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 1670年前他给遂宁定名_北京时间

桓温 1670年前他给遂宁定名

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第二天,桓温一行在涪江码头登船起航,遂宁众父老依依不舍前来送行。

桓温 1670年前他给遂宁定名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创新。遂宁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农业等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艺精英,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铸造了遂宁历史上的辉煌。

挖掘历史名人资源,不仅可以增强城市内涵和城市自信,古人的智慧、精神,或将激励遂宁人在"加快发展,弯道超车"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的传奇。

从今日起,我们将挖掘报道遂宁历史名人的故事。相传遂宁之名源于晋代大将桓温,因此,我们首期推出他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陈子昂、邹和尚等名人故事,敬请关注!

桓温

1670年前他给遂宁定名

在遂宁市商务区南入口,矗立着一个策马挥鞭的威武将军的雕像,他的名字叫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代枭雄。那么,桓温的雕像为何作为遂宁标志性雕像矗立在城市中心?他于遂宁而言,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又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桓温其人:

雄武风度 不甘人下

桓温,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人,他的父亲桓彝曾做过宣城太守。

据说他刚出生没多久时,太原温峤(东晋官吏,晋明帝时官至中书令)前来拜访桓彝。见到这个孩子时,称赞说,"此儿骨骼不凡,请再让他哭一下。"等到听了他的哭声,惊奇地说:"真是英才降世!"

于是桓彝为这个孩子取名"桓温",用来纪念温峤对他的赏识。

成年后,桓温更是相貌魁伟,豪爽有风采。据《晋书·桓温传》记载: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豪爽有风概"是说他性情豪迈,风度翩翩;"姿貌甚伟"是形容他外形雄壮,容貌魁伟;"面有七星"估计是因为他脸上痣比较多。

桓温年少时与沛国人刘惔相友善。《晋书·桓温传》中记载:刘惔称赞他"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这是说他仪表不俗,颇与孙权、司马懿相似。

别人夸得多了,桓温的心气自然就高了。渐渐地,他把自己的风采气度同司马懿、刘琨画上等号。后来,有人偶然间将他比为王敦,他便心中愤愤不平。

为父报仇 手刃仇人

公元327年,桓温之父桓彝在东晋"苏峻之乱"中遭奸细出卖,壮烈殉国。桓彝死时,桓温才十五岁。

桓温得知父亲死讯后,哭得昏天黑地,泪中带血。数日后,他含着泪指天发誓,一定要为父报仇,惩办杀害父亲的恶人。

桓温自知武艺不精,难以复仇,便决定先苦练武功,再寻找机会。他白天拼命练武,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无一不练,晚上就枕着兵器睡觉,天一微微亮就起身继续练习,如此这般过了三年。正当桓温认为时机已成,准备行动时,忽然传来害死父亲凶手之一的江播病死的消息。桓温诈称前来吊丧,进入了江家灵堂,杀死了江播的三个儿子。

国之驸马 不甘满足

为复仇而杀人,在东晋时代,不但没有法律责任,反而广受称赞,何况桓温杀的还是逆贼之后。桓温此举更是受到士族、世人的嘉奖。一夜之间,桓温成了全国的名人。

晋成帝听说此事之后,便亲自接见了他,不仅允许他承袭其父的万宁男爵位,封为琅琊太守,还把姐姐南康长公主许配给他。

桓温幸运地成为驸马之后,很多人都劝皇帝不要像对待一般的驸马那样对待桓温,因为桓温"少有雄略",可以担当重任,为朝廷立大功勋。晋成帝也非常器重桓温,先后将他升迁为徐州、荆州等地刺史,还让他当上了安西将军。

列入皇族,身居高位,但桓温却不觉满足。在他看来,不求上进的贵族毫无价值。大丈夫就应该建勋立业,功载史册,传颂千古,获得无上的荣誉。

名人简介:

桓温

(312年-373年)

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桓温入蜀:

孤注一掷 千里远征

成汉与东晋接壤,拥有巴蜀地区,战略地位和自然资源丰富。当时,成汉皇帝李势荒淫无道,致使国内动荡不安。

少有大志的桓温决定征伐蜀地。346年11月,桓温向建康发出讨伐蜀国的奏章,甚至没有等到回复,就义无反顾,带着1万精锐部队踏上了漫长又凶险的西征之路。

朝廷本想阻止桓温,他们认为蜀地艰阻险远,而桓温人马少,且孤军深入,不宜强攻。可朝廷接到上表时,桓温早已走远,说什么也没用了。

在一片"唱衰"声中,刘惔却摇摇羽扇说:"桓温此次一定会成功。"在他看来,桓温是个赌徒,赌博的手段很精,只有拿准了才出手。

直扑成都 顺利平蜀

当桓温率军沿着长江逆流西上,进入蜀地时,李势还在宫内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整个国家如一盘散沙。李势听到晋军入蜀的消息,大惊失色,急忙命令组织人马抵抗。但高级将领间意见不统一,这边完整的作战方案还没有拿出来,那边晋军已畅通无阻,到达了成都南边的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北),离成都只有上百里。桓温留下少数人马驻守彭模,主力部队直扑成都。沿途的蜀军全无斗志,节节败退。最终,李势在邓嵩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投降。

