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姓保、险资不险的几点看法和认识_北京时间

保险姓保、险资不险,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保险业的主题,行业的实践当中却很容易误读。互联网的长处和优势是什么,保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能够给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是什么,产品和模式与既往有何不同,保险风险管理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才是创新的出发点...

保险姓保、险资不险,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保险业的主题,行业的实践当中却很容易误读。

一、保险产品怎么才算做到保险姓保?

昨天看新闻消息说一月份保险业中短续期万能险同比大幅下降,保险公司纷纷转型保障类产品,取得明显成效云云。

想问:万能险卖的少了,都去买媒体说的"偏保障"(都没敢说保障)型的分红和两全了,这就算回归保障了?不觉得滑稽吗?以前行业好像都在批判分红险一险独大、结构不合理来着,到底是分红卖得多好还是不好?而且,高现价产品真的少了吗?(看看个别公司你就懂)

再问:业务结构当中,谁能说得出一个公允的合理比例,说这个就是最好的业务结构?业务结构是不是应该和公司的资源、战略、能力匹配,而不是一刀切的要求?还有,很多分红险还是走得中短续期的类似的路子,怎么办?

二、互联网保险怎么去践行保险姓保?

轰轰烈列的互联网保险,寿险主要卖的是万能理财,后来被限制住了;财险主要卖的是车险,后来利率市场化后也大幅下滑,丧失价格优势了。一个靠收益率、一个靠打折优惠,真没看出来践行保险姓保,经念歪了。

还有一部分则是以碎片化、小而美的场景化保险而存在的,但是创新的姿势僵硬的狠,很多消费者很不需要,戴个套子强奸就不算强奸了?是不是哪一天很多客户都得买一堆痔疮保、前列腺保、乳腺保、膝盖保、脚踝保、美甲保、美牙保、摔倒保、落枕保,很可笑的事情。

互联网的长处和优势是什么,保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能够给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是什么,产品和模式与既往有何不同,保险风险管理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才是创新的出发点,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三、险资举牌真得只能做友好投资人吗?

受万科宝能之争影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只顾着看戏,却忽略了一些根本的东西: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股东的权益是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了还是削弱了?法治化的管理是被遵循了还是借助了政府意志?

举牌该举就举,只要是资金来源真实合法,投资行为符合监管要求,就应该理直气壮的去举。很多人政治正确说要做友好投资人,却是以牺牲股东合法权益为代价的,不能做老好人,而应该在治理结构上发挥股东正常的权力。

你去投资入股其他企业,原有股东和管理层告诉你,你只需要出钱就好了,其他你不懂也经营不好,靠边站,你不糊他一脸狗屎才怪。换成险资就成了野蛮人了?而且主观认定别人没搞过就搞不好,买的股权多就是有企图,本身就是诛心和莫须有。

照这个逻辑,所有搞投资的都别搞了,所有后期入股的都别入了,资本市场的效率早就没了。不否认,投资并购和股权变更全世界都是异常艰难,整合多半都是失败,但不能以此否定正常的股权诉求。你没有经验和能力,所以不能来搞,那试问所有第一次经验怎么来的?

四、资产驱动负债就真得不好吗?

很多人怕谈资产驱动负债,好像一说这个就和野蛮人、保险大鳄划上了等号,其实大可不必,没有必要杯弓蛇影。对于经营未知风险的保险业而言,如果真得有资产驱动负债的好事情,不但要敢于做,而且要多做。

以前保险都是埋头开发产品,想方设法卖出去,最后弄了一大堆保费回来,再去做资产配置。这些产品定价的时候都有一个收益率假设,能不能达到?事先完全不知道。这时候纯粹看天吃饭了,市场行情好多赚点,行情不好收益率都无法弥补资金成本,导致利差损。

好了,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下,保险公司先找到了可投资的收益率基本确定的资产,然后根据需要投资的规模定制化设计产品进行销售,稳稳的获取利差收益,这不就是传统制造行业的以销定产吗?找到了销售对象,直接厂家供应,你告诉我这方式不好,不如我们先生产产品,再去两眼一抹黑的找新客户好,你确定不是在逗我玩?

很多时候,许多冠冕堂皇的言论,经不住常识性的推敲,但是为什么大行其道?因为很多人要么蠢,真是不明白道理;很多人要么坏,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颠覆三观。

无论是保险产品还是保险投资,最终的目标都是:保险让生活更美好!这句宣传语很能代表保险行业的属性,这就要求必须真正扎扎实实从保险产品供给侧出发,在保险产品形态、保险利益等核心内容上做改变,满足客户真正的保险需求和保险消费痛点,而不是哗众取宠,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对于险资,我觉得大方点,勇敢点,保险公司投资的钱又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清清白白的,有什么好怕的,别偷偷摸摸的,搞得好像见不得阳光似的。

加油,保险行业!

