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起于绚烂,归于静美_北京时间

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起于绚烂,归于静美

时值中年的渡边淳一,将他在那个时期对爱的渴求与不安,对婚姻的彷徨与挣扎,通通倾注到《失乐园》中,因而对于读者来说,即使男女主人公经历了情爱的欢愉,那些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却笼罩着如影随形的压抑之感,反而看似悲剧的壮烈结局,却终于让人感到...

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起于绚烂,归于静美

渡边淳一最后一本自传体小说--《我永远的家》(珍藏纪念版)近期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伴随着渡边淳一逝世三周年日子的到来,渡边文学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文学爱好者关心的话题。自1997年问世以来,《失乐园》俨然已成了渡边文学的代名词,此后渡边出版的作品,也总免不了要被拿来与经典作比较。此次在大陆首次出版的《我永远的家》(珍藏纪念版),依旧是那个谈着"爱与情"的渡边淳一,却不是那个只谈"爱与情"的渡边淳一了。

渡边淳一曾不止一次地强调,他的小说多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在一次采访中,他也直言不讳地说道,《失乐园》所描述的就是他最放纵的一次经历--双双出轨的中年男女,在彼此身上点燃激情,又选择在极致的情爱巅峰饮毒自尽,相拥死亡--即便在渡边已经去世的今天,也少有如此"惊世骇俗之作",在开放程度不及今时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部作品会引起巨大轰动,也便不足为奇了。

当然,既是小说,自然有虚构的成分,这震撼人心的"为爱赴死",渡边没做,不代表他没有去想。在谈到《失乐园》时,渡边淳一说:"我曾经爱过一个人,当我想更多地爱她的时候,会突然感觉到一种近乎死亡的不安。"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不完全是真实发生的,但情感是真实的。时值中年的渡边淳一,将他在那个时期对爱的渴求与不安,对婚姻的彷徨与挣扎,通通倾注到《失乐园》中,因而对于读者来说,即使男女主人公经历了情爱的欢愉,那些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却笼罩着如影随形的压抑之感,反而看似悲剧的壮烈结局,却终于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做了一次彻底的放纵,完成了对于"爱"的终极思考--身死,而爱永生。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樱花情结,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樱花的意象。在盛放之时美得惊心动魄,又在炽烈之时霎时凋落,如此一来,这美才会定格为永恒。《失乐园》将这种樱花的"瞬间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支荡气回肠的爱之镇魂曲,也是中年渡边追求爱之极致的内心真实写照。

如果说《失乐园》抓住了樱花由盛放到凋落的最为凄美决然的姿态,那么《我永远的家》则透着一种繁华落尽、花瓣随水漂流的静谧之感。渡边淳一站在人生的尽头往回看,想必内心已不再波涛汹涌,而是云淡风轻了。

这部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自传体小说,开篇便介绍了渡边淳一被认定为"命犯桃花"的一生。这既是作家戏谑的调侃,也是对自己人生的高度总结。既然是渡边文学,文中自然少不了"爱与情"的话题,对初恋的追忆也好,爱情觉醒的体验也罢,都在诉说着一代"情爱大师"的成长。但与浓烈的中年情感不同,《我永远的家》对于以唯美之态告别人世的初恋的描写,读来会令人遗憾和感伤,却不似《失乐园》那般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写了大半生情爱的渡边淳一,在《我永远的家》中也首次触及了自己的其他情感--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战争之下对劳工命运的担忧,从小所表现出的诗歌天赋与文学之梦……作家的形象在这篇自传中变得丰满而立体。

文字简约而平淡,没有过多的修饰;风格恬静而明快,让人如沐春风。临近八十岁的渡边淳一,以阅遍人间繁华的老年之态,回忆纯真洒脱的少年之姿,回归原点,一切还是最初的模样。

对于没有读过《失乐园》的人来说,如果担心这部作品对感官的冲击太大,倒不如选择《我永远的家》来先了解一下渡边淳一。一如这四月时节,错过了樱之绚烂,感受一下樱之静美也不错。

