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台胞心声·看河南变迁⑤|“郑州真的不一样了!”_北京时间

听台胞心声·看河南变迁⑤|“郑州真的不一样了!”

在郑州高新区的一家服装厂4楼,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孕妇装、睡衣、休闲服,虽然都是样装,但款式新颖、时尚前卫、做工精细,时装化的设计思路诠释了都市女性的快乐生活和品质追求。

听台胞心声·看河南变迁⑤|“郑州真的不一样了!”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河南求学、就业、创业,为出彩河南努力拼搏,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就是生活在河南的台湾人。

为展现台胞在豫求学、就业、创业的感人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在豫台胞的生活情况,生动反映河南近年来的建设成就和历史变迁,河南省台办联合大河网,共同推出“听台胞心声·看河南变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郑州高新区的一家服装厂4楼,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孕妇装、睡衣、休闲服,虽然都是样装,但款式新颖、时尚前卫、做工精细,时装化的设计思路诠释了都市女性的快乐生活和品质追求。

“这就是我的父母在郑州所经营的事业,是做孕妇装的。”说起父母在郑州的事业,席嘉怡倍感自豪。

作为一名从小在郑州长大的台湾人,席嘉怡目前在郑州的一家科技美容连锁机构担任运营经理。9月5日上午,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诗歌、温文尔雅的女孩儿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河南情结。

席嘉怡(左三)和台胞青年在一起

3岁跟随父母来豫,亲历河南发展

1994年,3岁的席嘉怡跟随父母来到了河南郑州,在这儿一待就是二十几年。和许多台商二代一样,席嘉怡的父母也是第一批回大陆经商的台湾人。“我爸爸是1989年来到的河南,并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现在公司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我的父母算是第一批来到郑州的台湾人。”

由于父母来豫创业定居的缘故,席嘉怡在郑州念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并在北京读了4年大学。“我现在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你听我说话现在已经很少有‘台湾腔’了。”在闲聊之际,席嘉怡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自己还在上海工作了4年。

二十几年来,席嘉怡一直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河南的快速发展。席嘉怡告诉记者,自己从上海回到郑州之前,郑州还没有一个商场能够和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相媲美,大多数商场都还很传统,但自从郑东新区发展起来以后,郑州以前传统、“保守”的形象就不复存在。

不仅是郑东新区,高新区和中原区的变化也很大。“刚来的时候感觉高新区特别荒,当时我们家在中原区,公司在高新区,那个时候的环境就是很荒,晚上也没有路灯,路上也都是坑。”而如今,经过30年沐风栉雨,辛勤耕耘,郑州高新区早已成为中国中部颇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中原老城区更是焕发出新的活力。“前几年我们家搬到郑东新区,从阳台上可以看到大玉米和如意湖,每当夜幕落下,霓虹灯将CBD建筑轮廓勾画出来时,我们都会感叹一句‘郑州真的不一样了’。”

席嘉怡(左二)和台胞青年在一起

扎根河南,萌生创业想法

“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创业,但未来一定会。”面对大河网记者的镜头,席嘉怡回答得斩钉截铁。

记者了解到,席嘉怡从2009年起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任校广播台副台长,妥妥的学霸一枚。那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回郑工作呢?谈到将来在郑州创业的想法时,席嘉怡为记者揭露了答案。

“因为父母经商多年,自己从小一直就耳濡目染,虽然我爸妈从来没有给我提过让我以后要经商、一定要接家里的事业,但我自己一直就觉得作为家里的成员,要多为父母分担一些,虽然自己学的是新闻,但一直都有选修广告学等各种与经商相关的课程。”席嘉怡说。

不仅是自己家庭的内部环境影响了席嘉怡,河南省对台胞在豫经商、创业也提供了许多便利的外部条件。2018年,河南省台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河南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河南省惠台60条”),方便台湾同胞在豫学习、生活。

“‘河南省惠台60条’发布之后,台湾企业可以和本地企业一样有资格参评一些奖项,或者进入一些行业,包括台胞证换居住证,台胞可以参加社保等,我觉得都还挺便利的。”席嘉怡告诉记者,虽然有时政策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落地实施还比较难,但这一切在她看来都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目前,席嘉怡已经在郑州定居,制定着自己的创业计划,她希望郑州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台胞来豫创业。(赵汉青 康世甫/文 贺志泉/视频剪辑 张谷臻/海报)

听台胞心声·看河南变迁⑤|“郑州真的不一样了!”