保险姓保、险资不险,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保险业的主题,行业的实践当中却很容易误读。互联网的长处和优势是什么,保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能够给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是什么,产品和模式与既往有何不同,保险风险管理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才是创新的出发点...

保险姓保、险资不险,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保险业的主题,行业的实践当中却很容易误读。

一、保险产品怎么才算做到保险姓保?

昨天看新闻消息说一月份保险业中短续期万能险同比大幅下降,保险公司纷纷转型保障类产品,取得明显成效云云。

想问:万能险卖的少了,都去买媒体说的"偏保障"(都没敢说保障)型的分红和两全了,这就算回归保障了?不觉得滑稽吗?以前行业好像都在批判分红险一险独大、结构不合理来着,到底是分红卖得多好还是不好?而且,高现价产品真的少了吗?(看看个别公司你就懂)

再问:业务结构当中,谁能说得出一个公允的合理比例,说这个就是最好的业务结构?业务结构是不是应该和公司的资源、战略、能力匹配,而不是一刀切的要求?还有,很多分红险还是走得中短续期的类似的路子,怎么办?

二、互联网保险怎么去践行保险姓保?

轰轰烈列的互联网保险,寿险主要卖的是万能理财,后来被限制住了;财险主要卖的是车险,后来利率市场化后也大幅下滑,丧失价格优势了。一个靠收益率、一个靠打折优惠,真没看出来践行保险姓保,经念歪了。

还有一部分则是以碎片化、小而美的场景化保险而存在的,但是创新的姿势僵硬的狠,很多消费者很不需要,戴个套子强奸就不算强奸了?是不是哪一天很多客户都得买一堆痔疮保、前列腺保、乳腺保、膝盖保、脚踝保、美甲保、美牙保、摔倒保、落枕保,很可笑的事情。

互联网的长处和优势是什么,保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能够给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是什么,产品和模式与既往有何不同,保险风险管理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才是创新的出发点,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三、险资举牌真得只能做友好投资人吗?

受万科宝能之争影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只顾着看戏,却忽略了一些根本的东西: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股东的权益是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了还是削弱了?法治化的管理是被遵循了还是借助了政府意志?

举牌该举就举,只要是资金来源真实合法,投资行为符合监管要求,就应该理直气壮的去举。很多人政治正确说要做友好投资人,却是以牺牲股东合法权益为代价的,不能做老好人,而应该在治理结构上发挥股东正常的权力。

你去投资入股其他企业,原有股东和管理层告诉你,你只需要出钱就好了,其他你不懂也经营不好,靠边站,你不糊他一脸狗屎才怪。换成险资就成了野蛮人了?而且主观认定别人没搞过就搞不好,买的股权多就是有企图,本身就是诛心和莫须有。

照这个逻辑,所有搞投资的都别搞了,所有后期入股的都别入了,资本市场的效率早就没了。不否认,投资并购和股权变更全世界都是异常艰难,整合多半都是失败,但不能以此否定正常的股权诉求。你没有经验和能力,所以不能来搞,那试问所有第一次经验怎么来的?

四、资产驱动负债就真得不好吗?

很多人怕谈资产驱动负债,好像一说这个就和野蛮人、保险大鳄划上了等号,其实大可不必,没有必要杯弓蛇影。对于经营未知风险的保险业而言,如果真得有资产驱动负债的好事情,不但要敢于做,而且要多做。

以前保险都是埋头开发产品,想方设法卖出去,最后弄了一大堆保费回来,再去做资产配置。这些产品定价的时候都有一个收益率假设,能不能达到?事先完全不知道。这时候纯粹看天吃饭了,市场行情好多赚点,行情不好收益率都无法弥补资金成本,导致利差损。

好了,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下,保险公司先找到了可投资的收益率基本确定的资产,然后根据需要投资的规模定制化设计产品进行销售,稳稳的获取利差收益,这不就是传统制造行业的以销定产吗?找到了销售对象,直接厂家供应,你告诉我这方式不好,不如我们先生产产品,再去两眼一抹黑的找新客户好,你确定不是在逗我玩?

很多时候,许多冠冕堂皇的言论,经不住常识性的推敲,但是为什么大行其道?因为很多人要么蠢,真是不明白道理;很多人要么坏,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颠覆三观。

无论是保险产品还是保险投资,最终的目标都是:保险让生活更美好!这句宣传语很能代表保险行业的属性,这就要求必须真正扎扎实实从保险产品供给侧出发,在保险产品形态、保险利益等核心内容上做改变,满足客户真正的保险需求和保险消费痛点,而不是哗众取宠,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对于险资,我觉得大方点,勇敢点,保险公司投资的钱又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清清白白的,有什么好怕的,别偷偷摸摸的,搞得好像见不得阳光似的。

加油,保险行业!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