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英雄"袁鸿:我们有没有被戏剧打动过?_北京时间

这是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资深戏剧人,曾是牟森先锋剧的观众,和赖声川、孟京辉合作,与汤唯一道钻研爱丁堡前沿戏剧,最终又放弃了明星戏,把目光投射到国外相对小众的剧目上,于是国内戏剧舞台上才出现了物件剧《牧神午后》、多媒体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

两年前的那个夜晚,剧终乐闭,最后一束灯光打下,演员将谢幕时,现场出现了长达15秒的静默。

观众沉浸在安德鲁和多莉尼的世界里,或挂着眼泪,或带着欣慰的笑,显然没准备好这猝然的收场。15秒过后,一双手并拢--分开--并拢,接着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那天晚上袁鸿在场,这位国内知名剧展制作人,把爱丁堡前沿剧展以及《安德鲁与多莉尼》带到昆明来的"戏剧英雄"感受到了极大的荣耀。这15秒钟也成了袁鸿日后时常会回忆起的时刻,当他6月22日又携爱丁堡前沿剧展和《安德鲁与多莉尼》回到昆明时,袁鸿再次对这里的戏剧氛围示以敬意。

明星戏和小众剧

"我想把更多国际级的,真正具有很高艺术性的戏剧带来。"

袁鸿是国内最优秀的戏剧制作人之一,被誉为"戏剧英雄"。他是一颗闪耀在舞台幕后的明星,参与制作的戏剧作品许多都是大小剧场的经典,譬如《切·格瓦拉》《恋爱的犀牛》以及《暗恋桃花源》等。

这是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资深戏剧人,曾是牟森先锋剧的观众,和赖声川、孟京辉合作,与汤唯一道钻研爱丁堡前沿戏剧,最终又放弃了明星戏,把目光投射到国外相对小众的剧目上,于是国内戏剧舞台上才出现了物件剧《牧神午后》、多媒体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以及艺术性极强的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

尤其《安德鲁与多莉尼》,最初5城巡演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炸裂",袁鸿如此形容演出效果。西班牙27、28岁的帅哥美女演员带上漫画风格的面具,不靠一句台词,演绎一对老夫妻的回忆。为了对抗阿兹海默,他们和时间抗衡,与记忆斗争,往日的激情被打字机和大提琴串起,那根从始至终绵延的线,是风烛残年却矢志不渝的爱情。

"我想把更多国际级的,真正具有很高艺术性的戏剧带来。"袁鸿喝了一口普洱熟茶,数十年如一日地观戏、做戏、引戏,"戏剧英雄"已经发酵出自己的戏剧观。而市场也绝非只青睐明星戏,袁鸿说曾经《安德鲁与多莉尼》甚至成为某演出集团第一部靠卖票就能赚钱的戏,"8万多。"

8万多,这在袁鸿的口中已是一部明显盈利的戏剧。同是表演,戏剧舞台经济收益不如大小荧屏,"只赚吆喝不赚钱"甚至"赔本买卖"都屡见不鲜。不过,袁鸿即便放弃了人气爆棚的明星戏转做小众剧,他说自己和团队依然遵循市场规律办事。

"我不是一个亏本的人。以前有人问我际遇,我说还可以,活下来了。"袁鸿轻松坐在高立的吧台椅上,表情和语气读不出任何对生活的不满。他始终觉得自己靠戏剧谋生虽然艰难但活得不错。"我有两辆车呢,两辆自行车。"袁鸿笑道。

而事实上,袁鸿做小众剧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想打破部分明星戏票价高昂的藩篱。袁鸿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即便当初做明星戏也是为了开发市场,让大家接受戏剧。而如今转做高艺术性的剧,则是想让中国观众走出明星阵容和高票价的怪圈。

"卷福在舞台演戏也是普通演员。如果票价卖到100磅,早就被口水淹没了。"

民工和英雄

"看一场好戏带来的感动,可以成为一种难忘的回忆。"

袁鸿被誉为"戏剧英雄",他说自己其实是"戏剧民工"。但无论哪个称呼,都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戏剧痴"。"最多一天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看了12部剧。"

