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思:东北帮,一群流落到印度的"中国人"?_北京时间

发源自西藏西部的雅鲁藏布江,在向东奔流近两千公里后,陡然转向西南,切穿喜马拉雅崇山峻岭,流经藏南地区,进入印度境内,在印度的东北部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河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高学思】

图中这个带几分文艺气息的年轻人,如果我在深圳的街头与他擦肩而过,一定不会怀疑他就是一个在深圳打拼的普通中国青年。但实际上,我和他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相识,他是一个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片次大陆上的印度本地人。

不要吃惊。在印度东北部,就生活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的相貌与中国人相差不多,甚至,有的部落名都与中国的姓氏类似(比如上面这个年轻人,他的部落名就读作"张",我一般就叫他"小张")。但中国对他们来说,是既亲切、又陌生;既向往、又有些畏惧,似乎代表着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家乡"--这群人被统称为印度东北部部落民。

笔者之前写过从婆罗门到贱民的五个印度年轻人的故事,收到不少读者的反馈,说对了解印度颇有帮助。因此,为了继续补全对印度族群构成的介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一个特殊的群体--一千多万印度东北部的部落民。由于长期与印度主流文化相隔绝,所以这个群体从未被纳入种姓制度中(连贱民也不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这一群体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他们对印度和中国各持什么看法。

大山的子女

发源自西藏西部的雅鲁藏布江,在向东奔流近两千公里后,陡然转向西南,切穿喜马拉雅崇山峻岭,流经藏南地区,进入印度境内,在印度的东北部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河谷。印度人称之为阿萨姆河谷(Assam Valley)。

阿萨姆河谷和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即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的名称)

这个河谷除了西接北孟加拉平原以外,其余三侧都被高山环绕。东北部部落民就生活在这些森林茂密的山区之中。上千年来,这批"化外之民"长期处于周围的东亚儒家文明、南亚印度教文明和东南亚佛教文明之间的夹层中,一直与印度主流文化相隔绝,直到近两百年才被纳入"文明社会"。在古代,这些山区部落民虽然与相邻阿萨姆河谷的印度教王国存在着贸易往来,但从未被其征服,所以一直处于自管自治的状态。

而且,部落民内部也远不是铁板一块,高耸的山峰和茂密的森林令部落之间的交通极不方便,所以在这片山区中,分布着数百个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是各自为政,任何形式的统一都从未发生。因此,这些部落的文化传统之间有着很大差异,甚至相邻的部落之间的语言都不能互通。

部落民中那加族的一个女子歌唱组合

19世纪中期,英国人在征服了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后,终于来到了阿萨姆河谷。他们从当地平原居民口中听说,在周围的山区里,有一群野蛮的"猎人头者",时常争斗劫掠,从来不服王化。很快,英国人就亲身见识到了这些部落民的"顽劣":他们多次袭击英国人在阿萨姆经营的茶园以及贸易据点,抢夺财物,猎取人头。多次交涉无效后,英国人忍无可忍,决定以暴制暴。通过不少于十次的山区远征,有着压倒性军事优势的英国人取得了胜利,将这片山林第一次置于统一的政权管辖之下。

在这里,英国人建立了城市据点,引进了印度卢比作为通用货币,部落民和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除了政治、经济上的改变,西方传教士还给部落民们带来了基督教。本土的泛灵论信仰日渐式微,基督教各教派,尤其是浸礼会,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宗教。

英国的学者也开始对这片地区的人文历史展开学术研究。由于当地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除了零星的间接记载以外,这一地区的历史始终被笼罩在迷雾之中。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试图从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中寻找线索,经过多年的对比研究,学者发现,当地有两百多个土著部落,大多属于蒙古人种(黄种人),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支,其中一些部落可能之前生活在中国的云南境内,后经缅甸迁到此地。

等到1947年,英国人离开次大陆时,当地的部落民精英阶层已经能使用英语,熟悉英国文化,但对于加入新生的印度共和国,却还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不情愿的联姻

在印度政府的官方宣传中,东北部的七个邦常被比喻成"七姐妹",嫁入了印度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但很明显,这是一场不情愿的联姻。

去年初,拍摄于德里的一个种族歧视视频传遍并震惊了印度全国:几个来自东北部的学生在小商铺喝茶时,被一群当地的无业青年大骂:"咪咪眼,你们不是印度人,快滚回中国去!"接着拳脚相向。

