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时期的中国,疆域最南囊括越南_北京时间

隋炀帝时期的中国,疆域最南囊括越南

隋灭陈后,接管原陈朝的德州九德郡。雾湿山,今天学界认为此山在河静省香山县娇女隘(deo Keo Nua),今有公路通老挝。交谷县当在越裳与金宁之间,金宁县的位置在属明时期真福县、阮朝时期的真禄县,越裳县在属明时期的丕禄县,阮朝的干禄县。

隋炀帝时期的中国,疆域最南囊括越南

隋灭陈后,接管原陈朝的德州九德郡。开皇十八年,改驩州,取咸驩县为名。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称日南郡,领八县。

日南八县

1.九德县:根据《水经注》引《林邑记》"渡治口,至九德。"自治口渡河至九德,则九德县位置应该在江的南岸。 《元和郡县图志》驩州"东至海一百里",九德县"西至州五里"。则唐驩州去海约45公里。 《河静省志》德寿府"东至海六十三里",约45.36公里。里数相近,因此驩州治所位置在阮朝德寿府附近。德寿府治所在越安总地方,即今天越南河静省德寿县县莅。陶维英认为九德治所在乂安省兴元、南坛一带。二地距离大海较近,不合"一百里"之数。《中国历史地图集》定此县于荣市,亦失之"一百里"之数。

崇山,《太平寰宇记》"放驩兜于崇山,即此",沈佺期《从崇山向越常》"朝发崇山下,暮坐越常阴。"二处证实驩州境内有崇山。沈佺期流放于驩州,早上从崇山出发。可知驩州有崇山。其于日暮时至越裳县,两地距离与九德越裳里路稍合。《大南一统志》"(罗山)县西南越安下社有松岭山",崇(Sung)与松(Tung)音转。

雾湿山,今天学界认为此山在河静省香山县娇女隘(deo Keo Nua),今有公路通老挝。《大南一统志·河静省志》认为开账山、禹门泉即雾湿山,旧有归合屯(Qui Hop),是通往老挝的要道,此处位置应在今河静省香溪县香永社附近。黎初存盆蛮归附,设置归合州,后废为屯。阮朝明命年间,万象国王昭阿弩起义失败后逃奔乂安,也是有归合屯进入越南,可见其重要性。1895年法国人绘制的《印度支那地图》上尚有明显的公路,今天此条通道已完全荒芜弃用,故不见公路。

2.咸驩县:唐代咸驩分置忠义、怀驩二县,属演州,怀驩即隋咸驩县。《元和郡县图志》怀驩"东至州二十四里",《林邑记》"渡故县至咸驩。"咸驩应当在江河南岸地。综上考虑,咸驩县治应当在今天乂安省安城县东南永城社一带。

《新唐书》"武德五年置驩州,并置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县,治安人。贞观元年更名演州。十三年省相景。十六年州废,省安人、扶演、西源,以咸驩来属。后更咸驩曰怀驩。"《元和郡县志》载置演州,治所才从怀驩移动到忠义县,即今乂安省演州县。忠义县极有可能是唐初的扶演县,"因演水为名",故置演州。相景县,可能是乂安省琼瑠县香芹社,属明时期,于此置芹海门巡检司。西源县,应即琼瑠县西边上游地区。

3.浦阳县:水滨为浦,山南水北为阳。浦阳当在江河北面。《太平寰宇记》"浦阳县,东南五里。",浦阳在驩州州治东南2.5公里处,今河静省德寿县廉明社一带。陶维英认为浦阳在乂安省宜禄、河静省宜春。 《中国行政通史·唐代卷》则定县治于蓝江东岸之春安。二说皆失"东南五里"。《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县治于荣市东南。

4.越裳县:一作越常。《元和郡县图志》越裳县"西至州七十里",《太平寰宇记》"越裳县,东北七十里。"此县去海三十里,约13.5公里。若按《太平寰宇记》之方位,从九德至海的直径距离只有不到七十唐里。且《刘方传》"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若越常在东北,则隋步骑征林邑似南辕北辙。故越常的位置九德东南方,今天河静省干禄县东部一带。郭声波认为驩州东北七十里已经入海,当如《中国历史地图集》定于驩州东南七十里。

5.安远县:即唐代福禄州柔远县。《元和志》"一路自驩州东二日行,至唐林州安远县,南行经古罗江,二日行至环王国之檀洞江。"按驩州去林邑界一百九十里。安远当在驩州东南一百里左右之地。古罗江,即今日奇罗海口注海之江。安远县位置应该在今天河静省锦川县东部一带。

