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和尼克一起寻找失踪动物线索的过程中,遇到了自然主义者俱乐部的店长(牦牛)、动物车管所工作人员(三趾树懒)、黑帮老大(鼩鼱)。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一件事教育工作室《拾话电影》专栏。《拾话电影》,还原电影场景,解析电影对白,让电影更明了,让教育更多元。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电影是《ZOOTOPIA》,中文名是《疯狂动物城》。这部电影大致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在动物城里和现实世界有点不同,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是能和平共处的,但由于个别食肉动物被恶意注射了称为"午夜嚎叫"的病毒,而变得具有攻击性,回归了原来食肉动物的某种天性。一直有当警察梦想的小兔子朱迪和赤狐尼克一起摧毁了这个让动物城分裂的阴谋。两位主角不仅挽救了那些变得疯狂的动物,更重要的是挽救了动物城的价值观。这部影片的主题是用善良、理性、努力等正能量去克制疯狂、分裂、破坏等负能量。影片是希望建立一个和谐、温情、团结,并且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动物城,而不是充满冲突的动物城,所以《疯狂动物城》这个翻译我个人不太喜欢,直接翻译为《动物城》就好了。

我有个提议,家长和孩子在观看影片前,不妨通过问孩子几个相关的问题,来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比如可以问:为什么叫动物城?这座城市里你希望哪种动物当市长,副市长,警察局局长?如果你也是生活在这座动物城里的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什么动物,在这个城市里做什么样的职业?观影前的讨论,会让孩子带着某些问题看电影,会帮助孩子更好地进入电影情节。
《拾话电影》并不会把影片当成故事一样,用文字重新讲述一遍。因为电影本身通过场景来呈现的,最好地理解电影和享受电影乐趣的方式就是去看电影,而不是看剧本,或者看影评。在这里我主要是把一些我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很有意义的情节拆解出来,并解析其中内在的含义。
第1个要讲解的情节是,小兔子朱迪在小时候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儿童话剧,在这部话剧里她自然地流露出她儿时的梦想--她的梦想是当一名警察。
那部话剧大概的剧情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动物城里的食肉动物还是和我们现实的情况一下,会吃食草动物的。表演过程中,作为食草动物的小兔子朱迪假装被食肉动物小老虎咬死了。小兔子用红丝带和蕃茄酱作为道具,表现出血液喷溅,倒地身亡的场景。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场景切换到了现在的动物城。现在动物城里的食肉动物不再吃食草动物了,大家一起和平地生活了,每种动物在成长方式上都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舞台上的小老虎说他想当税务师,专抓逃税的;舞台上的小羊说她想成为宇航员;舞台上的小兔子朱迪则说她想成为警察。

在小兔子朱迪表演话剧这段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我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这个小细节,我对影片的导演充满了敬佩。我提醒观众在观看那个话剧表演时,留意其中用来表示食肉动物的箱子。那个箱子上的英文单词有拼写错误,在拼写错的字母上划了一条线,在上面再写上正确的字母。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道具箱子应该重做,因为它上面的单词有划过改动的痕迹,不美观。但影片的导演却故意设置了这种不完美。