这样针对东北部部落民的歧视并不少见。事发后,当地电视台就这件事情采访了我的朋友"小张",问他的感受与看法。小张既气愤又无奈:"我们也是印度人,遵纪守法,勤恳工作,为什么要歧视我们?"当天晚上,愤懑不平的小张拒绝了公司提供的印度餐,回到住处,和东北部老乡们一起做了一顿彰显身份的家乡菜。

其实,自独立以来,印度东北部地区和中央政府之间,以及部落民和印度主体民族之间的紧张状态一直存在。建国之来,印度共和国的国族整合在东北部地区推进得尤为吃力。其部落民在二战时期就以骁勇善战著称,曾协同英军对日作战,而战火的洗礼也催化了该地区民族自主意识的觉醒。印度建国后,他们受穆斯林成功建立巴基斯坦的鼓舞,民族独立意识迅速膨胀。很快,东北部的几个重要部族,如那加人、米佐人都相继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势力,占据山区里的一些小镇和村庄,与驻扎在城市里的印度政府军对峙。

印度东北部的一支反政府武装: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

民族主义的高涨激发了部落民的武装叛乱,而经济发展上的滞后也令这一叛乱长年不息。由于地理上的隔绝、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央政府对于这一地区的忽视,东北部的发展水平渐渐落后于印度平均水平,年轻人失业率很高。虽然当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矿业公司却很少由本地人掌控,同时也未能有效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贫穷、失业再加上从缅甸北部流入的毒品与枪支,使东北部山区成为反政府武装的温床。

在形成东北部离心力的因素中,主体印度人(尤其是北部印度人)对部落民的种族歧视也不容忽视。部落民一方面身材相对矮小,相貌迥异于北印人,另一方面在男女交往和饮酒吸烟上较为开放,不符合相对保守的印度传统文化,因此很容易成为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尤其是部落民女性,常常被误认为比较"随意",从而成为性暴力的对象。

东北部部落民在地理、文化上的"孤立感",在经济上的"剥夺感",以及在社会上"受辱感",致使他们一直拒绝融入印度的主流文化。那加族人"小张"就曾经对我说过心中的隐痛:"那些印度人,只对我们的土地、资源和女人感兴趣,并没有真把我们当作同胞。"

发源自西藏西部的雅鲁藏布江,在向东奔流近两千公里后,陡然转向西南,切穿喜马拉雅崇山峻岭,流经藏南地区,进入印度境内,在印度的东北部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河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高学思】

图中这个带几分文艺气息的年轻人,如果我在深圳的街头与他擦肩而过,一定不会怀疑他就是一个在深圳打拼的普通中国青年。但实际上,我和他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相识,他是一个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片次大陆上的印度本地人。

不要吃惊。在印度东北部,就生活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的相貌与中国人相差不多,甚至,有的部落名都与中国的姓氏类似(比如上面这个年轻人,他的部落名就读作"张",我一般就叫他"小张")。但中国对他们来说,是既亲切、又陌生;既向往、又有些畏惧,似乎代表着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家乡"--这群人被统称为印度东北部部落民。

笔者之前写过从婆罗门到贱民的五个印度年轻人的故事,收到不少读者的反馈,说对了解印度颇有帮助。因此,为了继续补全对印度族群构成的介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一个特殊的群体--一千多万印度东北部的部落民。由于长期与印度主流文化相隔绝,所以这个群体从未被纳入种姓制度中(连贱民也不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这一群体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他们对印度和中国各持什么看法。

大山的子女

发源自西藏西部的雅鲁藏布江,在向东奔流近两千公里后,陡然转向西南,切穿喜马拉雅崇山峻岭,流经藏南地区,进入印度境内,在印度的东北部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河谷。印度人称之为阿萨姆河谷(Assam Valley)。

阿萨姆河谷和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即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的名称)

这个河谷除了西接北孟加拉平原以外,其余三侧都被高山环绕。东北部部落民就生活在这些森林茂密的山区之中。上千年来,这批"化外之民"长期处于周围的东亚儒家文明、南亚印度教文明和东南亚佛教文明之间的夹层中,一直与印度主流文化相隔绝,直到近两百年才被纳入"文明社会"。在古代,这些山区部落民虽然与相邻阿萨姆河谷的印度教王国存在着贸易往来,但从未被其征服,所以一直处于自管自治的状态。