桓温留驻成都一个月,在当地举任贤能,又以成汉旧臣王誓、常璩等人作为自己的参军,成功安抚当地百姓。几个月后,隗文、邓定等人叛乱,桓温又领兵征讨,将叛军击破,然后领兵还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348年(永和四年),桓温以平蜀之功升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感叹"遂之安宁" 为遂宁命名

据《遂宁市志》记载: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后,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境析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之名自此始。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大军休整之后,桓温留下一队军马镇守成都,大队军马则押解着李势等人乘船返回建康(今南京)。

相传有一天,桓温的队伍来到涪江中游的一个县城,当他听说这里是张飞率军强渡涪江击败刘璋的地方,立刻赶到渡口,凭吊自己心中的英雄。回到县城后,桓温站在犀牛沉江的码头举目远眺,见远方的灵泉山、卧龙山都静静的坐落在波光粼粼的涪江两岸,远望山峦叠嶂,近观江面似锦,好一派和平安宁的人间美景。桓温正陶醉其间,忽闻一阵歌谣。一问,方知这是蜀中幺妹出嫁时唱的歌,称为坐歌堂。桓温好奇的走进观看,顿时感慨万千,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太平的思绪油然而生,遂告诉众人:"我此番前来平息战乱,就是为了达到安宁。此地甚是祥和,就叫'遂宁'吧。"

城中百姓听说大名鼎鼎的桓温将军为这里新置遂宁郡,非常高兴,纷纷围住桓温,都想看看这位推翻成汉暴政的大将军。桓温和蔼可亲的告诉大家说:"这里真是人间仙境,你们居住于此,真是好福气!"

第二天,桓温一行在涪江码头登船起航,遂宁众父老依依不舍前来送行。桓温站在船头,眺望涪江两岸,回望这片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现在终得安居乐业,心中很是不舍。

从此,川中丘陵中的这片红土地,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遂宁"。迄今,已有1670年。

桓温与遂:据《遂宁市志》记载: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后,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境析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之名自此始。

桓温形貌:据《晋书·桓温传》记载: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

桓温 1670年前他给遂宁定名

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第二天,桓温一行在涪江码头登船起航,遂宁众父老依依不舍前来送行。

桓温 1670年前他给遂宁定名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创新。遂宁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农业等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艺精英,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铸造了遂宁历史上的辉煌。

挖掘历史名人资源,不仅可以增强城市内涵和城市自信,古人的智慧、精神,或将激励遂宁人在"加快发展,弯道超车"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新的传奇。

从今日起,我们将挖掘报道遂宁历史名人的故事。相传遂宁之名源于晋代大将桓温,因此,我们首期推出他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陈子昂、邹和尚等名人故事,敬请关注!

桓温

1670年前他给遂宁定名

在遂宁市商务区南入口,矗立着一个策马挥鞭的威武将军的雕像,他的名字叫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代枭雄。那么,桓温的雕像为何作为遂宁标志性雕像矗立在城市中心?他于遂宁而言,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又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桓温其人:

雄武风度 不甘人下

桓温,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人,他的父亲桓彝曾做过宣城太守。

据说他刚出生没多久时,太原温峤(东晋官吏,晋明帝时官至中书令)前来拜访桓彝。见到这个孩子时,称赞说,"此儿骨骼不凡,请再让他哭一下。"等到听了他的哭声,惊奇地说:"真是英才降世!"

于是桓彝为这个孩子取名"桓温",用来纪念温峤对他的赏识。

成年后,桓温更是相貌魁伟,豪爽有风采。据《晋书·桓温传》记载: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豪爽有风概"是说他性情豪迈,风度翩翩;"姿貌甚伟"是形容他外形雄壮,容貌魁伟;"面有七星"估计是因为他脸上痣比较多。

桓温年少时与沛国人刘惔相友善。《晋书·桓温传》中记载:刘惔称赞他"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这是说他仪表不俗,颇与孙权、司马懿相似。

别人夸得多了,桓温的心气自然就高了。渐渐地,他把自己的风采气度同司马懿、刘琨画上等号。后来,有人偶然间将他比为王敦,他便心中愤愤不平。

为父报仇 手刃仇人

公元327年,桓温之父桓彝在东晋"苏峻之乱"中遭奸细出卖,壮烈殉国。桓彝死时,桓温才十五岁。

桓温得知父亲死讯后,哭得昏天黑地,泪中带血。数日后,他含着泪指天发誓,一定要为父报仇,惩办杀害父亲的恶人。

桓温自知武艺不精,难以复仇,便决定先苦练武功,再寻找机会。他白天拼命练武,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无一不练,晚上就枕着兵器睡觉,天一微微亮就起身继续练习,如此这般过了三年。正当桓温认为时机已成,准备行动时,忽然传来害死父亲凶手之一的江播病死的消息。桓温诈称前来吊丧,进入了江家灵堂,杀死了江播的三个儿子。