为什么呢?因为这场舞台剧是孩子自编自导自演的,梦想也是孩子心灵深处的,而不是成人灌输的,表演是孩子自己创造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保留这样的错误恰好反映出这是孩子们自由创作的舞台剧。这种非常精巧的设计传递出的是导演更深的用意。影片导演想传达的教育理念是:儿童剧是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机会不是商业演出,应该鼓励孩子自我创作,成人不要过多地去干涉这个独立的成长空间。在孩子自我创造的过程,孩子的进步是建立在反复的自我纠错的基础上的,不能用成人认定的完美去要求儿童,否则儿童将会故步自封,不敢尝试,失去成长的机会。
小兔子朱迪有了当警察的梦想后,接着她要面对父母的善意开导,要面对身边伙伴的嘲笑与挑衅,还要面对严苛的训练,这些情节在影片中都有着非常精彩的场景去表现。尤其是兔爸兔妈对朱迪说,如果不去尝试就不会犯错的那段对话,挺值得当父母的深深去体会。

第2个要讲的情节是,朱迪以优异的成绩从警校毕业后,到了警察局并没有得到局长(非洲水牛)的认可,只能去当交通协管员。在当交通协管员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另一个主角,"骗子"尼克(赤狐)。也就是当她也开始对自己的梦想抱有怀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所动摇的时候,她的价值观受到了一个小混混的挑战与冲击。那段骗子教育警察的对白,有点象"摧梦恶魔"与"造梦天使"间的对话。尼克扮演着"摧梦恶魔",朱迪则扮演"造梦天使"。
在这里我还原一下他们的对话。
尼克(嘲讽):好吧,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怎么样?从前有一个天真的小村姑,她很有理想,有一天她想搬到动物城,那里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都很友善,还会一起唱理想的歌儿。然而结果是:其时大家相处的并不好,在大城市里当警察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她只能开罚单。没人在乎她和她的梦想,没过多久,美梦破碎,心情和生活都陷入谷底,她只能沦落为天桥底下的一只盲流野兔。她不得不夹着,那毛茸茸的可爱尾巴回到故乡--免窝镇,当一个种萝卜的村姑。
朱迪(生气):没有人能对我的未来说三道四,由其是那种没有什么本事,只会用冰棍骗人,自作聪明的小混混。
尼克(冷笑):这么说吧。每个来到这儿的小动物,都以为自己的能脱胎换骨,但其实不能,你只能是你自己,我是狡猾的狐狸,你是愚蠢的兔子。
朱迪(反驳):我不是一只愚蠢的兔子。
尼克(偷笑):你不是一只愚蠢的兔子,那你站在的地方也不是湿的水泥咯!
(原来在对话的过程中,小兔子站进了没有干的水泥坑里,双脚被粘住了,她还不知道。)
为什么要专门说到这么长的一段对白呢?这就要说到这部电影在创作上有别于其他大多数卡通片的一个明显特点。很多的卡通片都会刻意回避"言语说教",一般卡通片的模式都是通过天马行空的场景,通过动感音乐、动作设计等感观因素,去吸引孩子的观影兴趣。孩子们对言语说教这种教育方式的接受度很低。如果在一部卡通片里充满了说教的话,那这部电影就不适合儿童去观看。然而在这部电影里,对白非常多,人物与人物间经常在对话,有的话题涉及生活感受,有的话题涉及社会现象,有的甚至涉及哲学问题,有点大学课堂在讨论问题的味道。但影片的对白设计恰恰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比如在上面提到的那段对白,在对话的过程中,两位主人公并不是站着不动在对话,他们边说边走,穿过街区,经过城市的各个角落,身边有各种身份的、不同特点的、在城市中生活的小动物经过,宛如穿过一个真实的城市。这些对白的设计通俗易懂,非常贴合故事情节,孩子在听对白的过程中,边理解着故事,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相关的信息,开始在脑里思考这些信息。就象在听兔子朱迪和赤狐尼克的这段对话的过程中,孩子其实也在默默思考:梦想是什么?梦想与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小兔子是不是真的愚蠢?

