开始出现,至乾隆年间,云贵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请开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盐入黔,促使茅台酿酒业更加兴旺,到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镇上专门酿制回沙酱香茅台酒的烧房已有20余家,其时最有名的当数偈盛酒号(原偈盛烧房)和大和烧房。但因大和烧房在咸丰年间毁于火灾,茅台镇酿酒业形成了以偈盛酒号一支独大的局面。
1840年,茅台地区白酒的产量已达170余吨,创下中国酿酒史上首屈一指的生产规模,"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成为那一时期茅台繁忙景象的历史写照。清同治以后逐渐发展,规模比较大的作坊有三家:成义烧坊、荣和烧坊、恒兴烧坊。成义烧坊的前身为1862年开设的成裕烧坊,创始人华联辉,其酒俗称华茅;荣和烧坊前身为荣太和烧坊,由石荣霄、孙全太、王天和盐号老板王立夫三人于1879年创立,各取一字号合为荣太和,后因孙全太退股改名荣和,石荣霄归宗还姓王,其后人掌控了酒坊,其酒俗称王茅;恒兴烧坊前身为衡昌烧坊,由贵阳人周秉衡于1929年开办,后卖给民族资本家赖永初,其酒俗称赖茅。(这里所提到的所有烧坊及茅台,皆是贵州仁怀酱香酒的前身。)
1910年,茅台酒在江宁府(今南京市)举行的南洋劝业会获奖,成义茅台获特等奖,荣和茅台获甲等奖,衡昌茅台获甲等奖。自此以后,茅台老酒,更加名噪天下。1914年5月,袁世凯政府决定派团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根据相关资料,当年贵州省仁怀县(属遵义地区)呈送茅台酒参赛时呈送了荣和、成裕两个酒坊的白酒。据说这两家的酒到了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后,农林部官员发现一个商标是茅台村荣和烧房制造,另一个商标是茅台村成裕烧房制造,仅一字之差,老外更难理解。于是,农林部官员擅自决定将两家烧房制造的商标撕下,统一换上贵州公署造酒公司商标送展。之后的麻烦显而易见,次年巴拿马奖牌从北京送抵仁怀时,到底该把奖牌给谁呢?两家酒坊起了争议,后来官司一直打到省府,贵州省公署下函:"(奖牌奖状)由该知事发交县商会事务所领收陈列……嗣后该两户售货仿单商标均可模印奖品以曾荣誉,不必专收执为贵也。"(《贵州省公署致仁怀县公函》1917年6月20日),由此,两家作坊成为巴拿马奖牌共同得主。
直到1951-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通过购买、征收把荣和、成义、恒兴三家烧坊合并,成立现在的国营茅台酒厂。茅台酒遂由一模糊的原产地标志,变成现在的产品注册商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飞天茅台。
(文字整理/ 何涛 本报记者 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