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

--纪念渡边淳一逝世三周年文学作品展

时间

4月14日-16日

地点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

展览以实物、图片、文字说明、视频介绍等形式,分阶段展示渡边淳一生平及其文学世界。展品为日本渡边淳一文学馆部分珍藏,包括加清纯子自画像、《失乐园》《化身》《浮舟》《我永远的家》《光与影》等作品手稿、大量的渡边淳一日文原版作品等。其中《失乐园》等渡边代表作品手稿,为首次远渡重洋,在中国展出。

部分展品一览

2015年2月,青岛出版集团独家获得近30种渡边文学作品的中文简体版出版权, 这些作品创作于渡边文学生涯的不同时期,读者可由此了解渡边淳一的文学世界。

目前已推出的有《我永远的家》《红城堡》《女人的手》《男女有别》《情人》《北海道物语》《化身》《浮舟》《幻觉》《魂断阿寒湖》《男人是鲑鱼 女人是鳟鱼》《影绘》《风闻》《仁医》《恋川》等十五部作品,受到国内读者的好评与喜爱。后续作品《化妆》《女神》《留白》《背叛》《浮岛》《男人不专注 女人不反省》《男人是动物 女人是植物》《人一生一定要去的24个日式旅馆》等作品将在2017年全部出版完成。

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起于绚烂,归于静美

时值中年的渡边淳一,将他在那个时期对爱的渴求与不安,对婚姻的彷徨与挣扎,通通倾注到《失乐园》中,因而对于读者来说,即使男女主人公经历了情爱的欢愉,那些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却笼罩着如影随形的压抑之感,反而看似悲剧的壮烈结局,却终于让人感到...

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起于绚烂,归于静美

渡边淳一最后一本自传体小说--《我永远的家》(珍藏纪念版)近期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伴随着渡边淳一逝世三周年日子的到来,渡边文学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文学爱好者关心的话题。自1997年问世以来,《失乐园》俨然已成了渡边文学的代名词,此后渡边出版的作品,也总免不了要被拿来与经典作比较。此次在大陆首次出版的《我永远的家》(珍藏纪念版),依旧是那个谈着"爱与情"的渡边淳一,却不是那个只谈"爱与情"的渡边淳一了。

渡边淳一曾不止一次地强调,他的小说多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在一次采访中,他也直言不讳地说道,《失乐园》所描述的就是他最放纵的一次经历--双双出轨的中年男女,在彼此身上点燃激情,又选择在极致的情爱巅峰饮毒自尽,相拥死亡--即便在渡边已经去世的今天,也少有如此"惊世骇俗之作",在开放程度不及今时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部作品会引起巨大轰动,也便不足为奇了。

当然,既是小说,自然有虚构的成分,这震撼人心的"为爱赴死",渡边没做,不代表他没有去想。在谈到《失乐园》时,渡边淳一说:"我曾经爱过一个人,当我想更多地爱她的时候,会突然感觉到一种近乎死亡的不安。"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不完全是真实发生的,但情感是真实的。时值中年的渡边淳一,将他在那个时期对爱的渴求与不安,对婚姻的彷徨与挣扎,通通倾注到《失乐园》中,因而对于读者来说,即使男女主人公经历了情爱的欢愉,那些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却笼罩着如影随形的压抑之感,反而看似悲剧的壮烈结局,却终于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做了一次彻底的放纵,完成了对于"爱"的终极思考--身死,而爱永生。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樱花情结,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樱花的意象。在盛放之时美得惊心动魄,又在炽烈之时霎时凋落,如此一来,这美才会定格为永恒。《失乐园》将这种樱花的"瞬间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支荡气回肠的爱之镇魂曲,也是中年渡边追求爱之极致的内心真实写照。

如果说《失乐园》抓住了樱花由盛放到凋落的最为凄美决然的姿态,那么《我永远的家》则透着一种繁华落尽、花瓣随水漂流的静谧之感。渡边淳一站在人生的尽头往回看,想必内心已不再波涛汹涌,而是云淡风轻了。

