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有一种飞鱼,长着鸟一样的翅膀,飞翔在水面上。在明人的图本《山海经》中,飞鱼是有鸟翼的鱼,嘴边有"...
《山海经》中有一种飞鱼,长着鸟一样的翅膀,飞翔在水面上。《山海经·中山经》中提到了飞鱼的名目:"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在明人的图本《山海经》中,飞鱼是有鸟翼的鱼,嘴边有"胡须"。
与之相似的,还有文鳐鱼。文鳐鱼也是《山海经》里的飞鱼形象。《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在图本的《山海经》中,文鳐鱼的翅膀干脆给画上了鸟羽,成为鱼鸟结合的奇异物种。文鳐也在后世的海洋博物学中屡屡被用作飞鱼的指代,或因其名"雅驯"所致,比如左思的《吴都赋》记载:"精卫衔石而遇缴,文鳐夜飞而触纶。"胡韫玉《太平洋归舟中作》诗:"飞潜无主文鳐苦,升谪随天赤凤哀。"
带翅膀的鱼,《山海经》中还有鳛鳛鱼、蠃鱼等名目,模样大同小异,都是鱼身鸟翼,飞在空中,颇有魔幻色彩。聂璜的《海错图》中绘有一幅飞鱼图,红色的飞鱼,粉色的双翼,头与身的衔接处有鬣,与《山海经》里的飞鱼、文鳐等形象有着隐秘的承递关系,而文字更加具体:"康熙丁丑,闽之长溪得见是鱼,己卯又见。两划水长出于尾而赤,周身鳞甲皆红色,头有刺,土人称为飞鱼。"
然而,这种飞鱼并非神话传说,自然界中确实存在飞鱼,与《山海经》中提到的各类飞鱼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或许就是《山海经》中的飞鱼原型。
这种飞鱼生活在南海,在东海也有出没。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可一直延伸到尾部。凭借流线型的优美体型,飞鱼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它能跃出水面十几米,并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飞鱼经常在海水表面活动,它们成群地在海上飞翔,形态像鲤鱼,胸鳍如鸟翼,头白嘴红,背部青色,与聂璜《海错图》所绘的飞鱼极为吻合。
飞鱼的飞翔实属无奈之举,它需要面对各种凶猛的天敌。当遭到敌害威胁,或者受到轮船惊吓时,飞鱼才会快速游动助跑,然后冲出水面,用胸鳍做一段滑翔。飞鱼摆动的尾部为其滑翔提供动力。然而,空中也不安全,飞鱼往往被空中盘旋的海鸟捕获,或者撞在礁石上丧生。
值得一提的是,聂璜写了一则16字的《飞鱼赞》:"文鳐夜飞,霞红电赤。直上龙门,何愁点额。"因飞鱼的外形和鲤鱼相似,鲤鱼跳龙门的民间故事也与飞鱼有关,其喜高飞的习性,被演变为"鱼龙变化"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