6.光安县:旧称西安,《读史方舆纪要》:"《志》云:萧梁时,置安远、西安二县,隋开皇十八年,改西安曰广安,大业末废,唐复置云。"疑此城为唐代之万安。《大南一统志》南塘县东烈社有万安故城。

《新唐书》载"又置水源、安银、河龙、长江四县。贞观八年更名阿州。十三年州废,省水源、河龙、长江,以光安、安银来属。安远、昙罗、光安、安银后皆省。"水源、河龙、长江对应的应该是安南陈朝、属明时期的土油县、可楞关巡检司、偈江县。而安银县应该是在今天乂安省兴元县一带的。有机会笔者将会进一步讨论,故不再赘述。

7.金宁县:《隋书·地理志》"梁置利州。开皇十八年改为智州,大业初州废。"此县当始置于萧梁时期。

8.交谷县:一作文谷县。《隋书·地理志》"梁置明州,大业初州废。"

以上二县,《旧唐书》"(越裳)武德五年,于县置明州,析置万安、明弘、明定三县隶之。又分日南郡文谷、金宁二县置智州,领文谷、新镇、阇员、金宁四县。贞观十三年,废明州,越裳属智州。后又废智州,以越裳属驩州。"

《新唐书》"(越裳)武德五年置明州,并置万安、明弘、明定三县;又以日南郡之文谷、金宁二县置智州,并置新镇、阇员二县。贞观元年更曰南智州,省新镇、阇员。十三年废明州,省万安、明弘、明定入越裳,隶智州。后废智州,省文谷、金宁入越裳,来属(驩州)。"

《读书方舆纪要》载;"交谷废县,在越裳县南。萧梁时,置县,兼置明州。隋大业初,州废,县属日南郡。唐武德五年,置智州治焉,兼置新镇、阇员二县。贞观初,曰南智州,仍以二县省入。十三年,州废,县省入越裳。又金宁废县,在废越裳县西南。萧梁时置,兼置利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智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日南郡。唐属智州。十三年,省入越裳县。"首次提出"交谷废县,在越裳县南"和"金宁废县,在废越裳县西南"的观点。笔者认为二县地望值得商榷。

首先,在越裳的南部是安远地区,即后来的唐林、福禄县地。越裳的西南则是山脉,山脉再西则是南德州通文单国道,属南德州境内了,后来的罗伏郡。越裳县在武德五年,又分置了四县,南部又有安远等县,与交谷、金宁二县同时存在。再有,无论属明时期、后黎朝、阮朝时期,今天的河静南部山区都是州县不密集地区。因此越裳南部、西南部不存在金宁、交谷。

源州在蓝江上游地区,属今英山、清漳、都良、南坛、兴元等县。驩州地区,即后来的演州,属今天乂安省演州、琼瑠、安城三县。明州在越裳一带,属今河静省干禄县。源州的东部、驩州(演州)的南部、明州的北部这一块临海的空白地区应当是所谓的智州所在。《隋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交谷县在梁陈之际是明州,越裳在唐初也是明州。金宁县在梁陈时为智州,交谷县在唐初也为智州。由此可以推测三县的关联问题。交谷县近于越裳县,共有明州之名;金宁近于文谷,共有智州之名。前面已经提到,二县越裳南部的可能性较小,应当在越裳县北方临海地区,今天越南乂安省会城的荣市附近。

根据《同庆地舆志》的记载阮朝时期的真禄县,其莅所在金原总金原社地区,此设附近有智水社。此处应即金宁县故地,智州之名或源自智水。"宁"字在越南黎朝时期为避讳字,所以金宁改过名。

交谷县当在越裳与金宁之间,金宁县的位置在属明时期真福县、阮朝时期的真禄县,越裳县在属明时期的丕禄县,阮朝的干禄县。那么介于二者之间的交谷县的位置应该在属明时期的衙仪县,阮朝的宜春县一带。《同庆地舆志》宜春县丹海总有都渊庄,属明时期为丹怡海门巡检司。笔者按都渊、阇员音近,智州所领阇员县应即此处。此外,在今天河静省宜春县西南方向,鸿岭市西北的中良社,在阮朝时属干禄的明良社,此处应该的唐初越裳县分置的明弘、明定二县地方,明州之名当源于此。梁陈明州交谷县应即今天的宜春县。

