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为画而生的人--记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恽宗瀛先生_北京时间

人物 | 为画而生的人--记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恽宗瀛先生

2017年春节前,我去看望96岁的恽宗瀛老先生,他拿出一套装帧非常精美的中国国家画院编辑的1928-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美术专业学生文献集《艺为人生》,说是献给民盟南京市委的,并欣然提笔,写了一封致王汝成主委的信。

人物 | 为画而生的人--记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恽宗瀛先生

恽宗瀛 1921年10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代常州画派始主恽南田的后裔。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从徐悲鸿、傅抱石等。南京金陵中学特级教师。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笔者与恽老合影

2017年春节前,我去看望96岁的恽宗瀛老先生,他拿出一套装帧非常精美的中国国家画院编辑的1928-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美术专业学生文献集《艺为人生》,说是献给民盟南京市委的,并欣然提笔,写了一封致王汝成主委的信。

我与恽宗瀛先生相识于20年前,他是1984年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他色如重枣的脸上一双象山鹰样的眼睛炯炯有神,虽然不太爱讲话,但说起话来如晨钟般浑厚。我对这位低调的老者非常敬重,恽先生与我也是无话不谈。近几年,每次见面我都会央求他给我讲过去的故事。近百岁的老人身体虽不如以前,有时甚至有些气喘,但声音依然洪亮、记忆依然清晰!

喜爱画画,又遇名师

1921年10月恽宗瀛出生于常州,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恽南田的后代,他继承了恽家的传统,自幼就酷爱画画。恽宗瀛说:"我是为画而生的。"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打到了常州,恽宗瀛跟着家人开始逃难,辗转到过南京、武汉、重庆。作为一名流亡学生,他办墙报、画宣传画,虽然政治上是中立的,但他爱国,痛恨日本人,要为自由、平等、博爱而奋斗,因而画了许多反日的墙报。

因为恽先生画好,同学们劝他去考中央美院,1943年恽先生从四川长寿国立12中高中毕业,考取了因战争迁到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在那里他遇到了恩师--徐悲鸿。那时,徐悲鸿刚从法国回国,拿着自己的作品教学生。徐悲鸿要求学生们画现实主义的画,而不要搞什么风花雪月,对每个学生都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循循善诱。对学生们的画改得也是非常地认真,即使改一、二笔也像医生解剖一样很明了。徐悲鸿的这种教育精神一直感染、影响着恽先生。

那时,徐悲鸿经常和廖静文到沙坪坝附近的河边散步、画画、写生。许多同学都会向老师要画,老师也都会给。恽先生却没向老师开过口,一天徐悲鸿问恽宗瀛:"你怎么没向我要过画?" 恽宗瀛憨笑着说:"您那么忙,我怎么好意思向您要画呢!" 徐悲鸿说:"我送你字吧。"过了一阵子徐悲鸿就送了恽先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幅字,落款称恽先生为"宗瀛仁弟"这可能也是徐悲鸿认为恽先生憨厚、仁慈吧。我到恽先生住的干河沿家中,见到这幅字一直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可见恽先生对徐悲鸿的感情。

徐悲鸿赠字

扎根中学教育,培育众多精英

(点击滑动查看下一张)

1947年,国共谈判破裂,恽先生参加了"五.二0运动",希望国共能真正回到谈判桌上。年底毕业,他经徐悲鸿最早的学生助手吕斯百先生的介绍,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附小。1952年教育部门进行院系调整,金陵中学的一位美术老师要调到南师去,金中缺美术老师,就与恽先生协商调动,这样他就去了金中。

在中学教书生涯中,他始终遵循恩师徐悲鸿的主张:美术创作只居第二,美术教育才是第一,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中学美术教学事业上,以准确娴熟的绘画技巧,调动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学生们的敬重。他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写生,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取景、构图。他上课时往往先做示范,再做讲解,然后手把手教学生作画。他在黑板上的示范画,无论是人物头像还是动物形态,寥寥数笔,生动传神,使学生无不惊叹。恽先生对其他任何事都看得很淡,唯独对画画认真。一周上二十几节课,晚上还要学习画画。《郊游》这幅画代表了他的一种心情,恽先生是上面赶马车的人,希望他以前受过的苦难不再有,为了幸福、和平,带着年轻的学生奔向远方。

当时金中没有美术教室,恽先生提出学校应当有美术教育的工作阵地。学校给了一个闲弃的教室,经过恽先生收拾整理后成了美术专用教室。在那里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用徐悲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创立了"讲清要求,引导观察,当场示范,巡视辅导"的教学方法。这不但得到美术教育界的肯定,新华日报也对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报导。