这部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自传体小说,开篇便介绍了渡边淳一被认定为"命犯桃花"的一生。这既是作家戏谑的调侃,也是对自己人生的高度总结。既然是渡边文学,文中自然少不了"爱与情"的话题,对初恋的追忆也好,爱情觉醒的体验也罢,都在诉说着一代"情爱大师"的成长。但与浓烈的中年情感不同,《我永远的家》对于以唯美之态告别人世的初恋的描写,读来会令人遗憾和感伤,却不似《失乐园》那般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写了大半生情爱的渡边淳一,在《我永远的家》中也首次触及了自己的其他情感--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战争之下对劳工命运的担忧,从小所表现出的诗歌天赋与文学之梦……作家的形象在这篇自传中变得丰满而立体。

文字简约而平淡,没有过多的修饰;风格恬静而明快,让人如沐春风。临近八十岁的渡边淳一,以阅遍人间繁华的老年之态,回忆纯真洒脱的少年之姿,回归原点,一切还是最初的模样。

对于没有读过《失乐园》的人来说,如果担心这部作品对感官的冲击太大,倒不如选择《我永远的家》来先了解一下渡边淳一。一如这四月时节,错过了樱之绚烂,感受一下樱之静美也不错。

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

--纪念渡边淳一逝世三周年文学作品展

时间

4月14日-16日

地点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

展览以实物、图片、文字说明、视频介绍等形式,分阶段展示渡边淳一生平及其文学世界。展品为日本渡边淳一文学馆部分珍藏,包括加清纯子自画像、《失乐园》《化身》《浮舟》《我永远的家》《光与影》等作品手稿、大量的渡边淳一日文原版作品等。其中《失乐园》等渡边代表作品手稿,为首次远渡重洋,在中国展出。

部分展品一览

2015年2月,青岛出版集团独家获得近30种渡边文学作品的中文简体版出版权, 这些作品创作于渡边文学生涯的不同时期,读者可由此了解渡边淳一的文学世界。

目前已推出的有《我永远的家》《红城堡》《女人的手》《男女有别》《情人》《北海道物语》《化身》《浮舟》《幻觉》《魂断阿寒湖》《男人是鲑鱼 女人是鳟鱼》《影绘》《风闻》《仁医》《恋川》等十五部作品,受到国内读者的好评与喜爱。后续作品《化妆》《女神》《留白》《背叛》《浮岛》《男人不专注 女人不反省》《男人是动物 女人是植物》《人一生一定要去的24个日式旅馆》等作品将在2017年全部出版完成。

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起于绚烂,归于静美

A- A+ 2017-04-08 00:00:00  一点资讯  2415次浏览 

渡边淳一最后一本自传体小说--《我永远的家》(珍藏纪念版)近期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伴随着渡边淳一逝世三周年日子的到来,渡边文学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文学爱好者关心的话题。自1997年问世以来,《失乐园》俨然已成了渡边文学的代名词,此后渡边出版的作品,也总免不了要被拿来与经典作比较。此次在大陆首次出版的《我永远的家》(珍藏纪念版),依旧是那个谈着"爱与情"的渡边淳一,却不是那个只谈"爱与情"的渡边淳一了。

渡边淳一曾不止一次地强调,他的小说多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在一次采访中,他也直言不讳地说道,《失乐园》所描述的就是他最放纵的一次经历--双双出轨的中年男女,在彼此身上点燃激情,又选择在极致的情爱巅峰饮毒自尽,相拥死亡--即便在渡边已经去世的今天,也少有如此"惊世骇俗之作",在开放程度不及今时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部作品会引起巨大轰动,也便不足为奇了。