一件事工作《拾话电影》栏目在这有个观影小提示:这部电影成功之处,就是把一些孩子将来走进社会后会接触到的生活现实,通过兔子朱迪的成长经历有趣地展现在孩子面前,并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与理解这些生活现实,坚持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一部少有专注于培养孩子社会意识的这么一部儿童电影。
第3个要讲的情节是有关于几个小动物的。这几个小动物作为动物所具备的特点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孩子身上具有的特质。朱迪和尼克一起寻找失踪动物线索的过程中,遇到了自然主义者俱乐部的店长(牦牛)、动物车管所工作人员(三趾树懒)、黑帮老大(鼩鼱)。这三个动物有着各自的特点:乐天自由的牦牛、向往极速的三趾树懒、人小志大的鼩鼱。这三个动物的设置,就是为了去配合影片中的关键主题: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Anyone can be anything。
第一个动物是自然主义者俱乐部的店长(牦牛),自然主义者俱乐部就是崇尚自由的一个地方。这个角色有趣在自己明明记忆力超群,却浑然不知。比如他会这样问问题,南姬(教瑜珈的大象),你不记得了他(失踪的小动物)是几周前的星期三来的吗?你不记得了他当时穿的是一件绿色绞花编织外套和一条新的灯芯绒裤子,还配着一条涡纹领带,打着温莎结,领带很紧,不记得了吗?这就是一种很奇怪的性格特点了,明明是自己知道的事情,却要用别人的角度来进行回忆。到最后,牦牛还是认为南姬的记忆力非常好,也许他觉得那么复杂的瑜珈动作,她都能记住,她的记忆肯定好。这头牦牛的特点似乎在告诉我们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有时候人并不知晓自我,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不了解自己的天份,需要借助身边的人来还原自己,找到自我。而在小孩子身上这种特点表现的更为明显,他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记忆力好,或者有什么别的天份,某些天份的展现都是通过某些特别的生活事件突然间表现出来的。
第二个要提到的三趾树懒。在影片中叫做闪电的三趾树懒,在动物车管所工作,他是那里动作最快的人了。三趾树懒是世界上行动最缓慢的动物,让这种动物当车管所的工作人员,大家都无法的抱怨了,因为如果你抱怨他动作慢,他就会和你解释他为什么这么慢,而这个解释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的几倍。因此每个来办事的人都只能安静地等。尼克故意拖延朱迪探案的时间,在闪电快要完成任务的时候,突然和他讲了一个笑话,结果这只三趾树懒在听完这个笑话后,用了十秒钟才笑出声来,然后用了几分钟才和旁边和同事分享完这个笑话。这个创意挺有意思的,动物城果然是任何动物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从自身条件来看三趾树懒明显不适合这份需要效率的工作,但如果让三趾树懒去承担这份工作,那社会又会减少了很多抱怨,一切按部就班,反而运作的效率更高了。这对教育来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吗?看似不可能,但却又最合适。

一件事教育工作室推荐家长与孩子共同去观看这部电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影片突显了社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大多数卡通片只是一种愉悦模式:让孩子感受到快乐,让孩子放飞想象力,让孩子通过视觉去处理信息,而很少让孩子去提高对生活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但这部电影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让孩子能听得进道理、认得清社会现实。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直白的说理,象兔爸兔妈对小兔子一段教育,狐狸对小兔子一大段话的挖苦,都是让观看这部电影的孩子去琢磨:我们正在成长的社会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
这部电影是一部考察孩子社会思考能力的电影。狮子市长在处理失踪案时,他的利益考量是什么?羊副市长的政治阴谋是什么?当社会处于价值冲突的时候,人们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看起来很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都通过动物城这个场景以及故事发展的曲线巧妙地展现出来了。当然,我们不是说要让孩子去分析这些问题,而是他会感觉到这种社会问题的存在。我们的社会并不完美,需要大家努力把它变得更完好,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向。而通过课堂、书本那些一般性的教育方法,很难让孩子接触到这些问题,或者很难让孩子合理地接受这些问题。

