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小孔的时候会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自瘘口溢出;●小孔处时不时痒痒的,令你很想挠一挠、挤一挤(这动作很危险,痒、臭明显时,常提示有感染,要到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用药)...
【导读】 "拜托,能不能有点文化,这不是耳洞,是耳仓!"
为何有些人耳朵上方会有个小孔,他们是人群中的异类吗?小孔后面究竟是"死胡同"的还是"别有洞天"?有小孔为何会带来"劳什子 "般的困扰?
有一天,身体哥想撩一个妹子,正好看到她耳朵上有个神奇的耳洞,就和她搭讪。"哎,你这耳洞挺时髦的,别人都打在耳垂上,你这个耳洞位置挺特殊的,在耳孔上。"
还没撩完,身体哥立马收获了一个白眼。"拜托,能不能有点文化,这不是耳洞,是耳仓!"
尴尬的身体哥只好悻悻地退了下去。回家后立马补课,这"耳仓"究竟是个什么鬼?!
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周围有些人耳朵上方会自带一个小孔,这个小孔俗称"耳仓"。老人们常说,"前耳仓有米,后耳仓有糠,耳朵棱上藏衣裳 ",如果谁耳朵上有这个小孔,意味着他是"富贵命",也有地方会认为是"聪明孔"。


有耳仓的人其实不少,而且比较集中在亚非地区。一份研究显示,美国人口中,仅有0.1%的人耳朵上有这个小洞,英国也只有0.9%。但在亚洲或非洲部分地区,却常见得多,甚至每5个人中,就有2个人有这个小洞。按国内的调查显示,它的发生率为1.2%,男女发病比例约4:1。此外,大多数人一侧耳朵上会出现小孔,少数人两侧都有。
那么这个"富贵"耳仓究竟是怎么来的?
1864年,范·霍尔辛格教授首次表示,这个小洞其实是一种称作"耳前瘘管"的先天性畸形。
纳尼,说好的上天宠爱般赐予的"富贵孔""聪明孔",怎么突然变成了先天性畸形?!
现代进化学认为,小孔是人类由海洋生物进化时遗留下来的"鱼鳃进化产物"。只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大部分人的这个孔已经消失,可是有一些人仍然保有这个小孔。
现代医学给出的解释是,人在出生前的几个月,由于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第二鳃弓的小丘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会形成耳前瘘管。说简单点,就是胚胎时期耳朵上应该闭合的地方没有闭合好,所以留下了小孔。
既然是没有闭合好形成的小孔,那么小孔后面究竟是"死胡同"的还是"别有洞天"?
答案是,小孔的后面有你想象不到的复杂。小孔深处像树根样呈多个分支,深浅不一,可长可短,极少数迂曲蜿蜒者会伸入耳道或耳后。简而言之,先天性耳前瘘管是在你的耳朵上开了一个小孔,通向你未知的颅内。

对于有"耳前瘘管"的人来说,小孔没有任何感觉,也不影响正常生活。但是对于一小部分人,小孔简直就是个"劳什子 "。
比如,他们常常会经历这样的困扰:
●按压小孔的时候会有少许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自瘘口溢出;
●若有上述的粘液流出,味道不太好闻,类似肚脐泥的臭臭味道;
●小孔处时不时痒痒的,令你很想挠一挠、挤一挤(这动作很危险,痒、臭明显时,常提示有感染,要到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用药);
●遇上感染时会有脓液,甚至形成脓肿。
比如这个小宝宝的耳前瘘管就感染了,看上去很红肿。
之所以有分泌物或者会被感染,是因为这个孔的后面是管道,管道内是皮肤组织,皮肤组织是会脱皮的。如果管道太长,脱下来的皮无法排出来,就会堆积,加上继发细菌感染,就会发生炎症,出现疼痛、肿胀等继发病变,而且容易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
首先,这个小洞本身不会伤害健康,如果它完全不会影响到生活,就不用管它了。
日常要保持好外耳的干净,洗脸时顺带擦拭、清洗耳朵非常有必要啊亲!最好定时用酒精棉签擦拭其外开口,在洗头或游泳后应及时擦拭干净。
如果小孔一不小心被细菌攻占了,出现红肿、痛、流脓现象,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不要耽误。否则很有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开引流。当然,如果小孔反复感染,建议过了急性感染期,做个小手术切除瘘管就能解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东方生活报老爸老妈"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 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