他一年有一百多天在国外接触最前沿的戏剧,也因此精挑细选,才把"爱丁堡前沿剧展"这个品牌给做了起来。

对此,袁鸿还谈到一个小故事。某年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他和汤唯看了英国壁虎剧团的《外套》,两人都被台上的艺术形式所震撼,打算再看一场,但没有票。这时候,汤唯想出了一个主意,多买衍生品。而这种"奇怪"的举动也成功引起了主办方注意,又经沟通,两人终于得到再看一次的机会,站在声控台边。

"我当时就说,一定要把这部戏引入中国。"而当袁鸿遂愿,做起"爱丁堡前沿剧展"时,他发现汤唯也悄悄在推广好剧。她自掏腰包买了100张票,送给各高校的剧社。"这就是热爱舞台的演员做的事。"

而《安德鲁与多莉尼》也是汤唯力荐的一部好戏,"发现好吃好玩的东西,买来送给朋友很简单,但请他们看一场好戏带来的感动,可以成为一种难忘的回忆。"

普洱茶和小粒咖啡

"如果在昆明每星期能看到一部新作品,我就想在这儿住下来。"

围绕爱丁堡前沿剧展和《安德鲁与多莉尼》,袁鸿6月22日在昆明有两场分享,主题是"我们有没有被戏剧打动过"。第一场分享已结束,在塞林格咖啡馆内聊开了的他又介绍起自己看过的好戏来。直到工作人员提醒时间,袁鸿才收住了话头。

袁鸿多次提到自己很喜欢云南,每天从一杯普洱茶开始,午饭后再喝一杯小粒咖啡,十多年前就来此当戏剧节的志愿者,也见证了这儿戏剧市场近二十年来的变迁。

"如果在昆明每星期能看到一部新作品,我就想在这儿住下来了。"当然,在肯定云南戏剧市场的基础上,袁鸿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剧场可以多开发一些,部分老旧剧场需要翻修等等。

他说昆明除了美景美食,也应该有晚上可看的文化。如果戏剧市场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会是个更加迷人的地方。

这是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资深戏剧人,曾是牟森先锋剧的观众,和赖声川、孟京辉合作,与汤唯一道钻研爱丁堡前沿戏剧,最终又放弃了明星戏,把目光投射到国外相对小众的剧目上,于是国内戏剧舞台上才出现了物件剧《牧神午后》、多媒体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

两年前的那个夜晚,剧终乐闭,最后一束灯光打下,演员将谢幕时,现场出现了长达15秒的静默。

观众沉浸在安德鲁和多莉尼的世界里,或挂着眼泪,或带着欣慰的笑,显然没准备好这猝然的收场。15秒过后,一双手并拢--分开--并拢,接着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那天晚上袁鸿在场,这位国内知名剧展制作人,把爱丁堡前沿剧展以及《安德鲁与多莉尼》带到昆明来的"戏剧英雄"感受到了极大的荣耀。这15秒钟也成了袁鸿日后时常会回忆起的时刻,当他6月22日又携爱丁堡前沿剧展和《安德鲁与多莉尼》回到昆明时,袁鸿再次对这里的戏剧氛围示以敬意。

明星戏和小众剧

"我想把更多国际级的,真正具有很高艺术性的戏剧带来。"

袁鸿是国内最优秀的戏剧制作人之一,被誉为"戏剧英雄"。他是一颗闪耀在舞台幕后的明星,参与制作的戏剧作品许多都是大小剧场的经典,譬如《切·格瓦拉》《恋爱的犀牛》以及《暗恋桃花源》等。

这是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资深戏剧人,曾是牟森先锋剧的观众,和赖声川、孟京辉合作,与汤唯一道钻研爱丁堡前沿戏剧,最终又放弃了明星戏,把目光投射到国外相对小众的剧目上,于是国内戏剧舞台上才出现了物件剧《牧神午后》、多媒体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以及艺术性极强的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