学生马肇立与恽老合影

恽先生在五、六十年代就提出: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人格教育和习惯教育。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曾有高校愿用两名教师与他对调,但他却甘愿在中学里勤恳授画,扎根在金中一干就是四十年。

恽先生不计名利,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目的是使他们在艺术上能有更高的造诣。陈世光、丁兆成、朱葵等是他所教一个班里同时考上南师大艺术系的3个学生;南师大美术系副主任、美国职业画家郝家贤、擅长版画的何琦、拯救六朝辟邪石刻的马肇立等都是他的学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是1954年金中的学生,当时他并没有专门学美术,而是在恽先生画画时,站在他背后看他画了五年的画。高行健说:"在金中我唯一记得的就是恽宗瀛老师。"高行健获诺贝尔奖所得到的奖金没有他卖画收获多。高行健将中国画与西洋画结合起来,在世界举办了八十多次画展,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奖励。后来,高行健的儿子也是恽先生的学生。

不求名利,助人为乐

因为江苏美术教育杂志上介绍过恽先生的教育情况,就有许多人写信想跟他学画。1990年一位来自泗洪的初中生钱杰,挑着担子带着几瓶酒,找到恽先生家。钱杰在南京即没有亲属也没有朋友,恽先生很同情他,就让他在家里住了下来。当时,恽先生家也很困难,为了解决钱杰吃住的问题,就托人在省中医院给他找了个值班的临时工先干着,这样生活有了来源,又有个值班的房间住,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恽先生只要求钱杰买了一个玛丽亚的石膏头像,从零开始,教他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反复的画。又让他去学习文化课,帮助他考上了高中,考上了淮阴师专,经过3年的奋斗,最后,到扬中中学当了一名教师。在南京期间钱杰的哥哥出了车祸,要回家看望但没有钱,他把这事告诉了恽先生,恽先生立即将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全部给了他。

恽老捐赠画作

汶川地震时,近九十岁的恽先生很难过,自己跑到红十字协会向灾区捐了款。他住的宿舍卫生状况不好,2013年春节前,恽先生自掏了7500元钱,请来保洁公司从一楼到七楼进行了粉刷、打扫楼梯道、擦窗,使整个楼道干净明亮。恽先生怕别人问起这事,就对门卫讲:"有人问就说是公家搞的。"恽先生说:"对名利我无所求,助人为乐我很开心。我现在的工资比以前提高了许多,足够我生活了。我时常想起中学时,买一份蚕豆当菜,二个同学你一个,我一个的就吃上一顿饭,我很满足、很开心了。"

真诚善良,怀揣感恩

2014年,恽宗瀛老师获"南京民盟最美教师"荣誉

1964年,恽先生积极响应知识分子到农村支教、锻炼的号召,第一个报名,到连云港的新浦农场当农民劳动了一年。在那里他学会了挑担子,给盐碱地翻土、插秧、拾粪。在他离开之前为表达对农场职工的感激,为农场画了一张农场规划图。

恽先生1956年1月加入民盟,虽然没有为民盟做什么"大事",但他恰恰是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民盟的好形象。每当民盟编辑重大的期刊、办画展等需要恽先生的画时,无论谁去拿画他都给,从没有戒备之心。一次我开玩笑地问:"您就不害怕骗子把您的画骗走?""不会的,哪有这么多的骗子?何况说是民盟的。我的组织要,我就给,百分之百的相信。" 恽先生总是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去想别人。2014年教师节,民盟南京市委授予恽宗瀛老师"最美教师"荣誉。

恽先生说:"'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一等奖'是我第一次获奖,给了比我工资高好几倍的奖金。退休后,南京市教育局还评我为'基础教育专家'。我对吃、喝很满足,唯独对画画不满足,画画是我的兴趣。为了不放弃画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也是为了美术事业,尽我的力,无偿地带了许多朋友的孩子。我这一生的宗旨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诚恳地帮助别人;生活平平淡淡就好。我退休前在金中工作了30年,退休后学校又留用了10年,前后四十年为金中做了些工作,我拿自己的画布置学校,我画了许多挂图作为教具给学校。在小学科音、体、美中,美术又排在末尾,不被社会重视,我忍受了别人不理解美术的痛苦,但学校关心我,为我办画展、出书、建美术馆。我不是名家,但学校能这样做,我很感激学校,死而无憾!"

恽宗瀛老先生

对民盟组织的爱,

对金陵中学的爱,

溢于言表!