隋炀帝时期的中国,疆域最南囊括越南

隋灭陈后,接管原陈朝的德州九德郡。雾湿山,今天学界认为此山在河静省香山县娇女隘(deo Keo Nua),今有公路通老挝。交谷县当在越裳与金宁之间,金宁县的位置在属明时期真福县、阮朝时期的真禄县,越裳县在属明时期的丕禄县,阮朝的干禄县。

隋炀帝时期的中国,疆域最南囊括越南

隋灭陈后,接管原陈朝的德州九德郡。开皇十八年,改驩州,取咸驩县为名。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称日南郡,领八县。

日南八县

1.九德县:根据《水经注》引《林邑记》"渡治口,至九德。"自治口渡河至九德,则九德县位置应该在江的南岸。 《元和郡县图志》驩州"东至海一百里",九德县"西至州五里"。则唐驩州去海约45公里。 《河静省志》德寿府"东至海六十三里",约45.36公里。里数相近,因此驩州治所位置在阮朝德寿府附近。德寿府治所在越安总地方,即今天越南河静省德寿县县莅。陶维英认为九德治所在乂安省兴元、南坛一带。二地距离大海较近,不合"一百里"之数。《中国历史地图集》定此县于荣市,亦失之"一百里"之数。

崇山,《太平寰宇记》"放驩兜于崇山,即此",沈佺期《从崇山向越常》"朝发崇山下,暮坐越常阴。"二处证实驩州境内有崇山。沈佺期流放于驩州,早上从崇山出发。可知驩州有崇山。其于日暮时至越裳县,两地距离与九德越裳里路稍合。《大南一统志》"(罗山)县西南越安下社有松岭山",崇(Sung)与松(Tung)音转。

雾湿山,今天学界认为此山在河静省香山县娇女隘(deo Keo Nua),今有公路通老挝。《大南一统志·河静省志》认为开账山、禹门泉即雾湿山,旧有归合屯(Qui Hop),是通往老挝的要道,此处位置应在今河静省香溪县香永社附近。黎初存盆蛮归附,设置归合州,后废为屯。阮朝明命年间,万象国王昭阿弩起义失败后逃奔乂安,也是有归合屯进入越南,可见其重要性。1895年法国人绘制的《印度支那地图》上尚有明显的公路,今天此条通道已完全荒芜弃用,故不见公路。

2.咸驩县:唐代咸驩分置忠义、怀驩二县,属演州,怀驩即隋咸驩县。《元和郡县图志》怀驩"东至州二十四里",《林邑记》"渡故县至咸驩。"咸驩应当在江河南岸地。综上考虑,咸驩县治应当在今天乂安省安城县东南永城社一带。

《新唐书》"武德五年置驩州,并置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县,治安人。贞观元年更名演州。十三年省相景。十六年州废,省安人、扶演、西源,以咸驩来属。后更咸驩曰怀驩。"《元和郡县志》载置演州,治所才从怀驩移动到忠义县,即今乂安省演州县。忠义县极有可能是唐初的扶演县,"因演水为名",故置演州。相景县,可能是乂安省琼瑠县香芹社,属明时期,于此置芹海门巡检司。西源县,应即琼瑠县西边上游地区。

3.浦阳县:水滨为浦,山南水北为阳。浦阳当在江河北面。《太平寰宇记》"浦阳县,东南五里。",浦阳在驩州州治东南2.5公里处,今河静省德寿县廉明社一带。陶维英认为浦阳在乂安省宜禄、河静省宜春。 《中国行政通史·唐代卷》则定县治于蓝江东岸之春安。二说皆失"东南五里"。《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县治于荣市东南。

4.越裳县:一作越常。《元和郡县图志》越裳县"西至州七十里",《太平寰宇记》"越裳县,东北七十里。"此县去海三十里,约13.5公里。若按《太平寰宇记》之方位,从九德至海的直径距离只有不到七十唐里。且《刘方传》"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若越常在东北,则隋步骑征林邑似南辕北辙。故越常的位置九德东南方,今天河静省干禄县东部一带。郭声波认为驩州东北七十里已经入海,当如《中国历史地图集》定于驩州东南七十里。

5.安远县:即唐代福禄州柔远县。《元和志》"一路自驩州东二日行,至唐林州安远县,南行经古罗江,二日行至环王国之檀洞江。"按驩州去林邑界一百九十里。安远当在驩州东南一百里左右之地。古罗江,即今日奇罗海口注海之江。安远县位置应该在今天河静省锦川县东部一带。

