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方言:别人用"傻瓜"骂人我们用"眄眄"来调侃_北京时间

湖南方言:别人用

阳剑主编了《双峰方言之东扯西绊》(湖南地图出版社),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方言,越来越多古语的发现,让他不无兴奋,像是在为俗气的双峰方言正名,也证明着老湘语的悠久历史和遗世独立的坚守。

湖南方言:别人用

"我们去外地,他们都说我们是外国人。

"湘乡人一般这样介绍自己的方言。在湘乡、娄底、涟源的几天里,处在老湘语的嘈杂里,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话,更别说分辨那"十里不同的音"。当耐心倾听,拨开难懂的语调,走入语言的深处,你会发现,这语言里不仅有着我们的历史,更有着所有方言的现在和未来。

老湘语里有大俗也藏着文艺范古语 鼻音很重的老湘语,单是"嗯安"的自称,就足够让外地人笑上半天,"湘乡卬顽作牛叫"是异乡人对于湘乡方言过于俗气的嘲弄。而拨开那些难懂的音调,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雅",这些土话里包含了很多上古到唐宋时的古语。嘴上喊着"失陪失陪",手里不自然作揖,依旧是他们到别人家做客告辞的方式。

"我觉得只保存古湘语的音调,对于方言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双峰文联主席阳剑觉出了双峰土话的式微,组织了双峰方言群,他们更热衷于考究方言的词汇、词义。 "俗是因为很多土话都来源于生活,是农耕语言,你比如说,塘干水尽,是说实在没办法了;掌平的,形容平坦;上头、下头表示方位,是以自己的身体来审视的地理位置的,这些都来源于农耕文明。"阳剑觉得双峰话难懂的土语多少造成了双峰人文化上的自卑,而方言里蕴含着文质彬彬的古语又让他们满含自豪。 "及不,是说去吗?《桃花源记》里,及郡下,谓太守,说如此。及不就是到、去的意思吗。"阳剑说起湘乡方言里的典故,滔滔不绝,"曰,在双峰方言里,就是说的意思。"文雅的"曰"字在古籍里自然不少见,不过在双峰方言里,与当地的文化结合,早已增加了更多的意义和趣味,"答曰"是插嘴,爱叫的乌鸦,双峰人的老话叫"老曰子"。

2016年,阳剑主编了《双峰方言之东扯西绊》(湖南地图出版社),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方言,越来越多古语的发现,让他不无兴奋,像是在为俗气的双峰方言正名,也证明着老湘语的悠久历史和遗世独立的坚守。"别人用'傻瓜'骂人,我们一直用《资治通鉴》里的'眄眄'来调侃。"在序言里,阳剑写道。

"湘乡土地亲,十里不同音" 湘乡话的难懂并不只是对于外地人而言,当地人也常常难以听懂彼此的方言,"湘乡土地亲,十里不同音"是湘乡人介绍湘乡方言常用的一句俗语,只是对于外地而言,它们都像外语,难以听出其中的差别来。

"不用十里就不同音了。"刘世文、周广溪、谭仲乔等几个湘乡老街的老人,每天早上都会聚集在南正街口的一个水泥厂,生起一堆炭火"扯谈"上几个小时。他们见证了湘乡的三街、九巷、十八弄的变迁,也见证着方言的改变,新一代的湘乡人很少称呼母亲为"姆妈",而更靠近普通话的"MOMO","线车子"也更多的人称为"单车"。

刘晨是湘乡金石镇人,他们的语言跟临近的宁乡相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到县城上学,完全听不懂县城里的湘乡话。"有的老师上课都用湘乡话,听课都困难,过了一年才渐渐学会了湘乡话。"学会县城的湘乡话并不能完全交流无障碍,"来自各地的同学,每个地方一种口音,大家还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都是方言交流。"而在多种方言的环境中浸泡多年,他如今能听懂湘乡各镇的方言。

"有的人听得懂,也有人听不懂。"双峰县荷叶镇大界的曾小雄在县城开了一家按摩店,在县城里,他坚持说荷叶话。荷叶话在双峰的方言里,被认为是最难懂方言之一。 不过在双峰生活的曾小雄,交流、做生意似乎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能听懂双峰话,而他的荷叶话"说慢一点他们大部分人能听懂"。即使听不懂,在外闯荡多年的曾小雄,说普通话也并不困难。他以前在外介绍自己时,多半说是湘乡人,"现在说荷叶人,别人也知道是曾国藩的故乡。"他骄傲地说,他查过族谱,他跟曾国藩同宗。

" 更像衡山话,百分之八十的话跟衡山话一样。"曾小雄说,荷叶镇靠近衡山,他的祖辈是从江西迁到衡阳,在衡阳住了几百年,才从衡阳迁到了双峰。在他的记忆里,荷叶人跟衡山人并没有太多直接的交流与往来,只有小时候村里的老人经常会顺着山路到衡山朝拜。"村里不少的媳妇都是衡山嫁过来的。"言语上的相似,加上衡山媳妇的相互介绍,两地的通婚现象普遍存在。 虽然在语言上大界靠近衡山,不过习俗却与双峰无异,与衡山有些许不同。"以前,按照衡山人的习俗,在结婚当天,娘家人半夜要吃一顿,我们这边的人就觉得习俗好怪,不过也没办法,新郎的家人只能半夜起来给他们做饭。"