尤其《安德鲁与多莉尼》,最初5城巡演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炸裂",袁鸿如此形容演出效果。西班牙27、28岁的帅哥美女演员带上漫画风格的面具,不靠一句台词,演绎一对老夫妻的回忆。为了对抗阿兹海默,他们和时间抗衡,与记忆斗争,往日的激情被打字机和大提琴串起,那根从始至终绵延的线,是风烛残年却矢志不渝的爱情。

"我想把更多国际级的,真正具有很高艺术性的戏剧带来。"袁鸿喝了一口普洱熟茶,数十年如一日地观戏、做戏、引戏,"戏剧英雄"已经发酵出自己的戏剧观。而市场也绝非只青睐明星戏,袁鸿说曾经《安德鲁与多莉尼》甚至成为某演出集团第一部靠卖票就能赚钱的戏,"8万多。"

8万多,这在袁鸿的口中已是一部明显盈利的戏剧。同是表演,戏剧舞台经济收益不如大小荧屏,"只赚吆喝不赚钱"甚至"赔本买卖"都屡见不鲜。不过,袁鸿即便放弃了人气爆棚的明星戏转做小众剧,他说自己和团队依然遵循市场规律办事。

"我不是一个亏本的人。以前有人问我际遇,我说还可以,活下来了。"袁鸿轻松坐在高立的吧台椅上,表情和语气读不出任何对生活的不满。他始终觉得自己靠戏剧谋生虽然艰难但活得不错。"我有两辆车呢,两辆自行车。"袁鸿笑道。

而事实上,袁鸿做小众剧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想打破部分明星戏票价高昂的藩篱。袁鸿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即便当初做明星戏也是为了开发市场,让大家接受戏剧。而如今转做高艺术性的剧,则是想让中国观众走出明星阵容和高票价的怪圈。

"卷福在舞台演戏也是普通演员。如果票价卖到100磅,早就被口水淹没了。"

民工和英雄

"看一场好戏带来的感动,可以成为一种难忘的回忆。"

袁鸿被誉为"戏剧英雄",他说自己其实是"戏剧民工"。但无论哪个称呼,都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戏剧痴"。"最多一天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看了12部剧。"

他一年有一百多天在国外接触最前沿的戏剧,也因此精挑细选,才把"爱丁堡前沿剧展"这个品牌给做了起来。

对此,袁鸿还谈到一个小故事。某年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他和汤唯看了英国壁虎剧团的《外套》,两人都被台上的艺术形式所震撼,打算再看一场,但没有票。这时候,汤唯想出了一个主意,多买衍生品。而这种"奇怪"的举动也成功引起了主办方注意,又经沟通,两人终于得到再看一次的机会,站在声控台边。

"我当时就说,一定要把这部戏引入中国。"而当袁鸿遂愿,做起"爱丁堡前沿剧展"时,他发现汤唯也悄悄在推广好剧。她自掏腰包买了100张票,送给各高校的剧社。"这就是热爱舞台的演员做的事。"

而《安德鲁与多莉尼》也是汤唯力荐的一部好戏,"发现好吃好玩的东西,买来送给朋友很简单,但请他们看一场好戏带来的感动,可以成为一种难忘的回忆。"

普洱茶和小粒咖啡

"如果在昆明每星期能看到一部新作品,我就想在这儿住下来。"

围绕爱丁堡前沿剧展和《安德鲁与多莉尼》,袁鸿6月22日在昆明有两场分享,主题是"我们有没有被戏剧打动过"。第一场分享已结束,在塞林格咖啡馆内聊开了的他又介绍起自己看过的好戏来。直到工作人员提醒时间,袁鸿才收住了话头。

袁鸿多次提到自己很喜欢云南,每天从一杯普洱茶开始,午饭后再喝一杯小粒咖啡,十多年前就来此当戏剧节的志愿者,也见证了这儿戏剧市场近二十年来的变迁。

"如果在昆明每星期能看到一部新作品,我就想在这儿住下来了。"当然,在肯定云南戏剧市场的基础上,袁鸿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剧场可以多开发一些,部分老旧剧场需要翻修等等。

他说昆明除了美景美食,也应该有晚上可看的文化。如果戏剧市场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会是个更加迷人的地方。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