6.光安县:旧称西安,《读史方舆纪要》:"《志》云:萧梁时,置安远、西安二县,隋开皇十八年,改西安曰广安,大业末废,唐复置云。"疑此城为唐代之万安。《大南一统志》南塘县东烈社有万安故城。

《新唐书》载"又置水源、安银、河龙、长江四县。贞观八年更名阿州。十三年州废,省水源、河龙、长江,以光安、安银来属。安远、昙罗、光安、安银后皆省。"水源、河龙、长江对应的应该是安南陈朝、属明时期的土油县、可楞关巡检司、偈江县。而安银县应该是在今天乂安省兴元县一带的。有机会笔者将会进一步讨论,故不再赘述。

7.金宁县:《隋书·地理志》"梁置利州。开皇十八年改为智州,大业初州废。"此县当始置于萧梁时期。

8.交谷县:一作文谷县。《隋书·地理志》"梁置明州,大业初州废。"

以上二县,《旧唐书》"(越裳)武德五年,于县置明州,析置万安、明弘、明定三县隶之。又分日南郡文谷、金宁二县置智州,领文谷、新镇、阇员、金宁四县。贞观十三年,废明州,越裳属智州。后又废智州,以越裳属驩州。"

《新唐书》"(越裳)武德五年置明州,并置万安、明弘、明定三县;又以日南郡之文谷、金宁二县置智州,并置新镇、阇员二县。贞观元年更曰南智州,省新镇、阇员。十三年废明州,省万安、明弘、明定入越裳,隶智州。后废智州,省文谷、金宁入越裳,来属(驩州)。"

《读书方舆纪要》载;"交谷废县,在越裳县南。萧梁时,置县,兼置明州。隋大业初,州废,县属日南郡。唐武德五年,置智州治焉,兼置新镇、阇员二县。贞观初,曰南智州,仍以二县省入。十三年,州废,县省入越裳。又金宁废县,在废越裳县西南。萧梁时置,兼置利州。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智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日南郡。唐属智州。十三年,省入越裳县。"首次提出"交谷废县,在越裳县南"和"金宁废县,在废越裳县西南"的观点。笔者认为二县地望值得商榷。

首先,在越裳的南部是安远地区,即后来的唐林、福禄县地。越裳的西南则是山脉,山脉再西则是南德州通文单国道,属南德州境内了,后来的罗伏郡。越裳县在武德五年,又分置了四县,南部又有安远等县,与交谷、金宁二县同时存在。再有,无论属明时期、后黎朝、阮朝时期,今天的河静南部山区都是州县不密集地区。因此越裳南部、西南部不存在金宁、交谷。

源州在蓝江上游地区,属今英山、清漳、都良、南坛、兴元等县。驩州地区,即后来的演州,属今天乂安省演州、琼瑠、安城三县。明州在越裳一带,属今河静省干禄县。源州的东部、驩州(演州)的南部、明州的北部这一块临海的空白地区应当是所谓的智州所在。《隋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交谷县在梁陈之际是明州,越裳在唐初也是明州。金宁县在梁陈时为智州,交谷县在唐初也为智州。由此可以推测三县的关联问题。交谷县近于越裳县,共有明州之名;金宁近于文谷,共有智州之名。前面已经提到,二县越裳南部的可能性较小,应当在越裳县北方临海地区,今天越南乂安省会城的荣市附近。

根据《同庆地舆志》的记载阮朝时期的真禄县,其莅所在金原总金原社地区,此设附近有智水社。此处应即金宁县故地,智州之名或源自智水。"宁"字在越南黎朝时期为避讳字,所以金宁改过名。

交谷县当在越裳与金宁之间,金宁县的位置在属明时期真福县、阮朝时期的真禄县,越裳县在属明时期的丕禄县,阮朝的干禄县。那么介于二者之间的交谷县的位置应该在属明时期的衙仪县,阮朝的宜春县一带。《同庆地舆志》宜春县丹海总有都渊庄,属明时期为丹怡海门巡检司。笔者按都渊、阇员音近,智州所领阇员县应即此处。此外,在今天河静省宜春县西南方向,鸿岭市西北的中良社,在阮朝时属干禄的明良社,此处应该的唐初越裳县分置的明弘、明定二县地方,明州之名当源于此。梁陈明州交谷县应即今天的宜春县。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