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竹君,1940年出生,舟山市聋哑学校的筹办人之一。作为一位聋哑孩子的母亲,她深知聋哑人的困境和痛楚,一生致力于为聋哑人的生活、工作奔波,她用自己的爱心打通无声与有声的世界。就是这次意外的巧遇,埋下了我日后回舟山参与创建聋哑学校的伏笔。
顾竹君,1940年出生,舟山市聋哑学校的筹办人之一。作为一位聋哑孩子的母亲,她深知聋哑人的困境和痛楚,一生致力于为聋哑人的生活、工作奔波,她用自己的爱心打通无声与有声的世界。

我是沈家门人,年轻时在沈家门一小当语文老师。丈夫是军人,从六横乘小船回一趟家要四五个小时,平时很少回来。我就住在娘家,白天要上班,三个孩子都由父母帮忙养大。
23岁那年,我生下二儿子。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的听觉有点异常,无论怎么逗他、在他背后敲锣也毫无反应。我心里"咯噔"一下,抱着孩子到上海求医。
跑遍上海各大医院,最后五官科医生作出诊断:神经性耳聋,无法治疗。
追查病因时,上海医生问我们:"孩子以前是否打过什么针? "
我把病历翻给他看,最后医生发现,孩子在1岁半时因发烧打过链霉素,这种药会破坏极少数人的耳神经。想起当时的我因为忙于教学工作,连孩子发烧住院都没有陪同,思想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举家搬迁绍兴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听力残缺,跟周围小伙伴格格不入。
到了8岁,别的孩子都上小学了,他没有读书。当时的定海、沈家门,没有一所聋哑学校。我咬咬牙,作出一个决定:举家搬迁到绍兴,因为那儿有所专收聋哑孩子的学校。
宁波也有聋哑学校,离舟山更近,为啥选择绍兴呢?因为我丈夫的老家在绍兴。
白天,孩子在学校读书;晚上,我利用业余时间去学哑语,比如吃饭、睡觉、问好这些最基本的手语,都是那段时间学的。
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和儿子交流。虽然已经残疾,但要我要教育他做人的道理,让他不要走邪路。
一次偶然巧遇
我们全家在绍兴一呆就是10多年。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回舟山看看爹娘。工资虽然低,但车旅费也便宜,一元钱就能从绍兴坐车到宁波,再从宁波坐小船回沈家门。
有一年回舟山,我在路上碰到个聋哑人,就上前用哑语跟他交流。他问我:"你能否陪我去民政局?"我问:"你有啥事?"他说:"我要找领导。"好,我就陪他去。
当时负责接待的局长也非常好,饶有兴趣地问我:"你怎么会打哑语?叫啥名字?"
我把名字告诉了他,没想到局长跟我姐姐、姐夫认识。
就是这次意外的巧遇,埋下了我日后回舟山参与创建聋哑学校的伏笔。
二话不说回舟山
上世纪80年代初,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相当重视关心,全国各地都在兴办聋哑学校,舟山也要办一所,但没人带头。那位民政局长一下子想起了我,辗转找到我姐夫问:"能不能把你小姨子叫回来,帮我们一起办聋哑学校? "
我姐夫说:"这种公事不需要通过私人关系,你直接给她写信吧。 "
局长给我写了一封信,信里说:"舟山要办聋哑学校了,你会打哑语又是本地人,能否回舟山为家乡人民做点好事?"读着信,我挺感动的,因为我就是一个聋哑人的家长,孩子的教育问题让我吃了苦头,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搬迁。这些父母都跟我一样,如果孩子不能在家门口读书受教育,长大后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会给生活带来更大的痛苦。
那年我45岁了,在绍兴也已落实了编制,回舟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为了聋哑孩子和家长的渴望,我二话不说回到舟山。
肯学、肯做、有爱心
舟山市聋哑学校建在山边,刚刚创办起来时很辛苦。政府很重视,师范学校里的学生让我们先挑。我挑老师有几个条件:一是擅长舞蹈、画画、体育,因为聋哑孩子虽然耳朵没听到,但模仿能力特别强。二是肯做、肯学、有爱心,聋哑人是残疾人,内心会比较敏感,如果你有爱心,让他信任你,工作就好做了。
从来没跟聋哑人接触过不要紧,由我来负责教老师们哑语。
为了学习办学经验,我和两位老师去上海第四聋哑学校、宁波聋哑学校学习。学生的生活怎么管理,文化课学习什么内容,带学生出去看电影要注意哪些细节……我都一一记下。
每天我们三个去得很早,把办公室打扫得很干净,学校老师也愿意教我们。
就这样,经过一年紧张的筹备,1986年秋天,舟山市聋哑学校开学了。
孩子们安心了
第一批招收的32名海岛聋哑学生,都才七八岁,刚开学就哭啊闹啊。因为之前都是在爹娘身边长大,学校对他来讲是陌生的,对寄宿也不理解,还以为爹娘不要他了。
我就让儿子媳妇去做工作,他们两个都是聋哑人,同处无声世界更容易沟通。
我儿子跟他们讲:"我是顾老师的儿子,从小耳聋,后来妈妈陪我去绍兴读书,现在我能识字、看报、看书,你们读了书后也可以跟我一样。"
他这一解释,比我们苦口婆心劝还管用,孩子们都安心了。
一星期后,有家长放心不下跑来教室门口张望,结果孩子们都特别守纪律,还互相督促:"别看,我们眼睛要看老师的,上课不好开小差的。"
家长很高兴,才一星期时间,改变这么大!特意跑来办公室向我们表示感谢:"老师们确实有一手,孩子让你们教得这么乖!"
学校勇夺第一
在聋哑学校过的是集体生活,孩子们都吃得白白胖胖。
主要是政府工作做得好,那时还需要粮票、糖票、油票,农村来的孩子因为定粮不够,吃不饱。我们去反映后,政府尽量满足需求,我们也不会揩油,一心一意让学生吃饱穿暖。
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住寝室,我们带学生去部队参观内务。回来后,孩子们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的,跟豆腐干一样。学校还统一买了蚊帐,跟部队一样。
领导逢年过节来慰问,对学校印象很好。
1986年,全省36所聋哑学校进行经验交流,不少人来学校参观后跟我说:"你们学校蛮出色的,刚办起来就这么好。""到底只是初办,不是老学校,能办成这样不容易。"
最后一评比,舟山市聋哑学校勇夺第一,这极大提振了我们的士气,大家开心极了。
垃圾场变操场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我还有块心病,学校附近有个垃圾场,天热一发酵,闻着臭烘烘的,对学生健康多不利啊。我通过多方努力去找领导:"不要嫌顾老师说话难听,政府这么关心聋哑人,我内心非常感激,干脆好事做到底,要么搬掉垃圾场,要么聋哑学校搬迁。"
在我的努力下,垃圾场终于搬走了,原地块改建成了操场。我也终于了却一桩心事,在舟山市聋哑学校工作10年后,光荣退休。
退休后的我依然没闲着,聋哑人只要有啥困难来找我,我都想办法替他们解决。汽运公司、银行等一些窗口单位需要服务聋哑人,让我来教员工哑语,我义不容辞去帮忙培训。
很多聋哑人把我当妈妈看待,有三个聋哑姑娘就是从我家"出嫁"的。我还收养了一位聋哑"养女",在我家里同吃同住已有9年,我待她视如己出,外出旅游也带着她。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个信念,只要有爱心,任何事情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