人物 | 为画而生的人--记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恽宗瀛先生

2017年春节前,我去看望96岁的恽宗瀛老先生,他拿出一套装帧非常精美的中国国家画院编辑的1928-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美术专业学生文献集《艺为人生》,说是献给民盟南京市委的,并欣然提笔,写了一封致王汝成主委的信。

人物 | 为画而生的人--记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恽宗瀛先生

恽宗瀛 1921年10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代常州画派始主恽南田的后裔。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从徐悲鸿、傅抱石等。南京金陵中学特级教师。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笔者与恽老合影

2017年春节前,我去看望96岁的恽宗瀛老先生,他拿出一套装帧非常精美的中国国家画院编辑的1928-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美术专业学生文献集《艺为人生》,说是献给民盟南京市委的,并欣然提笔,写了一封致王汝成主委的信。

我与恽宗瀛先生相识于20年前,他是1984年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他色如重枣的脸上一双象山鹰样的眼睛炯炯有神,虽然不太爱讲话,但说起话来如晨钟般浑厚。我对这位低调的老者非常敬重,恽先生与我也是无话不谈。近几年,每次见面我都会央求他给我讲过去的故事。近百岁的老人身体虽不如以前,有时甚至有些气喘,但声音依然洪亮、记忆依然清晰!

喜爱画画,又遇名师

1921年10月恽宗瀛出生于常州,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恽南田的后代,他继承了恽家的传统,自幼就酷爱画画。恽宗瀛说:"我是为画而生的。"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打到了常州,恽宗瀛跟着家人开始逃难,辗转到过南京、武汉、重庆。作为一名流亡学生,他办墙报、画宣传画,虽然政治上是中立的,但他爱国,痛恨日本人,要为自由、平等、博爱而奋斗,因而画了许多反日的墙报。

因为恽先生画好,同学们劝他去考中央美院,1943年恽先生从四川长寿国立12中高中毕业,考取了因战争迁到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在那里他遇到了恩师--徐悲鸿。那时,徐悲鸿刚从法国回国,拿着自己的作品教学生。徐悲鸿要求学生们画现实主义的画,而不要搞什么风花雪月,对每个学生都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循循善诱。对学生们的画改得也是非常地认真,即使改一、二笔也像医生解剖一样很明了。徐悲鸿的这种教育精神一直感染、影响着恽先生。

那时,徐悲鸿经常和廖静文到沙坪坝附近的河边散步、画画、写生。许多同学都会向老师要画,老师也都会给。恽先生却没向老师开过口,一天徐悲鸿问恽宗瀛:"你怎么没向我要过画?" 恽宗瀛憨笑着说:"您那么忙,我怎么好意思向您要画呢!" 徐悲鸿说:"我送你字吧。"过了一阵子徐悲鸿就送了恽先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幅字,落款称恽先生为"宗瀛仁弟"这可能也是徐悲鸿认为恽先生憨厚、仁慈吧。我到恽先生住的干河沿家中,见到这幅字一直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可见恽先生对徐悲鸿的感情。

徐悲鸿赠字

扎根中学教育,培育众多精英

(点击滑动查看下一张)

1947年,国共谈判破裂,恽先生参加了"五.二0运动",希望国共能真正回到谈判桌上。年底毕业,他经徐悲鸿最早的学生助手吕斯百先生的介绍,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附小。1952年教育部门进行院系调整,金陵中学的一位美术老师要调到南师去,金中缺美术老师,就与恽先生协商调动,这样他就去了金中。

在中学教书生涯中,他始终遵循恩师徐悲鸿的主张:美术创作只居第二,美术教育才是第一,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中学美术教学事业上,以准确娴熟的绘画技巧,调动学生的兴趣,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学生们的敬重。他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写生,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取景、构图。他上课时往往先做示范,再做讲解,然后手把手教学生作画。他在黑板上的示范画,无论是人物头像还是动物形态,寥寥数笔,生动传神,使学生无不惊叹。恽先生对其他任何事都看得很淡,唯独对画画认真。一周上二十几节课,晚上还要学习画画。《郊游》这幅画代表了他的一种心情,恽先生是上面赶马车的人,希望他以前受过的苦难不再有,为了幸福、和平,带着年轻的学生奔向远方。

当时金中没有美术教室,恽先生提出学校应当有美术教育的工作阵地。学校给了一个闲弃的教室,经过恽先生收拾整理后成了美术专用教室。在那里他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用徐悲鸿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创立了"讲清要求,引导观察,当场示范,巡视辅导"的教学方法。这不但得到美术教育界的肯定,新华日报也对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报导。