这个故事巧妙地地方在于,故事的生动性与生活的严肃意味,恰如其份地整合在地卢来,并且处于一种巧妙的平衡状态。孩子在喜欢上故事与人物的过程中,在跟着朱迪一起经历破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象朱迪一样思考问题,而且最后朱迪的成功会自然地强化孩子内心深处的英雄气质。兔子朱迪作为英雄,她化解了很多矛盾,她让动物城更加美好,孩子会记住正义、勇敢、聪明的朱迪。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也会深深地记住这个小兔子英雄,兔子朱迪成为了成长的榜样。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而且对成人和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一件事教育工作对这部电影的推荐理由是:兔子朱迪让我们这个价值冲突加剧的社会有了正义、美好、勇敢、善良的代言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去成为这些价值的代言人。
无论你是严肃地看待这部电影,还是用小趣味的方式观看这部电影,电影里都有很多细节值得家长和孩子共同去回忆。我记得有一个场景是狐狸爬过铁丝网后却发现刚刚明明在外面的小兔子却已经在里面。你知道小兔子能比狐狸更快进来的原因是什么?家长可以尝试用这种方式与孩子交流一下观影体验。
一件事教育工作室《拾话电影》栏目小提示:电影是用来交流想法的载体,别看完后,就把电影当成一次性纸巾扔掉了。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影片结构设计的问题。在这部影片里既然正面信息,象理想、梦想、坚持、努力、尝试、鼓励等等;也有负面的信息,比如骗子、欺凌、抢劫、黑帮、阴谋等。影片正是通过不断是正面战胜负面、善良战胜邪恶、正义打败阴谋、团结战胜分裂等等例子来告诉孩子生活虽然并不完美,但每个人都可以努力让整个社会更完美。这样的教育策略,比单纯的美好许愿,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坚强和对社会的适应。影片中的兔子朱迪并不只是活在对理想与梦想的憧憬中,工作以后她遇到了狡猾的狐狸尼克,遇到对她不屑一顾的牛局长,遇到各种生活状态下的小动物,她才真正学会面对真实的生活。影片中甚至很具体地描绘那些狐狸的狡猾和那些拟人化了的黑帮氛围。这并不是让孩子去学坏,更不是让孩子学会恐惧,而是让孩子了解社会的不完美。其实社会并不是封闭的,教育中无论你如何尝试把学生关在一个教室里,他都能了解到社会并不是完善的,因为教师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儿童早点知道社会的不完美,并不会对他的身心造成伤害,反而激发他更早地学会适应和面对。影片恰当地处理这些负面角色,负面信息,让一切显得自然而又能让人接受,比如:黑帮老大为了感谢朱迪,邀请他和尼克一起参加女儿的婚宴。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让孩子了解到黑帮老大的存在,也让孩子减少了对黑帮老大的恐惧。
最后我想说的一个情节是尼克的成长经历与朱迪成长经历的一个对比。虽然他们都经历了成长的挫折,但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方式,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插曲,就是在牛局长将要解除朱迪职务的时候,因为朱迪在遇到发狂的动物时救了尼克,所以尼克在朱迪遇到困境时,也挺身而出,帮朱迪解围,并且之后敞开心扉,向朱迪说了儿时一段难过的经历。尼克小时候也象朱迪一样心怀梦想,想加入小骑警童子军。但当他穿着妈妈辛苦攒钱买回的制服,并准备参加入队仪式时,他被戏弄了。他被其他小动物戴上嘴套,因为其它队员无法相信一只狐狸,正是那次强烈的屈辱感,使得尼克产生了两种负面心理。小小的尼克以至现在的尼克都在告诫自己,一不要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二不要尝试去取得别人的信任。影片很细节地表现了尼克的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当朱迪想伸手安慰尼克时,尼克刻意转移了注意力,缩回了身体,避开了朱迪的这种亲密举动。
我们对比朱迪被那只叫吉丁的小狐狸抓伤脸的经历和尼克的受辱经历:前者是身体的伤害,并且是来自异类的伤害,是可以预计的伤害;而后者是心理的伤害,是同伴的伤害,是信任与欺骗式的伤害,后者让人更难以承受,持续的时间更长,打击更大。影片其实也在对教育进行的一种提醒。一是要懂得预防与适应,比如:让孩子提前知晓生活中存在的打击,让他在心理上能提前适应。二是要懂得沟通与交流,多关注孩子行为、情绪上是否出现异常,并且家长要能做到平等、民主不带偏见地与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