在郑州高新区的一家服装厂4楼,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孕妇装、睡衣、休闲服,虽然都是样装,但款式新颖、时尚前卫、做工精细,时装化的设计思路诠释了都市女性的快乐生活和品质追求。

听台胞心声·看河南变迁⑤|“郑州真的不一样了!”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河南求学、就业、创业,为出彩河南努力拼搏,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就是生活在河南的台湾人。

为展现台胞在豫求学、就业、创业的感人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在豫台胞的生活情况,生动反映河南近年来的建设成就和历史变迁,河南省台办联合大河网,共同推出“听台胞心声·看河南变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郑州高新区的一家服装厂4楼,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孕妇装、睡衣、休闲服,虽然都是样装,但款式新颖、时尚前卫、做工精细,时装化的设计思路诠释了都市女性的快乐生活和品质追求。

“这就是我的父母在郑州所经营的事业,是做孕妇装的。”说起父母在郑州的事业,席嘉怡倍感自豪。

作为一名从小在郑州长大的台湾人,席嘉怡目前在郑州的一家科技美容连锁机构担任运营经理。9月5日上午,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诗歌、温文尔雅的女孩儿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河南情结。

席嘉怡(左三)和台胞青年在一起

3岁跟随父母来豫,亲历河南发展

1994年,3岁的席嘉怡跟随父母来到了河南郑州,在这儿一待就是二十几年。和许多台商二代一样,席嘉怡的父母也是第一批回大陆经商的台湾人。“我爸爸是1989年来到的河南,并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现在公司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我的父母算是第一批来到郑州的台湾人。”

由于父母来豫创业定居的缘故,席嘉怡在郑州念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并在北京读了4年大学。“我现在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你听我说话现在已经很少有‘台湾腔’了。”在闲聊之际,席嘉怡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自己还在上海工作了4年。

二十几年来,席嘉怡一直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河南的快速发展。席嘉怡告诉记者,自己从上海回到郑州之前,郑州还没有一个商场能够和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相媲美,大多数商场都还很传统,但自从郑东新区发展起来以后,郑州以前传统、“保守”的形象就不复存在。

不仅是郑东新区,高新区和中原区的变化也很大。“刚来的时候感觉高新区特别荒,当时我们家在中原区,公司在高新区,那个时候的环境就是很荒,晚上也没有路灯,路上也都是坑。”而如今,经过30年沐风栉雨,辛勤耕耘,郑州高新区早已成为中国中部颇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中原老城区更是焕发出新的活力。“前几年我们家搬到郑东新区,从阳台上可以看到大玉米和如意湖,每当夜幕落下,霓虹灯将CBD建筑轮廓勾画出来时,我们都会感叹一句‘郑州真的不一样了’。”

席嘉怡(左二)和台胞青年在一起

扎根河南,萌生创业想法

“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创业,但未来一定会。”面对大河网记者的镜头,席嘉怡回答得斩钉截铁。

记者了解到,席嘉怡从2009年起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任校广播台副台长,妥妥的学霸一枚。那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回郑工作呢?谈到将来在郑州创业的想法时,席嘉怡为记者揭露了答案。

“因为父母经商多年,自己从小一直就耳濡目染,虽然我爸妈从来没有给我提过让我以后要经商、一定要接家里的事业,但我自己一直就觉得作为家里的成员,要多为父母分担一些,虽然自己学的是新闻,但一直都有选修广告学等各种与经商相关的课程。”席嘉怡说。

不仅是自己家庭的内部环境影响了席嘉怡,河南省对台胞在豫经商、创业也提供了许多便利的外部条件。2018年,河南省台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河南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河南省惠台60条”),方便台湾同胞在豫学习、生活。

“‘河南省惠台60条’发布之后,台湾企业可以和本地企业一样有资格参评一些奖项,或者进入一些行业,包括台胞证换居住证,台胞可以参加社保等,我觉得都还挺便利的。”席嘉怡告诉记者,虽然有时政策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落地实施还比较难,但这一切在她看来都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目前,席嘉怡已经在郑州定居,制定着自己的创业计划,她希望郑州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台胞来豫创业。(赵汉青 康世甫/文 贺志泉/视频剪辑 张谷臻/海报)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