学生马肇立与恽老合影

恽先生在五、六十年代就提出: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人格教育和习惯教育。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曾有高校愿用两名教师与他对调,但他却甘愿在中学里勤恳授画,扎根在金中一干就是四十年。

恽先生不计名利,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目的是使他们在艺术上能有更高的造诣。陈世光、丁兆成、朱葵等是他所教一个班里同时考上南师大艺术系的3个学生;南师大美术系副主任、美国职业画家郝家贤、擅长版画的何琦、拯救六朝辟邪石刻的马肇立等都是他的学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是1954年金中的学生,当时他并没有专门学美术,而是在恽先生画画时,站在他背后看他画了五年的画。高行健说:"在金中我唯一记得的就是恽宗瀛老师。"高行健获诺贝尔奖所得到的奖金没有他卖画收获多。高行健将中国画与西洋画结合起来,在世界举办了八十多次画展,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奖励。后来,高行健的儿子也是恽先生的学生。

不求名利,助人为乐

因为江苏美术教育杂志上介绍过恽先生的教育情况,就有许多人写信想跟他学画。1990年一位来自泗洪的初中生钱杰,挑着担子带着几瓶酒,找到恽先生家。钱杰在南京即没有亲属也没有朋友,恽先生很同情他,就让他在家里住了下来。当时,恽先生家也很困难,为了解决钱杰吃住的问题,就托人在省中医院给他找了个值班的临时工先干着,这样生活有了来源,又有个值班的房间住,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恽先生只要求钱杰买了一个玛丽亚的石膏头像,从零开始,教他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反复的画。又让他去学习文化课,帮助他考上了高中,考上了淮阴师专,经过3年的奋斗,最后,到扬中中学当了一名教师。在南京期间钱杰的哥哥出了车祸,要回家看望但没有钱,他把这事告诉了恽先生,恽先生立即将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全部给了他。

恽老捐赠画作

汶川地震时,近九十岁的恽先生很难过,自己跑到红十字协会向灾区捐了款。他住的宿舍卫生状况不好,2013年春节前,恽先生自掏了7500元钱,请来保洁公司从一楼到七楼进行了粉刷、打扫楼梯道、擦窗,使整个楼道干净明亮。恽先生怕别人问起这事,就对门卫讲:"有人问就说是公家搞的。"恽先生说:"对名利我无所求,助人为乐我很开心。我现在的工资比以前提高了许多,足够我生活了。我时常想起中学时,买一份蚕豆当菜,二个同学你一个,我一个的就吃上一顿饭,我很满足、很开心了。"

真诚善良,怀揣感恩

2014年,恽宗瀛老师获"南京民盟最美教师"荣誉

1964年,恽先生积极响应知识分子到农村支教、锻炼的号召,第一个报名,到连云港的新浦农场当农民劳动了一年。在那里他学会了挑担子,给盐碱地翻土、插秧、拾粪。在他离开之前为表达对农场职工的感激,为农场画了一张农场规划图。

恽先生1956年1月加入民盟,虽然没有为民盟做什么"大事",但他恰恰是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民盟的好形象。每当民盟编辑重大的期刊、办画展等需要恽先生的画时,无论谁去拿画他都给,从没有戒备之心。一次我开玩笑地问:"您就不害怕骗子把您的画骗走?""不会的,哪有这么多的骗子?何况说是民盟的。我的组织要,我就给,百分之百的相信。" 恽先生总是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去想别人。2014年教师节,民盟南京市委授予恽宗瀛老师"最美教师"荣誉。

恽先生说:"'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一等奖'是我第一次获奖,给了比我工资高好几倍的奖金。退休后,南京市教育局还评我为'基础教育专家'。我对吃、喝很满足,唯独对画画不满足,画画是我的兴趣。为了不放弃画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也是为了美术事业,尽我的力,无偿地带了许多朋友的孩子。我这一生的宗旨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诚恳地帮助别人;生活平平淡淡就好。我退休前在金中工作了30年,退休后学校又留用了10年,前后四十年为金中做了些工作,我拿自己的画布置学校,我画了许多挂图作为教具给学校。在小学科音、体、美中,美术又排在末尾,不被社会重视,我忍受了别人不理解美术的痛苦,但学校关心我,为我办画展、出书、建美术馆。我不是名家,但学校能这样做,我很感激学校,死而无憾!"

恽宗瀛老先生

对民盟组织的爱,

对金陵中学的爱,

溢于言表!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