而且,部落民内部也远不是铁板一块,高耸的山峰和茂密的森林令部落之间的交通极不方便,所以在这片山区中,分布着数百个不同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是各自为政,任何形式的统一都从未发生。因此,这些部落的文化传统之间有着很大差异,甚至相邻的部落之间的语言都不能互通。

部落民中那加族的一个女子歌唱组合

19世纪中期,英国人在征服了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后,终于来到了阿萨姆河谷。他们从当地平原居民口中听说,在周围的山区里,有一群野蛮的"猎人头者",时常争斗劫掠,从来不服王化。很快,英国人就亲身见识到了这些部落民的"顽劣":他们多次袭击英国人在阿萨姆经营的茶园以及贸易据点,抢夺财物,猎取人头。多次交涉无效后,英国人忍无可忍,决定以暴制暴。通过不少于十次的山区远征,有着压倒性军事优势的英国人取得了胜利,将这片山林第一次置于统一的政权管辖之下。

在这里,英国人建立了城市据点,引进了印度卢比作为通用货币,部落民和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除了政治、经济上的改变,西方传教士还给部落民们带来了基督教。本土的泛灵论信仰日渐式微,基督教各教派,尤其是浸礼会,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宗教。

英国的学者也开始对这片地区的人文历史展开学术研究。由于当地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除了零星的间接记载以外,这一地区的历史始终被笼罩在迷雾之中。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试图从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中寻找线索,经过多年的对比研究,学者发现,当地有两百多个土著部落,大多属于蒙古人种(黄种人),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支,其中一些部落可能之前生活在中国的云南境内,后经缅甸迁到此地。

等到1947年,英国人离开次大陆时,当地的部落民精英阶层已经能使用英语,熟悉英国文化,但对于加入新生的印度共和国,却还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不情愿的联姻

在印度政府的官方宣传中,东北部的七个邦常被比喻成"七姐妹",嫁入了印度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但很明显,这是一场不情愿的联姻。

去年初,拍摄于德里的一个种族歧视视频传遍并震惊了印度全国:几个来自东北部的学生在小商铺喝茶时,被一群当地的无业青年大骂:"咪咪眼,你们不是印度人,快滚回中国去!"接着拳脚相向。

这样针对东北部部落民的歧视并不少见。事发后,当地电视台就这件事情采访了我的朋友"小张",问他的感受与看法。小张既气愤又无奈:"我们也是印度人,遵纪守法,勤恳工作,为什么要歧视我们?"当天晚上,愤懑不平的小张拒绝了公司提供的印度餐,回到住处,和东北部老乡们一起做了一顿彰显身份的家乡菜。

其实,自独立以来,印度东北部地区和中央政府之间,以及部落民和印度主体民族之间的紧张状态一直存在。建国之来,印度共和国的国族整合在东北部地区推进得尤为吃力。其部落民在二战时期就以骁勇善战著称,曾协同英军对日作战,而战火的洗礼也催化了该地区民族自主意识的觉醒。印度建国后,他们受穆斯林成功建立巴基斯坦的鼓舞,民族独立意识迅速膨胀。很快,东北部的几个重要部族,如那加人、米佐人都相继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势力,占据山区里的一些小镇和村庄,与驻扎在城市里的印度政府军对峙。

印度东北部的一支反政府武装: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

民族主义的高涨激发了部落民的武装叛乱,而经济发展上的滞后也令这一叛乱长年不息。由于地理上的隔绝、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央政府对于这一地区的忽视,东北部的发展水平渐渐落后于印度平均水平,年轻人失业率很高。虽然当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矿业公司却很少由本地人掌控,同时也未能有效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贫穷、失业再加上从缅甸北部流入的毒品与枪支,使东北部山区成为反政府武装的温床。

在形成东北部离心力的因素中,主体印度人(尤其是北部印度人)对部落民的种族歧视也不容忽视。部落民一方面身材相对矮小,相貌迥异于北印人,另一方面在男女交往和饮酒吸烟上较为开放,不符合相对保守的印度传统文化,因此很容易成为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尤其是部落民女性,常常被误认为比较"随意",从而成为性暴力的对象。

东北部部落民在地理、文化上的"孤立感",在经济上的"剥夺感",以及在社会上"受辱感",致使他们一直拒绝融入印度的主流文化。那加族人"小张"就曾经对我说过心中的隐痛:"那些印度人,只对我们的土地、资源和女人感兴趣,并没有真把我们当作同胞。"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