国之驸马 不甘满足

为复仇而杀人,在东晋时代,不但没有法律责任,反而广受称赞,何况桓温杀的还是逆贼之后。桓温此举更是受到士族、世人的嘉奖。一夜之间,桓温成了全国的名人。

晋成帝听说此事之后,便亲自接见了他,不仅允许他承袭其父的万宁男爵位,封为琅琊太守,还把姐姐南康长公主许配给他。

桓温幸运地成为驸马之后,很多人都劝皇帝不要像对待一般的驸马那样对待桓温,因为桓温"少有雄略",可以担当重任,为朝廷立大功勋。晋成帝也非常器重桓温,先后将他升迁为徐州、荆州等地刺史,还让他当上了安西将军。

列入皇族,身居高位,但桓温却不觉满足。在他看来,不求上进的贵族毫无价值。大丈夫就应该建勋立业,功载史册,传颂千古,获得无上的荣誉。

名人简介:

桓温

(312年-373年)

桓温,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桓温入蜀:

孤注一掷 千里远征

成汉与东晋接壤,拥有巴蜀地区,战略地位和自然资源丰富。当时,成汉皇帝李势荒淫无道,致使国内动荡不安。

少有大志的桓温决定征伐蜀地。346年11月,桓温向建康发出讨伐蜀国的奏章,甚至没有等到回复,就义无反顾,带着1万精锐部队踏上了漫长又凶险的西征之路。

朝廷本想阻止桓温,他们认为蜀地艰阻险远,而桓温人马少,且孤军深入,不宜强攻。可朝廷接到上表时,桓温早已走远,说什么也没用了。

在一片"唱衰"声中,刘惔却摇摇羽扇说:"桓温此次一定会成功。"在他看来,桓温是个赌徒,赌博的手段很精,只有拿准了才出手。

直扑成都 顺利平蜀

当桓温率军沿着长江逆流西上,进入蜀地时,李势还在宫内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整个国家如一盘散沙。李势听到晋军入蜀的消息,大惊失色,急忙命令组织人马抵抗。但高级将领间意见不统一,这边完整的作战方案还没有拿出来,那边晋军已畅通无阻,到达了成都南边的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北),离成都只有上百里。桓温留下少数人马驻守彭模,主力部队直扑成都。沿途的蜀军全无斗志,节节败退。最终,李势在邓嵩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投降。

桓温留驻成都一个月,在当地举任贤能,又以成汉旧臣王誓、常璩等人作为自己的参军,成功安抚当地百姓。几个月后,隗文、邓定等人叛乱,桓温又领兵征讨,将叛军击破,然后领兵还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348年(永和四年),桓温以平蜀之功升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

感叹"遂之安宁" 为遂宁命名

据《遂宁市志》记载: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后,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境析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之名自此始。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大军休整之后,桓温留下一队军马镇守成都,大队军马则押解着李势等人乘船返回建康(今南京)。

相传有一天,桓温的队伍来到涪江中游的一个县城,当他听说这里是张飞率军强渡涪江击败刘璋的地方,立刻赶到渡口,凭吊自己心中的英雄。回到县城后,桓温站在犀牛沉江的码头举目远眺,见远方的灵泉山、卧龙山都静静的坐落在波光粼粼的涪江两岸,远望山峦叠嶂,近观江面似锦,好一派和平安宁的人间美景。桓温正陶醉其间,忽闻一阵歌谣。一问,方知这是蜀中幺妹出嫁时唱的歌,称为坐歌堂。桓温好奇的走进观看,顿时感慨万千,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太平的思绪油然而生,遂告诉众人:"我此番前来平息战乱,就是为了达到安宁。此地甚是祥和,就叫'遂宁'吧。"

城中百姓听说大名鼎鼎的桓温将军为这里新置遂宁郡,非常高兴,纷纷围住桓温,都想看看这位推翻成汉暴政的大将军。桓温和蔼可亲的告诉大家说:"这里真是人间仙境,你们居住于此,真是好福气!"

第二天,桓温一行在涪江码头登船起航,遂宁众父老依依不舍前来送行。桓温站在船头,眺望涪江两岸,回望这片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现在终得安居乐业,心中很是不舍。

从此,川中丘陵中的这片红土地,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遂宁"。迄今,已有1670年。

桓温与遂:据《遂宁市志》记载: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平蜀后,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境析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之名自此始。

桓温形貌:据《晋书·桓温传》记载: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