当然,既是小说,自然有虚构的成分,这震撼人心的"为爱赴死",渡边没做,不代表他没有去想。在谈到《失乐园》时,渡边淳一说:"我曾经爱过一个人,当我想更多地爱她的时候,会突然感觉到一种近乎死亡的不安。"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不完全是真实发生的,但情感是真实的。时值中年的渡边淳一,将他在那个时期对爱的渴求与不安,对婚姻的彷徨与挣扎,通通倾注到《失乐园》中,因而对于读者来说,即使男女主人公经历了情爱的欢愉,那些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却笼罩着如影随形的压抑之感,反而看似悲剧的壮烈结局,却终于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做了一次彻底的放纵,完成了对于"爱"的终极思考--身死,而爱永生。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樱花情结,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樱花的意象。在盛放之时美得惊心动魄,又在炽烈之时霎时凋落,如此一来,这美才会定格为永恒。《失乐园》将这种樱花的"瞬间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支荡气回肠的爱之镇魂曲,也是中年渡边追求爱之极致的内心真实写照。

如果说《失乐园》抓住了樱花由盛放到凋落的最为凄美决然的姿态,那么《我永远的家》则透着一种繁华落尽、花瓣随水漂流的静谧之感。渡边淳一站在人生的尽头往回看,想必内心已不再波涛汹涌,而是云淡风轻了。

这部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自传体小说,开篇便介绍了渡边淳一被认定为"命犯桃花"的一生。这既是作家戏谑的调侃,也是对自己人生的高度总结。既然是渡边文学,文中自然少不了"爱与情"的话题,对初恋的追忆也好,爱情觉醒的体验也罢,都在诉说着一代"情爱大师"的成长。但与浓烈的中年情感不同,《我永远的家》对于以唯美之态告别人世的初恋的描写,读来会令人遗憾和感伤,却不似《失乐园》那般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写了大半生情爱的渡边淳一,在《我永远的家》中也首次触及了自己的其他情感--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战争之下对劳工命运的担忧,从小所表现出的诗歌天赋与文学之梦……作家的形象在这篇自传中变得丰满而立体。

文字简约而平淡,没有过多的修饰;风格恬静而明快,让人如沐春风。临近八十岁的渡边淳一,以阅遍人间繁华的老年之态,回忆纯真洒脱的少年之姿,回归原点,一切还是最初的模样。

对于没有读过《失乐园》的人来说,如果担心这部作品对感官的冲击太大,倒不如选择《我永远的家》来先了解一下渡边淳一。一如这四月时节,错过了樱之绚烂,感受一下樱之静美也不错。

活动预告活动预告

从失乐园到我永远的家

--纪念渡边淳一逝世三周年文学作品展

时间

4月14日-16日

地点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

展览以实物、图片、文字说明、视频介绍等形式,分阶段展示渡边淳一生平及其文学世界。展品为日本渡边淳一文学馆部分珍藏,包括加清纯子自画像、《失乐园》《化身》《浮舟》《我永远的家》《光与影》等作品手稿、大量的渡边淳一日文原版作品等。其中《失乐园》等渡边代表作品手稿,为首次远渡重洋,在中国展出。

部分展品一览

渡边淳一的初恋--加清纯子自画像渡边淳一的初恋--加清纯子自画像

加清纯子写给渡边淳一的情书加清纯子写给渡边淳一的情书

2015年2月,青岛出版集团独家获得近30种渡边文学作品的中文简体版出版权, 这些作品创作于渡边文学生涯的不同时期,读者可由此了解渡边淳一的文学世界。

目前已推出的有《我永远的家》《红城堡》《女人的手》《男女有别》《情人》《北海道物语》《化身》《浮舟》《幻觉》《魂断阿寒湖》《男人是鲑鱼 女人是鳟鱼》《影绘》《风闻》《仁医》《恋川》等十五部作品,受到国内读者的好评与喜爱。后续作品《化妆》《女神》《留白》《背叛》《浮岛》《男人不专注 女人不反省》《男人是动物 女人是植物》《人一生一定要去的24个日式旅馆》等作品将在2017年全部出版完成。

查看原文
责任编辑:韩薇(FX004)
北京时间客户端