湖南方言:别人用

阳剑主编了《双峰方言之东扯西绊》(湖南地图出版社),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方言,越来越多古语的发现,让他不无兴奋,像是在为俗气的双峰方言正名,也证明着老湘语的悠久历史和遗世独立的坚守。

湖南方言:别人用

"我们去外地,他们都说我们是外国人。

"湘乡人一般这样介绍自己的方言。在湘乡、娄底、涟源的几天里,处在老湘语的嘈杂里,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话,更别说分辨那"十里不同的音"。当耐心倾听,拨开难懂的语调,走入语言的深处,你会发现,这语言里不仅有着我们的历史,更有着所有方言的现在和未来。

老湘语里有大俗也藏着文艺范古语 鼻音很重的老湘语,单是"嗯安"的自称,就足够让外地人笑上半天,"湘乡卬顽作牛叫"是异乡人对于湘乡方言过于俗气的嘲弄。而拨开那些难懂的音调,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雅",这些土话里包含了很多上古到唐宋时的古语。嘴上喊着"失陪失陪",手里不自然作揖,依旧是他们到别人家做客告辞的方式。

"我觉得只保存古湘语的音调,对于方言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双峰文联主席阳剑觉出了双峰土话的式微,组织了双峰方言群,他们更热衷于考究方言的词汇、词义。 "俗是因为很多土话都来源于生活,是农耕语言,你比如说,塘干水尽,是说实在没办法了;掌平的,形容平坦;上头、下头表示方位,是以自己的身体来审视的地理位置的,这些都来源于农耕文明。"阳剑觉得双峰话难懂的土语多少造成了双峰人文化上的自卑,而方言里蕴含着文质彬彬的古语又让他们满含自豪。 "及不,是说去吗?《桃花源记》里,及郡下,谓太守,说如此。及不就是到、去的意思吗。"阳剑说起湘乡方言里的典故,滔滔不绝,"曰,在双峰方言里,就是说的意思。"文雅的"曰"字在古籍里自然不少见,不过在双峰方言里,与当地的文化结合,早已增加了更多的意义和趣味,"答曰"是插嘴,爱叫的乌鸦,双峰人的老话叫"老曰子"。

2016年,阳剑主编了《双峰方言之东扯西绊》(湖南地图出版社),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方言,越来越多古语的发现,让他不无兴奋,像是在为俗气的双峰方言正名,也证明着老湘语的悠久历史和遗世独立的坚守。"别人用'傻瓜'骂人,我们一直用《资治通鉴》里的'眄眄'来调侃。"在序言里,阳剑写道。

"湘乡土地亲,十里不同音" 湘乡话的难懂并不只是对于外地人而言,当地人也常常难以听懂彼此的方言,"湘乡土地亲,十里不同音"是湘乡人介绍湘乡方言常用的一句俗语,只是对于外地而言,它们都像外语,难以听出其中的差别来。

"不用十里就不同音了。"刘世文、周广溪、谭仲乔等几个湘乡老街的老人,每天早上都会聚集在南正街口的一个水泥厂,生起一堆炭火"扯谈"上几个小时。他们见证了湘乡的三街、九巷、十八弄的变迁,也见证着方言的改变,新一代的湘乡人很少称呼母亲为"姆妈",而更靠近普通话的"MOMO","线车子"也更多的人称为"单车"。

刘晨是湘乡金石镇人,他们的语言跟临近的宁乡相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到县城上学,完全听不懂县城里的湘乡话。"有的老师上课都用湘乡话,听课都困难,过了一年才渐渐学会了湘乡话。"学会县城的湘乡话并不能完全交流无障碍,"来自各地的同学,每个地方一种口音,大家还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都是方言交流。"而在多种方言的环境中浸泡多年,他如今能听懂湘乡各镇的方言。

"有的人听得懂,也有人听不懂。"双峰县荷叶镇大界的曾小雄在县城开了一家按摩店,在县城里,他坚持说荷叶话。荷叶话在双峰的方言里,被认为是最难懂方言之一。 不过在双峰生活的曾小雄,交流、做生意似乎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能听懂双峰话,而他的荷叶话"说慢一点他们大部分人能听懂"。即使听不懂,在外闯荡多年的曾小雄,说普通话也并不困难。他以前在外介绍自己时,多半说是湘乡人,"现在说荷叶人,别人也知道是曾国藩的故乡。"他骄傲地说,他查过族谱,他跟曾国藩同宗。

" 更像衡山话,百分之八十的话跟衡山话一样。"曾小雄说,荷叶镇靠近衡山,他的祖辈是从江西迁到衡阳,在衡阳住了几百年,才从衡阳迁到了双峰。在他的记忆里,荷叶人跟衡山人并没有太多直接的交流与往来,只有小时候村里的老人经常会顺着山路到衡山朝拜。"村里不少的媳妇都是衡山嫁过来的。"言语上的相似,加上衡山媳妇的相互介绍,两地的通婚现象普遍存在。 虽然在语言上大界靠近衡山,不过习俗却与双峰无异,与衡山有些许不同。"以前,按照衡山人的习俗,在结婚当天,娘家人半夜要吃一顿,我们这边的人就觉得习俗好怪,不过也没办法,新郎的家人只能半夜起来给他们做饭。"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